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巢肥運河的形成與歷史演變蠡測

        2015-08-10 12:02:50許昭堂賈猛許志鵬
        巢湖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許昭堂賈 猛許志鵬

        (1 《合肥通史》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安徽 合肥 230071)(2 合肥市社科院(聯)學術編輯部,安徽 合肥 230071)(3 合肥市機關事業(yè)養(yǎng)老保險中心,安徽 合肥 230071)

        巢肥運河的形成與歷史演變蠡測

        許昭堂1賈 猛2許志鵬3

        (1 《合肥通史》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安徽 合肥 230071)
        (2 合肥市社科院(聯)學術編輯部,安徽 合肥 230071)
        (3 合肥市機關事業(yè)養(yǎng)老保險中心,安徽 合肥 230071)

        圍繞巢肥運河的研究由來已久,各有其說,至今尚未取得共識。針對巢肥運河的存在與否,證諸史籍,通過實地勘察,首次提出巢湖湖泊演變過程對施水的影響;南北朝之前,芍陂、巢湖水位較高,逼使施、肥二水交匯與長豐縣低洼處,連接南北的運河水道,由是形成巢肥運河。

        巢肥運河;形成;演變

        1 巢肥運河之爭與史實

        巢肥運河亦稱 “巢淮運河”、“江淮運河”和“施肥運河”。自1958年,楊鈞在《地理學報》上發(fā)表《巢肥運河》一文,他認為:“在某一歷史時期,巢肥運河的重要性曾遠過于邗溝?!保?]之后,學者們圍繞巢肥運河問題相繼撰文,各有其說,時間已過去半個世紀,至今仍未取得共識。

        1.1 關于巢肥運河是否存在的問題

        合肥地區(qū)歷史悠久,《尚書·仲虺之誥》載:“成湯放桀于南巢?!蹦铣簿驮诤戏誓铣埠粠?,地處楚頭吳尾,戰(zhàn)國時為楚地。蓋以“巢肥水道”為當時吳楚水上交通必經之道,也成為吳楚必爭之地。《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楚子為舟師以伐吳,不為軍政,無功而還?!眳浅畱?zhàn),其“舟師”經?;钴S在這條水道上。它“自楚都過漢水,東進大別山至桐柏山之間三關,即大隧、直轅、冥阨,直到淮河中游的州來(今壽縣),南下經過淝水與巢湖,進入長江可到達吳越。魯宣公八年(公元前601),楚與吳、越在滑汭會盟,就是經過在這條水道上。”[2]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從南方購進大批物資,都是通過巢肥水道轉運中原,《史記·貨殖列傳》稱合肥為南楚都會?!稘h書》曰:“壽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鮑、木之輸,亦一都會也?!保?]若無“巢肥水道”,南北湖之間是不可能相通航運的。

        三國時期,曹操南下的行軍路線是江淮之間的水路?!埃ńò玻┦哪甏喝?,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十二月,軍還譙。”[4]以后,曹操又將其航運水道疏浚30里,經常由渦水入淮,經肥水,再入施水,屯兵合肥,與孫權決戰(zhàn)。西晉時期,陳敏將江淮米布漕轉中州,東海王司馬越致書陳敏:“米布軍資,惟將軍所運?!保?]說明當時巢肥水道仍然是暢通無阻,由此可見,巢肥運河不僅存在,而是一條具有相當寬度和深度、能吞吐江淮潮水以及行駛兵艦和漕船的航運要道。

        1.2 關于肥水源頭問題

        在皖中部江淮平原橫亙著一片狹長的丘陵,這是大別山向東延伸的余脈,成為長江與淮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山岡南麓流往長江,北麓匯入淮河。在合肥區(qū)域將“肥水”一分二,流入淮河稱肥水(東肥河),流入巢湖稱施水(南肥河)。弄清其肥水源頭,是本文論證施、肥兩水究竟如何相通的前提。

