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林濤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重慶 401147
中國媒體國家形象的現(xiàn)狀及其成因分析
毛林濤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重慶401147
摘要在現(xiàn)今的國際傳播格局中,西方媒體占據(jù)著主動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的國家形象是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塑造的;然而,由于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當代國際關系格局以及歷史等方面的因素,西方媒體塑造的中國國際形象不利于中國的對外開放與全球化進程,必須改變這一不利局面。
關鍵詞國家形象;媒體國家形象;西方媒體
簡單地說,國家形象指的是一個國家在人們心目中的總體印象以及對該國的綜合評價。一個人對某一國家形成一定的認識與印象是由諸多因素共同影響的,例如閱讀書籍,看(聽)該國的電影(音樂),親自到這個國家去旅游或定居以及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wǎng)絡等大眾傳播媒介等獲得信息等,但親自到一個國家去旅游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看書、電影、繪畫,聽音樂等獲得的信息又顯得過于抽象,與此不同的是,大眾傳播媒介因其傳遞信息的淺顯易懂而與民眾具有廣泛的接觸,因而成為國家形象形成中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的國家形象是由國際輿論中該國的媒體國家形象決定的①郭可.在其《當代對外傳播》(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年出版 )一書中對媒介國家形象這樣定義:媒體國家形象即“一個國家在國際媒體中的形象,是指這個國家的行為、表現(xiàn)、現(xiàn)狀特征和精神面貌等方面,在國際公眾心目中的抽象反映和國際公眾對國家的總體評價和解讀”。
國家形象表面上只是一個國家在國際受眾中的主觀印象,對一個國家沒有多大的意義,這是極其錯誤的。因為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世界已變成“地球村”,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中國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實行改革開放,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都取得巨大成就,但與此同時,中國這一肌體已融入世界體系,其發(fā)展與世界連成一體。因此,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國家,表現(xiàn)國家的美麗、民主、繁榮與穩(wěn)定,在提高國家知名度的同時增強美譽度,在國際上形成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有利于增強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發(fā)言權,在增加國家的軟實力的同時在世界市場體系中占據(jù)著有利局面,增強國家的整體實力。
既然國家形象在全球化的時代對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那中國在國際輿論中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形象?李希光教授在1996年出版《妖魔化中國的背后》一書,指出中國國家形象是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塑造的,而西方媒體報道中國的新聞又是以負面新聞為主,所以中國在國際輿論中是一個負面的國家形象,中國在國際公眾的眼中成了“妖魔”,當時,這一觀念一發(fā)表“立即獲得了海內(nèi)外話語圈的認同”②在新語境下審視“妖魔化”.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09/15/content_1081865.htm。西方媒體是怎樣將中國“妖魔化”的呢?雖然從單篇的新聞報道來看,這些涉華報道都不失真實,但從整體上來看,它們卻偏離了真實,這些報道往往采取夸大一些細節(jié)的做法,將部分真實作為整體真實。另外,西方媒體將其報道框架設定在臺灣問題、新疆西藏問題、人權問題、中國威脅論、新聞自由、法輪功、“八九風波”等議題之內(nèi),其它的關于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所取得的成績等方面則不予報道或報道的少,在一篇篇“真實”外衣包裝下的報道中,公眾心中形成一幅幅負面的中國圖景,一想到中國就將臺灣、西藏、人權等問題聯(lián)系起來,國外受眾由于所得信息的有限,就將這些斷裂的碎片作為其對整個中國的認知,將其當作中國的全部。由于西方媒體報道中國的片面性,西方許多公眾都不知道中國近幾十年來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包括一些大學的教授學者在內(nèi),他們腦海中中國的國家形象是“相對貧困,老百姓可能溫飽還成問題,點著蠟燭住大院,男人拖著辮子,女人裹著小腳”③郭可:《當代對外傳播》,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引言第2頁,這些可以算得上是西方媒體報道的杰作。
