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效民
一、任鴻雋的科學思想與教育主張
任鴻雋(1886—1961),字叔永,原籍浙江歸安(今吳興),出生于四川墊江(今屬重慶)。他從小勤奮好學,于1904年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中考取秀才。廢除科舉后,他順江而下去了上海,進入中國公學深造。中國公學是由當年被迫回國的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的,其中有不少革命黨人。任鴻雋入校后與該校學生胡適、朱經農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后來他東渡日本求學,其間,他除了旁聽章太炎先生的國學講座外,還考入東京高等工業(yè)學校專攻應用化學。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任鴻雋立刻回國,擔任了總統(tǒng)府秘書處秘書,為孫中山起草文稿并協(xié)助處理政務。袁世凱上臺后,他去北京政府當過秘書,但由于厭惡官場生活,再加上學業(yè)未竟,又以“稽勛生”(對革命有功的學生)的身份赴美國留學。初到美國,他進入康奈爾大學文理學院,在感受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同時,也認識到科學的真諦。
任鴻雋對科學的理解和闡釋與教育密切相關,其中有幾點特別值得注意。
第一是科學的起源。許多人認為,學習科學知識就是為了報效祖國、振興中華,但是任鴻雋卻不以為然。他說:“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固然是因為沒有科學,但是卻不能把科學與這類功利性目的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真正的科學家,比如阿基米德、伽利略、哥白尼等人,就不是為名利驅使,而是為好奇心引誘。這也是科學首先出現(xiàn)在西方的主要原因。相反,如果僅僅是為了外在的功利目的而不是為了內心求知的需要,科學是不會產生、也不會健康發(fā)展的?!边@些論述提醒我們:如果只想把科學當作一種富國強兵的手段,或者是改善生活的工具;如果只想從物質文明方面追趕西方,卻又不曉得科學的起源和科學的真諦,其結果只能是像洋務派一樣,陷入舍本逐末的老路。正因為如此,他認為當年自己為了革命、為了制造炸彈而選擇化學專業(yè)也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教育不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們長大后就不會有研究科學的內在動力,也不會把科學引向健康之路。
第二是科學的精神。任鴻雋說:“所謂科學精神,完全是為了追求真理而已,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彼M茖W研究和科學教育要“把事實放在思想構造的第一位,(至于)那些主義和理論,只放在第二位,或竟不管他?!敝茖W家竺可楨也把科學精神概括為“只問是非,不計利害”。他認為,要想在科學上有所成就,就必須有“不盲從、不附和、不武斷、不蠻橫、不茍且、不無病呻吟的科學態(tài)度”。這正是我們的教育最需要、也是當今社會最缺乏的東西。
第三是科學的功用。長期以來,許多人都把學科學、學技術當作撈取功名利祿的一塊敲門磚,至于個人的興趣、愛好,特別是那可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則根本不顧。任鴻雋說他們是“為利而學”,而不是“為學而學”。這種狀況是中國科學事業(yè)舉步艱難、發(fā)展緩慢的原因所在。另外,任鴻雋還反對把科學與技術混為一談。他指出,人類物質生活的改善和技術的進步,不是科學家的最初動機,而是科學研究的必然結果。如果只重技術而不重科學,就會重復洋務運動的老路。后來,任鴻雋看到許多學生把經濟學、商學和應用科學當作熱門專業(yè),而純粹的基礎科學卻幾乎無人問津,便感到我國科學面臨著重大危機。他告誡大家:“人不能單靠面包而生活,如果在物質生活之外不能發(fā)現(xiàn)高層次的精神活動,人生還有什么意義?”他還指出,純理論研究最需要保持心靈的自由,它不應該受到干涉,應該享受特別保護。
