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地理是一門與自然環(huán)境、人類生產生活緊密結合的學科,初中地理課程內容注重地理事物的差異性,從宏觀上看,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基本地理素養(yǎng)的重要時期,為學生形成合理的世界觀、環(huán)境觀打下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地理學習的興趣熱點,可以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使學生的地理體驗更加豐富,有利于增強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筆者結合初中學生的年齡心理和學習特征,圍繞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目標,在課堂內外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活動設計,從章末活動、地理特色作業(yè)及戶外課堂三個方面進行簡要介紹。
一、章末活動的編寫
在“知識與能力訓練·地理”中,每一章練習題后,均有一個名為章末活動的版塊,筆者參與了這一部分的編輯工作。這一版塊的設置目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以致用”,培養(yǎng)綜合能力,鞏固和深化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提問”——鼓勵學生針對所學內容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問題;二是“實踐”——學生在若干個與本章內容相關的地理實踐任務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任選一個完成。其中實踐活動的設計以豐富學生的地理感知、鼓勵學生表達、推進地理信息的閱讀為主旨,基于課程標準,是教材、課堂的課外延伸。筆者根據自己對課標的理解,有所側重地對實踐任務進行設計:
針對課標中的“掌握獲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圖像等形式表達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簡單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技能。”筆者設計了一些地圖方面的實踐任務,切入點是能調動學生“興趣熱點”的問題。例如:
七上第一章的章末活動中,實踐任務之一“特色地圖——小區(qū)內的垃圾桶是如何分布的?你家附近的流浪貓經常出沒在什么地方?你最經常去哪些地方?請用地圖把這些有趣的信息表達出來,畫一份‘獨一無二的地圖”。學生在學完地圖的三要素后,興趣熱點在于“畫地圖”,而“畫有趣的地圖”實際上是借助學生感興趣的地理信息來鍛煉描述地理環(huán)境的一種方式(如圖一:學生在特色地圖中所使用的圖例)。選擇這個實踐任務的學生在落實基礎知識點的同時,也鍛煉了地圖繪制的能力。
除了“畫圖”,通過實踐任務來培養(yǎng)學生“用圖”也是地理信息分析能力的基礎。例如,七下第六章的實踐任務“貨幣地圖——歐元是自羅馬帝國以來歐洲貨幣改革最為重大的結果。歐盟27個成員國中已有超過半數的國家加入了歐元區(qū),也有一些歐洲國家仍保留使用本國貨幣。請在一幅空白的歐洲行政區(qū)劃圖上,用不同的貨幣符號標注出這些國家,并羅列出你感興趣的貨幣知識。”這個實踐任務是以主題地圖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貨幣是一個比較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信息熱點,在學習完歐洲西部的知識后,借助地圖來歸納、表達貨幣信息,既可以鍛煉用圖技能,又可以讓學生從地理的角度了解貨幣知識。學生在完成實踐任務的過程中,總結出自己發(fā)現的“貨幣地理知識”:如貨幣名稱與地理有關,挪威、瑞典、丹麥的貨幣都是“…克朗”。收集資料的過程中還可能得到知識的遷移和拓展,例如發(fā)現與俄羅斯接壤的歐洲國家,在語言方面會通用俄語。
在落實課標的過程與方法方面,“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善于發(fā)現地理問題,收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蓖枰ㄟ^具體的學習任務來實現。根據學習特征差異,設計相關實踐活動時,除了創(chuàng)設興趣熱點,也需要在難易程度上有不同的側重要求。例如,難度較低的地理信息收集任務,應鼓勵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呈現收集的信息,圖二是七下第六章實踐活動中一位學生收集的五大洲“世界之最”。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將經緯位置、景觀圖片、氣候特征等豐富的地理信息融合在一張紙上,使世界之最的知識不再是單調的記憶,增強了本章地理知識的整體性理解。對于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而言,實踐活動的設計問題可以比較具體化,著重培養(yǎng)思辯能力。例如,七下第六章的“援非之我見”,學生借助所學的地理知識,對這一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可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鍛煉學生“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的目標。