        學術界對肥水源有多種說法,有紫蓬山說、將軍嶺說、雞鳴山說、蘭家山說、小蜀山說和亂流說等。在古文獻和地志資料中,多見于前三者。古今學者經過考證,紫蓬山是肥水故源,“今上源塞?!保?]對于雞鳴山之說,多數學者認為不是其正源?!短煜驴?、康熙《江南通志》、嘉慶《合肥縣志》、光緒《壽州志》中均沿用將軍嶺之說。1912年柏文蔚提議導淮,經組織實測,肯定了肥水發(fā)源于將軍嶺。根據這一結論,劉彩玉《論肥水源與江淮運河》[7]、金家年《肥水源流探微》[8]、嵇果煌《中國三千年運河史》均引用其觀點。

        圖1 南肥河源頭立碑及碑文

        2009年,由安徽省水文局、合肥市水文局、水務局等單位組成了科學考察小組,并聘請了河海大學相關專業(yè)知名教授擔任顧問,開展對南肥河源頭(施水)進行調查,經過反復科學論證,最終結論為:南肥河源頭位于將軍嶺西北約二十里,肥西縣高劉鎮(zhèn)崗北村何老家西北側的紅石橋附近,現立“南肥河源頭”牌(圖1所示)。東肥水源頭還未確定。本次調查結論,與上述肥水源頭多種說法盡不一致。其正源不清,如何談在肥水源頭處施、肥兩水相通形成水道,而且能通航。

        1.3 關于施、肥兩水相通與通航水道的問題

        《水經·肥水》曰:“肥水出九江成德縣廣陽鄉(xiāng)西”。酈道元注云:北流分二水,施水出焉。肥水又北經荻邱東,右會施水枝津;水首受施水于合肥縣城東,西流經成德縣,注入肥水也?!仕暂肚癖?,經成德縣故城西,又北經芍陂東,又北經死虎塘東,芍陂瀆上承井門,與芍陂更相通注。故《經》言入芍陂矣。肥水又北,右合閻澗水,上承施水于合肥縣,北流經浚遒縣西,水積為陽湖。又西北,注入淮?!保?]

        《水經·施水》曰:“施水亦從廣陽鄉(xiāng)肥水別,東南入于湖”。酈道元注云:施水受于廣陽鄉(xiāng),東南流逕合肥縣。......蓋夏水暴漲,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施水又東分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陽淵。施水又東,逕湖口戍,東注巢湖?!保?0]

        從《水經注》看,肥水和施水是同源異流兩條自然河道,雖在源頭處時能“施合于肥”,并不等于能通航。因為江淮分水嶺南北有山巒相隔,坡度不同,存在著施、肥水位的差異,水流隨著分水嶺的坡度而呈不規(guī)則的傾斜,這種“施合于肥”狀況,難以長期保持水量和航行船只。在當時情況下,如果在源頭航行船只,只有依靠人工措施,破山辟嶺,開鑿人工河道。有的學者依據將軍嶺的曹操河和東岳廟水庫大坡小坡的調蓄功能,論證施、肥兩水相通在源頭處通航,這個理由顯得證據不足,一是未見在源頭處開鑿人工河道獲得成功的歷史文獻和遺跡。海拔高度不足20米的河床之水,翻越海拔65米以上山岡并通航,顯然有誤;二是巢肥運河在春秋時期已有通航的事實,漢初時,對合肥經濟發(fā)展已產生重大作用。秦統(tǒng)一后,“當時合肥是溝通江淮、直達河、濟、汝、泗四大水運網的重要樞紐之一?;茨贤鮿矎哪戏劫忂M大批皮革鮑木之類物資,都是從合肥轉運過來的。”[11]即使曹操實行人工措施,只是疏浚河道或開辟新的航道。唐德宗年間,時任水陸轉運使的杜佑曾建議,“廬、壽之間有水道,而平岡橫亙其中,曰雞鳴山。佑請疏其兩端,皆可通舟,其間登陸四十里而已?!保?2]杜佑的建議并不是辟通分水嶺,而是在雞鳴山兩端疏浚施水、肥水河道,形成一條水陸并用的糟運路線。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曾親自到施、肥兩水的源頭處進行實際調查,發(fā)現當地確曾有開鑿河道的殘跡,但未獲得成功,半途而廢。因此,在施、肥兩水的源頭處形成水道通航,歷史上并無越嶺水道文獻記載;巢肥運河通航也早于三國時期。

