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東 田厚軍
摘 要:通過引進6個小麥新品種進行大區(qū)比較試驗與示范,對參試品種進行綜合性狀比較,篩選出適合沛縣大面積推廣的小麥主推新品種2個,為沛縣小麥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決策支持。
關鍵詞:小麥;品種;大區(qū)比較;篩選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4-40-02
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沛縣農業(yè)科學試驗站承擔了江蘇省農業(yè)三新工程“沛縣優(yōu)質稻麥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集成推廣”(SXGC[2013]0053)項目的實施工作。為了更好地完成項目建設任務,根據(jù)項目建設要求,筆者于2013年9月引進6個小麥新品種進行了品種大區(qū)比較試驗與示范,以期篩選出適合沛縣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小麥新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2013年9月分別從山東、河南等地引進小麥新品種6個,分別是:濟麥22、淮麥33、豫農949、良星66、矮抗58、山農20。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基地安排在沛縣魏廟鎮(zhèn)房村田風雷家庭農場,基地面積27hm2;由田風雷家庭農場進行日常生產田間管理,該基地位于沛縣京杭大運河西側,沛縣優(yōu)質稻米優(yōu)勢產業(yè)區(qū)內,基地內土壤肥沃,水利設施配套,栽培條件優(yōu)越,常年進行稻麥兩熟栽培,在當?shù)鼐哂休^大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1.3 試驗方法 按大區(qū)比較試驗進行,每個參試小麥品種種植面積4hm2,6個參試品種共24hm2。前茬作物為水稻,收獲期為10月10日。水稻收獲后,迅速組織人力,把比較集中的稻草撒開,進行機械粉碎,均勻全量還田。
1.4 試驗過程
1.4.1 播種期 2013年10月15日采用機條播進行播種。
1.4.2 免耕均勻精播 6個參試品種全部采用機械均勻免耕精播,播種后鎮(zhèn)壓。
1.4.3 合理運籌肥料 在氮肥應用上,按5∶5或4∶6的施肥方式,施肥上推廣應用小麥氮肥后移技術?;拭?67m2施尿素15kg、三元復合肥(15-15-15)25kg;3月20日施用拔節(jié)孕穗肥(尿素)6kg/667m2,4月20日每667m2施尿素5kg、三元復合肥10kg。
1.4.4 病蟲草害防治 2014年3月25日,每667m2用使它?。?0%氯氟吡氧乙酸)40mL+10%苯磺隆10g+56%二甲四氯鈉粉劑30g,對水30kg噴霧,防除闊葉雜草。2014年4月28日每667m2用井岡霉素(5%水劑)250mL防治紋枯?。?月5日每667㎡用多菌靈100g+三唑酮70g+25%吡蚜酮20g防治白粉病、赤霉病、蚜蟲。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品種生育進程與生育期比較 由表1可知,各參試品種在同一播期、同一管理條件下,生育進程差異不大,播后墑情足,出苗整齊一致;返青期比較一致;抽穗期集中在4月17日~23日,成熟期為6月2~8日。全生育期在227~233d,其中豫農949生育期最短,矮抗58次之,濟麥22、良星66、山農20居中,淮麥33最長。
表1 參試品種生育進程及生育期
2.2 不同品種的生長發(fā)育特性比較 由表2可知,6個參試示范小麥品種在基本苗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分蘗力及成穗率差異較大,其中濟麥22、淮麥33分蘗力最好,良星66、山農20、豫農949居中,矮抗58較差;株高都在70~75cm;抗倒性及抗寒性都比較好,抗病性以濟麥22、淮麥33最好。
表2 參試品種主要性狀
2.3 不同品種的產量比較 由表3可知,濟麥22的理論產量和實收產量均位居第一位,淮麥33位居第二位,其余品種相對較低,矮抗58的產量最低。
表3 參試品種產量及產量結構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6個參試小麥新品種的試驗示范結果分析,這些品種均適應沛縣一般田塊種植。但從高產穩(wěn)產的角度考慮,應選擇分蘗成穗能力較強、產量高、綜合抗性較好的濟麥22、淮麥33為沛縣當?shù)刂魍菩←溞缕贩N。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