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
摘要: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充實他們的語言倉庫,提高語言素養(yǎng),增強遣詞造句的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關(guān)鍵詞:學生;作文;探究
如果把小學生作文視為“米”的話,那么如何能使小學生把“無米之炊”“有米難炊”,變?yōu)椤坝忻字丁贝兜孟隳兀?/p>
一、積累詞匯,積累素材
首先,要讓學生積累“米”,只有有“米”了,才能談到炊。我認為作文的內(nèi)容即為“米”,方法即為“炊”。如何讓學生積累“米”呢?
(一)多讀、多記、多背
“多讀”為多讀書。語言表達的貧乏幾乎成了學生作文最大的困難。不知道用什么語言能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愿望。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充實他們的語言倉庫,提高語言素養(yǎng),增強遣詞造句的能力。著名大戲劇家莎士比亞在他的作品中使用詞語一萬六七千,沒有那么多詞,恐怕他也難以寫出聞名世界的不朽之著。有的老師會問,學生不愛讀書怎么辦?可在班級開展“讀書日”活動,一周一節(jié),讓學生談談自己讀的好書。這樣會在班級掀起讀書熱潮?!岸嘤洝睘槎嘤洉械募丫涿?,向古今中外文章中的“語言作品”學習語言。讓學生準備一個小本子,隨時把看到的好的詞、句、段寫下來。“多背”,就是把記下的佳句名段背下來,變?yōu)樽约旱臇|西,才能夠熟練應用。背是很重要的,光寫在本子上不行,應該讓它印在腦子里?!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都是說這個道理。
(二)作有心人、積累素材
要學生留心和仔細觀察周圍事物,作生活的有心人?!吧罹腿缛?,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個不竭”(葉圣陶語)這句哲語,生動地論證了生活和文章的關(guān)系。多記日記是積累素材的好方法??呻S時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記在本上。日記篇幅可長可短。有的老師規(guī)定日記的字數(shù),這是錯誤的做法。只要學生能把體驗生活的感受寫清楚,寫明白就行。學生讀了葉圣陶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學生無不驚奇爬山虎原來是長腳的,還會一腳一腳地向上爬。這些也無不是來源生活。是的,讓學生作一個有心人,積累素材,使自己擁有的“米”越積越高。
二、教之以法,循循善誘
學生有“米”了,如何解決學生中存在的“有米難炊”呢?如何把米炊得香噴噴呢?
有人會說,當然是炊之有法,這話不假?,F(xiàn)在就講講教學生如何“炊”。
(一)出好題目,開拓視野
俗話說得好:“好題一半文”。這充分說明,好的題目能開拓學生視野,激發(fā)思維,使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好的題目與文章珠聯(lián)璧合,相映成輝,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相反,如果題假、大、空就會使學生感到“老虎吃天——難以下口”
因此,老師要在相同的題村下,多視角地思考,設(shè)計新鮮生動的題目。如:第七冊第一單元,習作要求是“回憶一下暑假生活,從中選擇一件有趣的事”。這個題目要求所選材料必須是胡趣的。如果老師引導得法,可命如下題目:《這次我玩得真開心》、《一次難忘的暑假之旅》、《釣魚》、《笑開懷》……這樣的題材來源于生活,作文也就生動多了。如果是自命題作文,也要讓學生根據(jù)要求擬一些生動、醒目、讓人一見難忘的題目。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庇信d趣就有作文的動力,一旦我們的作文課使學生產(chǎn)生興趣,就會激發(fā)他們對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展現(xiàn)情境,豐富學生寫作素材
葉圣陶老先生要求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聯(lián)系學生親身經(jīng)歷和生活,使學生在寫作中正同說話一樣,“心中所積蓄,不吐不快”。因此,我采用“組織活動”的方法,展現(xiàn)情境,讓學生有話可說,有內(nèi)容可寫。喜歡參加活動,這是大多數(shù)學生的共性。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作文內(nèi)容,學生是活動的參與者,把活動與寫作結(jié)合起來,在活動中學習觀察、動腦、動口、動手、動感情,有了深刻體會再讓學生寫參加過的活動,這樣學生想得到,寫得出,材料就在眼前。如,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習作要求,仔細觀察一處秋天的景色,然后抓住特點來寫。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郊外的田野去看一看,感受一下秋天賦予大自然的美景。同學們看完以后,真正寫出美麗,迷人的秋色。
2.音樂渲染情境,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我采用音樂導情的方法,借用音樂渲染課堂氣氛,活躍課堂生活,使學生“耳悅”,“心悅”,寫作興趣盎然。如在指導學生寫《我的媽媽》時,讓學生飽含深情地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燭光里的媽媽》等歌曲,他們心頭涌起對媽媽感激之情,對慈祥勤勞的媽媽如何關(guān)懷自己,增強了理解,筆下媽媽寫得形象豐富感人。
3.畫面再現(xiàn)情境,強化學生寫作感受
電教媒體在作文教學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不同的電教媒體,既可以把學生引人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提高寫作能力,又可以彌補學生認識與實際的焦距,把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融匯于五彩斑斕的畫面之中,使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能夠?qū)δ承┦挛镉休^詳細的了解,從而使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更加密切,有助于學生寫作素材的豐富和寫作水平的提高。
(三)佳作欣賞,體驗成功喜悅
人總是有自尊心的,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贊許、羨慕,自己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作文教學中,我也十分注意學生這一心理需要,盡量使每人都體驗成功的喜悅。每周我都利用一次自習時間專辟“佳作欣賞”內(nèi)容,請本周日記作文寫得好的學生上臺朗讀自己的佳作。小作者談體會,同學討論,找出閃光點加以賞析。開展這一活動時,我很注意選擇面,給每個學生以機會,讓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賞析的機會,這樣一來,班上形成比學趕超的風氣,學生們躊躇滿志,信心倍增,一個學期下來,班級總體寫作水平大大提高了。臨近期末時,我又編印了“班級優(yōu)秀作文日記選”,使大多數(shù)學生的作文有“發(fā)表”的機會。學生們把這書稱為我們自己出的“書”。從寫作,打印到編排,封面設(shè)計,裝訂等一系列工作,均由學生自己完成。我們堅持每學期出一本書,期末作為禮物送給爸爸媽媽,讓父母親友們與學生共同分享這份喜悅。當學生手捧著這本有自己作品的“書”的時候,歡欣鼓舞的情景不言而喻。
“有米之炊”炊得香,香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