        2 巢肥運河考據

        2.1 巢肥運河水道的構成

        再從上引的《水經注》仔細研究分析,施水,又東,分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陽淵?!胺仕?,又北,右會閻澗水,水上承施水于合肥縣,水積為陽湖?!庇腥苏J為“陽淵”即是“陽湖”。酈氏在《水經注》中將肥水、閻澗水、陽湖;施水、施水枝津水分開敘述,目的是告訴讀者,“施合于肥”除源頭之外,(肥)“水上承施水于合肥縣”,即由施水枝津、陽淵、閻澗水三者組成的一條水道,這才是歷史上巢肥運河真正的航道。(圖2所示)

        圖2 巢湖運河水道示意圖

        巢肥運河已經湮塞一千多年,不僅歷史文獻中地名屢次三番更改,古河道經反復折騰也河貌皆非。所以,今天重提巢肥運河單靠歷史文獻是不行的。要以歷史文獻為基礎,參考合肥地方史、地理位置、地形地勢,調查研究,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較清晰的結論。

        2.2 巢肥運河水道形成的條件

        2.2.1 芍陂影響肥水的作用

        《廬州府志》曰:“魏時循渦入肥,由肥趨巢湖,蓋由肥經閻澗水,自施水達湖也。施水及肥水、沘水俱入淮,中間兼引泄水芍陂,占壽州、六安、合肥之境。堰水為湖,以資蓄泄,故能使肥水、閻澗水、施水合達巢湖?!妒酚洝へ浿硞鳌吩疲汉戏誓媳焙D蟿t巢湖,北謂芍陂也。今水利不修,芍陂湮塞,南北湖不通,惟存壽州北入淮之肥及合肥入湖之水?!保?3]這段話說明四個問題:一是證明渦水、淮水、巢湖之間通航的史實;二是“肥水、閻澗水、施水合達巢湖”,與《水經注》描述的路徑相吻合;三是強調了人工修建的“芍陂”是施、肥水通航水道的關鍵措施;四是分析了巢肥運河斷航原因是“芍陂湮塞,南北湖不通”。王育民先生在論證巢肥運河時說:“其工程是壅沘水 (今淠河)為芍陂,陂東北有井門,經芍陂瀆與肥水‘更相通注’。陂水倒灌,水位抬高,使肥源在雞鳴山北與施水連接,形成了一條如以后秦代所筑溝通湘、漓的靈渠一樣可通航的水道?!保?4]強調了人工開挖修建的芍陂對肥水的制約作用。

        2.2.2 巢湖湖泊影響施水作用

        對巢肥運河形成,古今文獻都強調了芍陂的作用,卻忽略當時巢湖湖泊水位對施水的影響因素。根據吳躍東在《上海地質》上發(fā)表的《巢湖的形成與演變》一文,巢湖雛形大約在晚更新世開始沉降形成的,至晚更新世末,奠定巢湖的基本形態(tài),已一萬余年。距今8500—5500年,湖盆面積西至六安的雙河鎮(zhèn),北到大興鎮(zhèn),南到舒城馬家河口鎮(zhèn),東到巢湖的夏閣鎮(zhèn)以北地區(qū)。湖盆面積大約2123km2。距今3800—2800年,湖盆面積約1384km2,根據商周環(huán)湖遺址分布圖,湖泊處于10米等高線范圍。漢末時,巢湖水域北到大興鎮(zhèn),西到三河鎮(zhèn),南到廬江縣石頭鎮(zhèn),東到巢湖市柘皋鎮(zhèn),湖盆面積約1115km2。到宋代為829km2,以后因大量圍湖造田,清代縮小到787km2,[15]今天巢湖湖盆面積只有鼎盛時期的三分之一。漢末雖然湖盆面積縮小了一半,唯巢湖以北仍維持在鼎盛時期大興鎮(zhèn)的位置,這與巢肥水道從春秋時期至三國時期能通航是一致的。南朝梁將韋叡攻打合肥時,在南肥河上建筑堤壩,引肥水破合肥城?!捌鸲放灨吲c合肥城等,四面臨之。魏人計窮,相與悲哭。壑攻具既成,堰水又滿,魏救兵無所用,魏守將杜元倫登城督戰(zhàn),中弩死,守遂潰?!保?6]南肥河水上戰(zhàn)艦高于合肥城墻,可想而知當時水位有多高。因歷史上巢湖湖泊面積大、水位高,施水入巢湖受阻,導致施水枝津倒灌向北延伸,注入陽淵,通過閻澗水與肥水相通。

