樊健軍作品評論
這些人聚居在一個叫水門的特殊村莊,構成了一個獨特的世界。他們既有謀求生活的小智慧,也有玩弄生活的小聰明,既有男歡女愛的純樸堅貞,也有遺世獨立的悲愴孤獨,既有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溫暖幸福,也有復雜得無法再復雜的辛酸蒼涼,既有順世昌運的得意,也有流世茍活的失落。他們不論“食草的”還是“食肉的”,各有各的方式,各顯各的能耐,三百六十行都能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生存空間,都有一套生存行規(guī)。
——王干(評論家,《小說選刊》副主席)
羅家與武家有仇,源于一場歧義叢生的誤會。這樣的誤會在鄉(xiāng)村中很正常,這樣的兩姓結怨在鄰里間也不罕見;一山不容二虎,從來都是最基層的鄉(xiāng)村政治里的題中應有之義。問題在于,像小說主人公羅單這樣,多年后步步為營地展開他的復仇計劃,且所仰仗的復仇路徑乃是資本與權力的共謀,在之前的鄉(xiāng)村家族政治敘事中不多見。只有到了羅單這個時代,一個被打入另冊的人,才可能在出獄之后,靠一己之奮斗成就巨大的財富;才有可能在做慈善與奪取鄉(xiāng)村企業(yè)經(jīng)營權之間找到一條安穩(wěn)的道路,在恩怨之下,展開具有此時代特色的聲譽與利益的角逐。小說故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鄉(xiāng)村的政治、情仇、風物把握也本色,敘述有張力,尤為難得的是,樊健軍把該報的仇都結了,他讓羅單感到了“空”:處心積慮,冤冤相報,不過如此。這讓小說立刻散發(fā)出了現(xiàn)代性的意味。
——徐則臣(作家,《人民文學》編輯)
《1994年的寒露風》呈現(xiàn)了一個人在真理與大眾利益之間的選擇困境,它揭示了這樣一種不正常的現(xiàn)象:無論你擁有多少正義和科學支持,一旦你觸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你的正義就一文不值,也就是說,你要想博得群眾信任,必須犧牲科學和真理。這種價值觀顯然不是理想的社會形態(tài),甚至與我們的目標相悖。因此,這部小說的意義在于重申了在現(xiàn)代環(huán)境下國民性改造的問題。
——師力斌(作家,《北京文學》總編室主任)
樊健軍的《夭夭》在一種囊括現(xiàn)在和過去的復調敘述中,描寫了母女兩代女性的沖突,夭夭的今天好像是母親的昨天,而無父的困擾在夭夭一代心目中的悲涼不只是一個缺席者的痛苦。
——《小說選刊》2013年第9期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