第四是科學的教育。任鴻雋對教育問題特別關注。他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于強迫他學習不感興趣的專業(yè),從事不感興趣的工作。他非常贊成長期在中國工作的外籍科學家葛利普先生的觀點:“一個人選擇某個專業(yè)不是為了謀生,而是因為他喜歡這種工作?!币簿褪钦f,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熱愛他所從事的專業(yè)。他還指出,中國的“學術死亡率”高達99%以上,是因為許多人在大學畢業(yè)后放棄了研究工作,這是一種很大的浪費。任鴻雋指出,一個人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并不算真有學問,只有經過十年二十年艱苦努力,才能躋身于學者行列。他強調:大學教師的職責不是販賣知識,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興趣,要讓他們明白科學研究的目的不在于物質享受,而在于精神滿足。這是一種高尚的刺激和智識的愉快,大學生只有懂得這個道理,養(yǎng)成研究習慣,才能對人類有所貢獻。為此,大學教師必須在獨立研究中,對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具有深切的了解和體會,才能在思想和人格上對學生產生好影響。他還說,真正的科學是獨立的,不依附于任何主義的,把科學和物質文明等同起來,或者“罵科學是帝國主義的”,都是不明白科學的真諦。
第五是教育與獨立。1932年胡適創(chuàng)辦《獨立評論》,任鴻雋夫婦參與其事,并寫了不少文章。其中任鴻雋那兩篇批評國民黨“黨化教育”的文章值得注意。文章說:“一個理想中有教育的人,在智慧方面,至少的限度,必須對事理有正確圓滿的了解,對于行事有獨立自信的精神。要養(yǎng)成這樣的人格,第一的需要,是智識上的好奇心。有了智識上的好奇心,方能對于各種的問題或事務,加以獨立的研究。研究所得的結果,才是我們信仰的根據(jù)。這種教育的方法,在黨的立場看來,是最危險的。他們的信仰,是早經確定了的;他們的問題,是怎么的擁護這個信仰。因為要擁護信仰,所以不能有自由的討論與研究;因為不能有自由的討論與研究,所以不能有智識上的好奇心。這個情形,恰恰與十七世紀初年,歐洲宗教的專制思想相類?!币虼怂J為:“有了‘黨化’,必定是沒了‘教育’;反過來說,要有‘教育’,必定要除去‘黨化’”(《獨立評論》,第三號第13至14頁)。
二、國立四川大學的艱難誕生
任鴻雋1918年回國后,擔任過北京大學教授、教育部專門教育司司長、商務印書館編輯、東南大學副校長、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干事長等職務。直到1935年他擔任四川大學校長后,才有機會為家鄉(xiāng)服務。
四川古稱巴蜀,其教育傳統(tǒng)至少可以追溯到漢景帝時代。當時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辦學育人,使“文翁之教”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四川成立錦江書院,為當?shù)刈罡邔W府。同治年間,張之洞主持四川學政,認為該書院以八股文為敲門磚,不符合時代要求,又創(chuàng)辦尊經書院,鼓勵學生專攻經史,從學問的根本入手,培養(yǎng)良好學風。此外,該書院還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計劃開設天文、地理、算學、格致等課程。但由于風氣未開,條件有限,未能實現(xiàn)。
1901年清政府開始推行新政,并于次年頒布《欽定學堂章程》。當時的四川總督奎俊將錦江書院和尊經書院合并,按照京師大學堂模式成立四川通省大學堂,成為四川近代第一所綜合性高等學校。不久,清政府規(guī)定“大學堂”是全國最高學府,其他學堂不能使用這個名稱,該校又改名四川省城高等學堂,這就是四川大學的前身。
新政期間,新式學堂紛紛成立,四川通省師范學堂于1905年成立。隨后,廢科舉重實學的潮流席卷全國,四川又成立了法政學堂、藏文學堂、通省農政學堂、工業(yè)學堂和存古學堂。這“五大學堂”后來演變成公立四川大學的法政學院、外國文學院、農科學院、工科學院和中國文學院,最后都成為國立四川大學的一部分。