        2.2.3 施水枝津通過分水嶺“斷帶”處流入陽淵

        漢代之前的合肥古城位于今城西北。嘉慶《合肥縣志》云:“城南居四水中,四水者,西為肥水經流,南為施水經流,東為逍遙津,北為施水枝津?!保?7]該施水枝津所指今四里河,又名三岔河。發(fā)源于漢合肥城西北,長豐縣土山 (今崗集鎮(zhèn)臥龍山)青峰嶺,南流至大楊鎮(zhèn)照山村進入合肥市區(qū),注入南淝河。還有另一條施水枝津,位于合肥古城之東的板橋河,發(fā)源于雙墩與三十頭交界處,橫穿合肥北城區(qū),入南肥河。

        當時,施水枝津究竟如何穿越分水嶺,注入陽淵會閻澗水?根據合肥之北《長豐縣地勢圖》顯示,江淮分水嶺橫穿長豐縣境內南部,位于雙墩北的夏店與吳店之間是無山岡、無高坡區(qū)域(如圖3所示,箭頭標注),為分水嶺“斷帶”處。施水枝津較容易經這里穿越流向北,形成南、北之水相會。

        圖3 長豐縣境內江淮分水嶺走向與趨勢圖

        巢肥運河形成,既有芍陂人工措施作用,也有當時巢湖湖泊高水位自然因素影響,并利用江淮分水嶺“斷帶”處,使施水枝津越過分水嶺分界線,形成施、肥兩水相通及船只航行的水道。隋代之后,芍陂逐漸萎廢,巢湖湖盆逐漸縮小,水位下降,兩者作用逐漸消失,與“巢肥運河湮塞”時間相吻合??梢姡@三種因素對巢肥運河形成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2.3 巢肥運河水道的考察

        為搞清巢肥運河水道路徑走向,經查閱《廬州府志》、嘉慶《合肥縣志》、《長豐縣志》和光緒《壽州志》,對長豐南北河道進行二次實際考察,訪查熟悉該縣情況的老同志,專題召開由該縣政協領導、負責水務領導和技術人員參加的小型座談會?;靖闱辶恕笆┧颉㈥枩Y、閻澗水”關鍵區(qū)域的地理位置及施、肥水相通的航運水道路線。

        2.3.1 施水枝津與閻澗水

        嘉慶《合肥縣志》明確了施水枝津在合肥城北,今指四里河。板橋河也屬施水枝津,對維持巢肥運河水道流量同樣發(fā)揮作用。

        光緒《壽州志》載:“肥水今名東肥河,......合南北諸水,經鐵索澗為金城河。至廖家橋大州境始通舟,曲折行三十里至船漲埠,北二十里白洋店。又北十里至邢家鋪。又東北五里,會紅石橋水。又東北五里,會蓼王澗水至葦擺渡。北十余里,會莊墓水?!庇衷唬骸把睾蛹撮悵舅龊戏士h北土山,歷定遠縣西至方家集入壽州境,過莊墓橋水始盛,通舟楫……?!保?8]據《長豐縣志》記載:古稱閻澗水,俗稱莊墓河,閻澗水即指古莊墓河。境內 “河道最長的莊墓河是瓦埠湖的一條主要支流,全長72.5公里”,[19]原水源來自于莊墓南部。西源發(fā)源于吳山鎮(zhèn)南橋沖水庫,經龍門寺過莊墓橋,入瓦埠湖;東源發(fā)源于雙墩,向北經下塘,在陶湖紅石橋轉向西北,入莊墓河?,F因龍門寺水庫截流西源,陶老壩水庫截流東源,及瓦東干渠提水工程等影響,改變了原水源流向莊墓河。

        2.3.2 陽淵(陽湖)調查

        南肥河支流四里河(施水枝津)與莊墓河(閻澗水)直線距離約70里。根據四里河與莊墓河的水系、古河道遺址痕跡,參照學者繪制的陽淵位置示意圖 (圖2),探尋施、肥水相通的重要交匯點——陽湖(陽淵),重點對施水枝津(四里河、板橋河)與陽湖(陽淵)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際調查。