課標中的“增強防范自然災害、保護環(huán)境與資源和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意識,養(yǎng)成關心和愛護地理環(huán)境的行為習慣”,是地理教育在社會責任方面的具體表現。筆者在七上第二章的實踐活動中針對這個方面設計了“自救常識——了解自己住宅的抗震指數、自己所在區(qū)域內的臨時防災避難場所,設計一個家庭使用的“救生包”,并將地震來臨時的自救常識列在作業(yè)本上。”“濕地中國——中國的濕地面積是亞洲第一,但是資源保護卻處于落后的情況,通過瀏覽“濕地中國”網站,學習相關知識,簡要分析濕地資源對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及社會發(fā)展的影響。”等,這些實踐任務均是一些引導學生在課程內容以外,關注切身所處環(huán)境的實踐活動。這一部分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通過測試數據、拍照、錄制視頻等多種方式,并利用課堂與同伴分享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興趣熱點。
二、地理特色作業(yè)
除了章末活動之外,地理小制作、地震漫畫、知識樹等具有地理特色的作業(yè),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提升學習動機的有效方式。
地球運動、時區(qū)知識以及等高線地形圖,對初中生的空間思維有一定的要求,學生在動手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可以融入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在設計、選材、制作的過程中,表現了自己的審美角度及創(chuàng)新能力。在選材方面,鼓勵學生以“環(huán)?!睘槭滓獥l件,廢物利用更能考驗學生的智慧。在設計方面,鼓勵學生以“符合地理事實”“原創(chuàng)”和“實用”為基本要求。當學生得到足夠的發(fā)揮空間,其創(chuàng)造力和智慧也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展現。以“時區(qū)盤”的小制作為例,時區(qū)計算是地理課程學習中的難點,理解這一知識點需要一定的立體空間思維,而課本內容往往是平面的,學生對空間和時間的知識內化有一定的困難。但是通過動手制作時區(qū)盤,學生可以逐漸建構起全球時區(qū)分布及應用規(guī)律的空間認知模型,起到了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作用。教師對小制作的學習任務給予足夠的時間,并且建立鼓勵機制,學生會很樂意讓自己的小制作賞心悅目。在這種學習動機下,學生作品往往能夠體現出獨特的美感,并且極富創(chuàng)造力。圖三是學生利用廢棄的透明膠紙筒和紙皮做成的立體時區(qū)盤。
教師還可以利用長假、寒暑假,布置一些貼近學生興趣熱點、但由于耗時較長,無法在平時布置的作業(yè),如地震漫畫(圖四)、臺風觀察報告(圖五)等。大部分學生對這些難度不大卻又能讓他們“一展身手”的地理特色作業(yè)興趣盎然,是課程非常有益的延伸。
三、戶外地理課堂
利用校園環(huán)境,把地理課堂搬到戶外,增加課程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可以增加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合作性。例如,在七年級的“地圖上的三要素”這節(jié)課上,教師可以選取“實地測量、制作校園運動場地圖”作為課程內容,通過軟件谷歌地球,事先準備一張“底圖”,學生以2~3人為小組(圖六),自己準備鋼卷尺、指北針,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在運動場上測算“底圖”的比例尺,并使用指北針確定實地方向,仔細觀察運動場上的地表事物,設計出對應的圖例(圖七)。
通過這種戶外課堂,學生對地理學習的感知體驗更加豐富,可以有效落實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地理知識包羅萬象,生活中有大量的課程資源,教師選擇貼近學生興趣熱點的問題,結合課標要求進行活動、作業(yè)的創(chuàng)設,既可以使地理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趣,也讓學生在課堂內外有更多接觸地理知識的途徑。地理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但一部分實踐活動,需要利用課堂時間進行講評以及分享方能達到最佳效果,如何在滲透實踐活動的同時,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是我們需要更多思考和關注的問題?;貧w地理教學一年,筆者在深圳市教研室組織的多項教研活動中受益良多,以上僅僅是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感想,懇請同行多批評指證。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