辛亥革命后,中央臨時教育會議于1912召開。為了糾正大學過濫的狀況,會上決定全國只設立三所大學,其他高等學堂必須取消。于是四川高等學校(原四川省城高等學堂)在1916年送走最后一批學生后被迫停辦。該校停辦后,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學校接收它的許多教師,也擴大了招生人數(shù)。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成都高師搬入新校址,成為四川全省規(guī)模最大的高等學校。與此同時,五大專門學堂也有長足發(fā)展,有的學校還培養(yǎng)出一些名人,比如巴金就是四川外語專門學校的學生。
在此期間,四川各界要求辦大學的呼聲很高。1919年任鴻雋留學歸來后,曾向省長楊庶堪建議,應該仿效美國州立大學模式,辦一所四川大學。楊省長采納這個建議,向省議會提出咨文,省議會討論通過。但由于政局動蕩,軍閥們不愿意出錢,該議案未能實現(xiàn)。1922年,全川教育會議在成都召開,任鴻雋再次提出這個問題,并要求在全省教育??畹娜舛愴椖恐?,每年撥出四五十萬元作為籌辦四川大學的經費。這個意見經大會表決通過,送省長劉成勛執(zhí)行。但是全省肉稅被各防區(qū)軍閥分割,籌辦四川大學的事還是被擱淺。就在這一年,后來成為“延安五老”之一的吳玉章?lián)纬啥几邘熜iL?!八k成都高師,首先是為了培養(yǎng)革命人才,‘推進新思潮的擴展’,以啟發(fā)學生‘走俄國人的路’,力圖以馬克思主義教育師生?!保ā端拇ù髮W史稿》第95頁,四川大學出版社1985年出版)因此后來發(fā)生的許多事情,應該說與此有關。
1924年春,楊森打敗熊克武,獨攬四川軍政大權。曾經留學美國的傅振烈接替吳玉章?lián)纬啥几邘熜iL后,重提在四川辦大學的舊案。他認為只有像南京、沈陽、武昌、廣東等地那樣,把高等師范學校升格為大學,這件事才有進展,辦學經費才有著落。傅振烈的計劃受到楊森的大力支持,并以成都高師名義向教育部呈報改辦大學和招收預科生的章程。這一年暑假,成都高師招收第一批大學預科學生143人。第二年,成都大學正式掛牌成立。這本來是件好事,卻遭到一些高師師生的反對,他們主張要改大學也只能改師范大學,意思是他們也要享受大學的名分。由于傅振烈堅持要辦綜合大學,并受到第一屆預科生和全社會的支持,這所新生的大學才沒有垮掉。正在這時,支持傅振烈的楊森因戰(zhàn)敗下臺,由劉湘接替他的職務。有幸的是劉也一直希望四川能辦一所國立大學,于是他改聘張瀾為成都大學校長,并在四川善后會議上使用被稱為“鹽余”的稅款解決了該校的經費問題。至此,四川才有了第一所綜合大學。
成都大學雖然成立了,但因為與成都高師共處一校,引發(fā)不少糾紛,學生之間也沖突不斷。1926年,參加四川中學校長會議的眾多校長聯(lián)名致函省長公署,要求將高師改為師大,沒有成功。第二年高師再次提出這個問題,剛剛誕生的南京國民政府批準國立成都師范大學成立。正在這時,全國范圍內有一股成立單科大學之風,五大專門學校也趁機合并,成立了公立四川大學。公立四川大學成立后,還與成都大學發(fā)生了爭奪原四川高等學校校址的糾紛,經省長公署仲裁,成都大學于1929年遷入原四川高等學校舊址,才解決了這些矛盾。
如此一來,四川高等教育呈三足鼎立之勢。其中成都大學經費充足,教師陣容強大,在三所大學中最具實力。相比之下,國立成都師范大學因為成都大學的分離而元氣大傷,再加上經費和師資等問題,到1930年幾乎陷于停頓狀態(tài)。公立四川大學成立后,五大專門學校不僅沒有融為一體,而且人均經費僅僅是成都大學的七分之一左右(1930年《全國高等學校統(tǒng)計》,轉引自《四川大學史稿》第140頁)。在這種情況下,該校人事變動頻繁、專任教師太少、圖書設備缺乏等問題,就很難解決。
1931年5月,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文輝在訓令中指出:三所大學自“成立以來,數(shù)載于茲,別戶分門,疊床架屋”,應該予以整頓。10月,劉文輝召集會議,宣布四川省政府整理大學委員會成立,并由他擔任委員長,提出合并三所大學的具體安排。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各方面矛盾得以化解,直到1931年11月9日,三所大學完成交接任務,包括四院十一系的國立四川大學才正式成立。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