        (1)地形地勢調查。據《長豐縣志》介紹:縣境地勢為北、東、南三面稍高,西北部較低。中南部有西南至東北走向的分水嶺,地勢較高??h內平均海拔高度為50米上下,北部有東西走向的舜耕山脈,主峰洞山海拔216米,為縣境最高點;南部有西南至東北走向的江淮分水嶺地勢稍高,最高處海拔90米;東部有一南高北低的縱向崗壟,最高處海拔80米;西部瓦埠湖沿岸地勢較低,平均海拔20米左右。縣境地貌起伏較大,按組合情況分三部分:一為沿淮河湖灘地平原,地面起伏較小。二為淮南階地平原,位于沿淮河湖灘地后緣,地面平崗緩坡、略有起伏,三為江淮丘陵臺地區(qū)(臺地即崗地),位于淮南階地平原之南,分水嶺兩側,地面崗沖交錯,起伏較大?!翱h境南部與合肥市接壤地帶有小部分階地平原?!保?0]這正是分水嶺“斷帶”處(雙墩北部),并與淮南階地平原的下塘、陶湖連接,形成了南北走向的平原區(qū)域。在這一區(qū)域中,沿合水公路的西側,至合蚌鐵路東側之間,又有一條狹長的低洼帶(見長豐縣地勢圖)。在陶湖以北拐向西(即朱莊公路之南)與莊墓河、瓦埠湖銜接相通。

        (2)河道調查。下塘至雙墩段(靠近合肥城北)低洼地帶,因水源截流與建設發(fā)展,未發(fā)現明顯的古河道痕跡。下塘以北至陶湖段低洼地帶,古河道痕跡能清晰可辨,較寬,船只是可以通行的,目測陶湖所在地西側低洼地與東側平地呈500角落差約十多米。在西邊形成大片低洼區(qū)域,并緩緩抬高,村莊稀少。

        (3)地名調查。長豐縣屬丘陵平原地帶,以湖命名唯獨陶湖(水家湖原名水家戶)。陶湖原是鄉(xiāng)級設置,現并入下塘鎮(zhèn)。1985年陶湖原鄉(xiāng)資料顯示:有10個行政村,分別是陶湖、小橋、胡橋、杜圩、圩東、安塘、費塘、趙店、汪店、萬楊,其中有7個行政村地名與水關系密切。通過實際調查,周邊的村莊多數以“圩、灣、埝、橋、戶”為主體,以“戶”地名較多。以“戶”字命名,意味著土著族極少,絕大多數為移民入住,才以姓氏命名。下塘鎮(zhèn)位于陶湖之南,在鎮(zhèn)政府西南側地名有:下塘、東余圩、陶小圩、西松林、南圩、西圩、杭橋、圩后、河東、南莊等10個地名,其中9個與水有關(東邊地勢高)。此地為平原地區(qū),與水有關的地名比例如此之高,由此可見,這里原先就是水域地帶。長豐縣陶湖,歷史上可能是一個(陽)湖,是施、肥兩水相通的關鍵區(qū)域。

        2.3.3 巢肥運河航道線路

        根據對施水枝津(四里河、板橋河)與閻澗水(莊墓河)之間關系、地勢、分水嶺走向、地名、水系與河道的資料、訪談、現場調查情況看,施水枝津(四里河、板橋河)受巢湖高水位阻滯,出現了倒灌向北延伸流出。通過雙墩以北無山岡、無高坡處,穿越了江淮分水嶺分界線,與流入莊墓河東源水匯合,沿著南北低洼地帶,經下塘注入陶湖(陽湖)。肥水受芍陂影響作用,陂水倒灌,水位抬高,使肥水右會閻澗水(莊墓河)由西向東與陶湖(陽湖)連接相通,形成了巢肥運河航運水道。具體路徑為:巢湖——南肥河(施水)——四里河(施水枝津)——雙墩(分水嶺斷帶處)——下塘、陶湖(陽淵、陽湖)——莊墓河(閻澗水)——瓦埠湖——淮河。(如圖4所示)