中國國家形象被西方媒體妖魔化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原因。從客觀上講,有兩大原因:一方面,在國際傳播中英語處于強勢地位,其影響遠遠大于漢語,因此以英語為載體的美國媒體在國際傳播中占有絕對優(yōu)勢地位,以漢語為主的中國媒體的聲音淹沒在強大的英語信息洪流中。在使用人數(shù)上,目前“全世界有近3.8億人口把英語作為母語,約2.5億人口把英語用作第二語言,而學習英語的人數(shù)則更多”,而“雖說把漢語作為母語的人口目前超過13億(包括海外華人),但講漢語的人多限于中國人和華人,外國人把漢語作為母語或第二語言的畢竟鳳毛麟角”;英語的強勢地位更表現(xiàn)在其應用上,由于英語國家在冷戰(zhàn)后在政治、經(jīng)濟、科學等領域處于優(yōu)勢地位,英語得到廣泛運用,“據(jù)統(tǒng)計,目前世界上有60多個國家把英語作為官方性的語言,有85%的國際組織把英語列為通用語言,世界上有75%的郵件是用英語寫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都是用英語出版或發(fā)布的”④郭可:《當代對外傳播》,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頁。
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在當今新聞大戰(zhàn)中占有優(yōu)勢。首先,在當今的國際格局中西方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占有優(yōu)勢,這樣,一些重要的國際新聞事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由西方國家主導,其媒體便擁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yōu)勢,從新聞源頭上在國際傳播格局中占有優(yōu)勢,而且國際公眾更看重主導國家的輿論,比如在近幾十年的戰(zhàn)爭中美國媒體的報道曾對戰(zhàn)爭的結果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越南戰(zhàn)爭中美國的失敗可直接歸咎于美國媒體對戰(zhàn)爭的深入報道,當戰(zhàn)爭的殘酷與血腥通過電視畫面?zhèn)鞯角Ъ胰f戶時,美國民眾的反戰(zhàn)情緒高漲,迫使美國政府在停戰(zhàn)協(xié)議上簽字;而伊拉克戰(zhàn)爭則恰恰相反,美國政府吸取越戰(zhàn)教訓,以巧妙的手段將媒體玩弄于股掌之中,使媒介輿論偏向有利于美國政府的一面,最終成為美國政府控制輿論的得意之筆。其次,由于歷史上的殖民戰(zhàn)爭,以歐洲尤其是盎格魯撒克遜為主的歐洲價值觀念、制度文化、宗教信仰等向被征服的地區(qū)強勢輸入,一些國家經(jīng)過艱苦的斗爭后雖獲得主權上的獨立,但其民族文化已深深打上歐洲文明的烙印。由是觀之,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公眾易于接受建構在以所謂的民主、自由、平等為口號的西方精神基礎上的媒體的報道,而以中華文明為核心的中國媒體的報道則相對難以接受。
從主觀上講,對內(nèi)宣傳報道的思維定勢對我國的國際傳播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從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出現(xiàn)開始,我國的新聞報道就與宣傳產(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的新聞機構都是作為宣傳機構而存在的,而不是信息傳遞的部門。由于定位的不同,使得我們的新聞寫作方式以一種告知式的形式出現(xiàn),這時如果我們對外傳播時還采用此種方式,我們的信息傳播方式將很難被外國受眾接受。
在國際關系中有一條基本準則: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不管西方的媒體如何標榜其獨立,新聞傳媒都是為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而服務的,在國際輿論中營造有利于本國發(fā)展的輿論環(huán)境。由是觀之,西方媒體九十年代初對中國的妖魔化以及近幾年來的“解妖魔化”都是與當時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九十年代初,隨著東歐巨變與蘇聯(lián)解體,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轟然倒塌,受冷戰(zhàn)意識形態(tài)思想的影響,美國將中國作為頭號對手,從“六四風波”事件開始將中國妖魔化,貼上血腥、殘暴、暴力、專制的標簽,在國際社會孤立中國。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成為世界經(jīng)濟的重要增長點,與世界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世界渴望獲得一個真實的中國國家形象;此外,自911后,恐怖主義成為美國的頭號敵人,美國暫時放松了意識形態(tài)之爭,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反恐,而反恐迫切需要中國這個大國的合作,因此,反恐成為兩國關系改善的又一良機,為配合國家戰(zhàn)略的需要,西方媒體自然就開始了“解妖魔化”的進程。
由于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世界將目光投向中國,人們有強烈的了解中國的愿望,中國媒體應抓住這一契機,向世界展示真實的健康向上的中國國家形象,改變之前在國際輿論中被妖魔化的國家形象。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39-0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