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云珍
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心理健康影響極大
文/崔云珍
摘要:據(jù)調(diào)查有些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問題,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極大,作為家長應學習一些科學的家教方法,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健康成長,甚至成才。
關鍵詞:教育方式;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志碼:碼:A
文章編號:號:2095-9214(2015)08-0270-01
近些年來,國內(nèi)外的研究表明,父母對兒女的教育方式越來越不可忽視地成為下一代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對子女的管教和培育是很重要的,也是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教育方式不同,其結(jié)果也不一樣。教養(yǎng)方式太過,太嚴,則“欲速則不達”,適得其反;教養(yǎng)方式不及,則“放任自流”,易使子女“游戲人生”,“今朝有酒今朝醉”。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的氛圍,家長的言行,教育方式,無一不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當今的孩子,由于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小太陽”“小皇帝”,再加上一些家庭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導致孩子心理上“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我行我素”任性等。根據(jù)我國有關方面調(diào)查資料顯示:中國兒童的心理素質(zhì)合格為19%,而美國為41%,日本為60%以上。有人曾說:“中國的孩子聰明才智是世界聞名的,同時他們的心理素質(zhì)之差也是出名的?!痹斐芍袊⒆有睦硭刭|(zhì)差與他們的家長的教育水平和觀點是密不可分的。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重智輕德。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長當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未成年人在成長中所收到的第一教育。在很多家庭中,只重視了孩子智力方面的教育,把能夠獲得好的成績上大學作為孩子成長的重要標準,忽視了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如:有的家長教育孩子,在集體中,任何事情自己都不能吃虧,什么團結(jié)互助,社會公德都不用遵守等。忽視了德的教育,不知道怎樣做人,沒有做人的準則,只關心自己,缺乏對他人的關愛,對社會的關心,使之成為一個自私又低級趣味的人。
2,重知輕能。當今家庭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受歷史原因,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識缺乏,教育水平低,社會變化認識不足,往往認為孩子學習好是最重要的事,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結(jié)果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學習很不錯,但應變能力,勞動能力,語言交往能力,自律能力,生存能力,與他人相處的能力顯得比較差。
3,重養(yǎng)輕教,追求金錢和物質(zhì)的享受。當今很多家庭中,家長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滿足孩子的物質(zhì)方面的一些需求,如生活的、營養(yǎng)方面的一些需求。以寵、以愛代替教育。久而久之,讓孩子養(yǎng)成了金錢和物質(zhì)享受的習慣,忽視了對孩子勤儉節(jié)約、艱苦樸素、計劃用錢的教育,長此下去,一旦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孩子將無法適應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失去生存能力。
4、重言教,輕身教。有很多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中,整天對孩子嘮嘮叨叨,這也不是那也不對,貪玩好耍,不求進步,但家長忽視了自身行為習慣對孩子的影響。
當今家長,均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掙脫出來,有了更多的時間交朋會友,經(jīng)常是幾個朋友坐在一起打牌到深夜。而家長卻常常對孩子這樣說:“你們又在玩,不讀書,不做作業(yè),不做……不做……,”總是指責孩子,沒有充分利用一切時間去讀書學習。理由很充足:父母是成年人,可以玩,孩子沒有長大不能玩。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尊重長輩,關心他人,其家長本身卻對其長輩不尊重,對父母不孝敬,對他人不關心。
古語說:“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我們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少一些指責性的嘮叨,簡單空洞的說教,處處以身作則,孩子也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家長要求孩子什么,自己首先做到,用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棍棒教育。古言道“不打不成才,黃荊棍兒出好人”。在我們的家長中,經(jīng)常這樣說,行動上也就這樣做,不管孩子做錯了什么,首先,拳棍交加,進行一次暴風雨般的皮肉洗禮,風雨過后,孩子還弄不明白為什么受了這般皮肉苦態(tài)度態(tài)度,總是埋怨父母不喜歡他,甚至懷疑是否親生。粗暴教育方式所產(chǎn)生的后果是:(1)孩子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十分脆弱,粗暴的態(tài)度會使其精神緊張,有損身心健康,造成兩代人的感情隔閡;(2)孩子因懾于暴力,往往不敢向父母講實話,久而久之,容易養(yǎng)成說謊話,不誠實的惡習;(3)孩子的模仿性很強,以后也會成為粗暴的人。
二、家長應學習一些科學的家教方法
有人說過:一個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操縱在掌權者手中,不如說是掌握在父母親們的手里?社會的未來必須由新生一代來承擔,而父母親就肩負著塑造未來的重任。由此可見,父母親教育方法與父母親的教育態(tài)度、教育水平、文化素養(yǎng)等是密切相關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要提高人口的素質(zhì),促進社會教育化、學習化,必須加強對家庭生活的科學指導,使家庭生活能形成一個優(yōu)良的學習教育環(huán)境,逐步走向現(xiàn)代化、科學地教育子女,讓孩子在家長的影響和教育下認識周圍的環(huán)境。家長對待人生、事業(yè)、生活以及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耐心教導,不做違背社會道德與規(guī)范的事。在家里,從小事做起,加強各方面的能力訓練,聽從父母的教育,尊敬長輩,并在家里的交流中,訓練他們的語言交流的能力。家長對孩子重復犯錯,也要耐心指導,給予多次改正的機會。平時,在家里家長要處處以身作則,要求孩子怎么做,家長首先怎么做,事事起表率作用。培養(yǎng)孩子勤勞、勤儉、不講吃穿、不攀比的好習慣,讓孩子在家長??第一位教師面前受到良好的教育,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
為了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長,父母應避免以下情況:
1、過分保護,從小嬌生慣養(yǎng),使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依賴生活。
2、父母在教育時過于嚴厲,甚至子女稍不服從就挨打,不給飯吃等。
3、對子女過分干涉。不給子女以信任,甚至成年后還要干涉他們的生活。
4、經(jīng)常包庇子女的缺點和錯誤。
總之,在家庭教育中,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致一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則家長同時也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思想,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礎上講究家庭教育方法,克服重智輕能,重養(yǎng)輕教的現(xiàn)象,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方法,就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成才。
(作者單位:阜南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