        圖4 現地理位置古巢肥河模擬圖

        3 巢肥運河人工開鑿通航與湮塞

        巢肥運河最早實行人工開鑿,何時船只航運,何時湮塞,史無記載。通過江淮之間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和《史記》合肥“一都會”的相關文獻記載,春秋時期已有船只航運在巢肥水道上。“廬郡水利,始于孫叔敖之治芍陂。枝流入合肥西北境內,溉田利運。閻澗水因之,承肥合施,故司馬遷、班固謂合肥受南北湖?!保?1]雖然孫叔敖創(chuàng)建芍陂,其目的是灌溉農田,無意之中對施、肥水道通航發(fā)揮了很大作用。芍陂是人工開挖修建的,此時巢肥水道應稱巢肥運河。

        三國時期,巢湖湖盆面積開始縮小,施水分流的枝津水相對減少,巢肥運河不利于兵船通航,曹魏大軍往來渦水、淮水、施水之間受到一定影響。據《安徽通史·隋唐五代十國卷》介紹:“曹操行軍路線,需要經過一條歷史上的 ‘巢淮運河’,即在肥水和施水之間疏通了大約30里的河道,船隊抵達合肥,轉入巢湖,直抵長江濡須口,展開和孫權水軍決戰(zhàn)。這說明巢湖的水位距離合肥城下不遠。其連接巢湖的肥(施)水,以及聯結施水的肥水(今淮南瓦埠湖),其水位都很高。由于水位高,兩水才能夠通航。”[22]曹操疏通大約30里的河道,位置在肥水和施水之間,應是莊墓河至合肥的其中一段,而絕不是現在所說的“曹操河”。關于“曹操河”問題,根據殘存的痕跡應該是真實的。筆者認為“曹操河”既不是為了溝通施、肥水相通修建的,也不是“半途而廢”的工程。其目的是直接循渦水、入淮水、進肥水直接登岸入城。避免繞道而行,撇開了莊墓河至合肥一百多里水道路程;同時,又防止了舟師在行軍過程中受到孫吳大軍的干擾。魏征東將軍滿寵認為,吳國長于水戰(zhàn),短于陸戰(zhàn);魏軍長于陸戰(zhàn),短于水戰(zhàn),合肥城瀕臨施水,不利于發(fā)揮魏國駐軍戰(zhàn)斗力,應在合肥城以西30里另筑新城駐軍,魏明帝批準了他的提議,在雞鳴山另筑新城。青龍元年(233),孫權率水軍圍攻合肥新城二十日,不敢下船,一籌莫展,無功而返。[23]魏明帝修筑合肥新城,不僅獲得“引賊遠水”之利,而且魏大軍由渦水、淮水經曹操河直接登雞鳴山大營。

        自春秋時期一直通航的巢肥運河,至西晉末出現斷航。到東晉興寧二年(公元364年),據《晉書》卷八《哀帝紀》記載:興寧二年,恒溫遣西中郎將袁真、江夏相劉岵等,鑿楊儀道以通運。因軍事需要,又進行了人工疏浚,重新開通了淤塞的巢肥運河水路交通,直到南北朝的北魏時代航運還是通暢的。

        由于巢湖湖盆逐漸縮小,水位下降,施水枝津失去滯留、倒灌現象;同時,肥水“芍陂既廢,支流不至于合肥?!保?4]公元七世紀初,隋煬帝下令“通濟渠”、“邗溝”運江南漕米以后,巢肥運河已湮塞不通了。由此可知巢肥運河湮塞時期大約在隋代前后。至唐朝中業(yè),復有重開巢肥運河的建議,而未實施,巢肥運河從此不復存在。

        4 結論

        春秋時期,在江淮分水嶺區(qū)域內有一條南北水相通的航運水道。它南通長江,北通淮河,曾在歷史上發(fā)揮重要的經濟、軍事價值。地處這一航運水道要地的合肥,西漢初年與壽春并立,成為當時“一都會”城市之一。

        巢肥運河水道施、肥兩水相通處主要在長豐境內,而不是在將軍嶺或雞鳴山肥水源頭處。巢肥運河水道是由施水枝津+陽淵+閻澗水組成一條施、肥兩水相通的航運水道。它的形成主要來自三方面因素:一是人工措施,芍陂作用,陂水倒灌,水位抬高,有利于肥水與施水連接;二是古巢湖湖盆面積大,水位高,擠壓了施水正常入湖,尤其使施水枝津形成倒灌延伸,注入陽淵,會閻澗水與肥水相通。三是利用長豐縣境內江淮分水嶺無山岡、無高陂特殊地段,讓施水枝津水越過了分水嶺分界線,沿著南北低洼地勢與東西方向閻澗水匯合,形成了施、肥兩水相通。三國時期進行了人工疏通,東晉時期又進行了人工開鑿。由于巢肥運河受自然因素與人工措施的雙重因素影響,隨著巢湖湖盆面積大幅度減小,水位下降,加之江淮分水嶺地理位置及“芍陂湮塞,南北湖不通”,巢肥運河而不復存在。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今,研究“巢淮運河”不僅僅只是一個歷史問題,它對溝通江淮之間水系、引江濟淮工程規(guī)劃、巢湖和淮河環(huán)境治理、促進地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對其分洪、灌溉、航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楊鈞.巢肥運河[J].地理學報,1958,(1):67-77.

        [2]陸勤毅,李修松.安徽通史·先秦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344.

        [3](漢)班固.漢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1668.

        [4](晉)陳壽.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M].上海:世界書局影印四史本:1844.

        [5](唐)房玄齡.晉書·卷一○○·陳敏傳[M].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74:2615.

        [6](明)聞人詮,陳沂.南畿志·卷三十六·合肥·肥水條[M].濟南:齊魯書社影印本,1997.

        [7]劉彩玉.論肥水源與江淮運河[J].歷史研究,1960,(3):69-78.

        [8]金家年.肥水源流探微[J].安徽大學學報,1983,(1):68-71.

        [9](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二·肥水條[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504.

        [10](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二·施水條[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507.

        [11]王鑫義,張子俠.安徽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109.

        [12](北宋)曾鞏.隆平集校證卷三·河渠條[M].王瑞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13](清)張祥云.廬州府志·卷三·山川志[M].合肥:黃山書社,2012:70.

        [14]王育民.先秦時期運河的考略[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4,(3):114-121.

        [15]吳躍東.巢湖的形成與演變[J].上海地質,2010,(S1):152-156.

        [16]王光照,周懷宇.安徽通史·隋唐五代十國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20.

        [17](嘉慶)合肥縣志·山水志[M].合肥:黃山書社,2006:67.

        [18](光緒)壽州志·卷三·輿地志·山川·肥水[M].合肥:黃山書社,2011.

        [19]水慶中,陳祥山,崔卓賢.長豐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125.

        [20]水慶中,陳祥山,崔卓賢.長豐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123.

        [21](清)張祥云.廬州府志·卷二十一:水利志[M].合肥:黃山書社,2012:721.

        [22]王光照,周懷宇.安徽通史·隋唐五代十國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19-20.

        [23]王鑫義,張子俠.安徽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316.

        [24](清)張祥云.廬州府志·卷二·山川志[M].合肥:黃山書社,2012:27.

        K928.6

        A

        1672-2868(2015)01-0007-06

        2014-11-22

        許昭堂(1957-),男,安徽舒城人?!逗戏释ㄊ贰肪幾胛瘑T會辦公室副主任,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合肥地方史與李鴻章。

        楊松水

        亚洲高清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www污污污|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96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网国产精品一区|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 国产AⅤ无码久久丝袜美腿|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器| 黄片视频大全在线免费播放| 97日日碰曰曰摸日日澡| 特级毛片a级毛片在线播放www| 国产成人AV乱码免费观看| 日韩少妇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人成午夜免费视频无码| 欧美三级乱人伦电影| 亚洲日产AV中文字幕无码偷拍|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片| 美女网站免费福利视频| 日本色噜噜|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伊人久久成人综合网| 亚洲天堂av在线一区|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亚洲AV成人综合五月天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黄片久久免费看| 亚洲图片自拍偷图区|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级毛片内射| 亚洲免费无毛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叶草| 2021国产精品国产精华| 亚洲自拍愉拍|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女优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