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盧山,“盧山霽雪”,以雪景為最,自古以來為“牟平十景”之一。東望過盧山,巖石凜凜孤傲天下,似無情亦無趣。而走進(jìn)盧山,竟渾然忘俗,乃為隱者之桃源勝地也。在一個少雪的隆冬里,擇日隨“驢友”團(tuán),踏“驢道”行,漸隱入盧山中……
山民隱
山民者,松樹柞樹,山石動物之屬也。
由大道,至小路,至無路,至蒼蒼茫茫盧山中。原來,盧山不獨(dú)是塊孤凜凜的巖石壘塊,它雖為膠東屋脊昆崳山的余脈支派,但也是蒼山翠疊,林深木密,人跡罕至,只有真正的山民們,靜默在無雪無風(fēng)亦無寒的冬日陽光下。
松樹多為近年來新成長起來的新樹,該是松子自然熟落自然生長起來的,有滿樹無人摘取的松球?yàn)樽C。少有高大粗壯挺拔者,但密密層層如盛秋的青紗帳,四十余眾驢友們逶迤其中,群龍首尾不能相見。樹枝多有干枯可為柴者,若在前些年,早被人們當(dāng)做燒柴拾掇殆盡。而今它們竟能頤養(yǎng)天年,壽終正寢。感謝近年來的好政策,百姓得以發(fā)財致富,山林也得休養(yǎng)生息。
柞樹竟能長出喬木樹干,絕非兒時所見的叢簇灌木狀,是樹齡較高的原因。但也因此,木樁里能生出柞木蟲,食指大小,嬌黃肥嫩,油炸后成人間美味,招致盜伐,所以驢道所經(jīng)處,比比皆是或殘或倒地的柞木一族們。
除松樹柞木樹為主外,兼有別種草木。都高過人頭許多,落葉紛疊,伙同松針柞木葉,經(jīng)年累月,已將地面覆蓋無遺,落腳處松軟如茵,山石連同凹凸的山表,皆隱其間,故驢友騰挪輾轉(zhuǎn)中失足翻滾,皆無損傷。有無數(shù)朽木林立旁側(cè),任你飛腳斷樹,盡顯高強(qiáng)武功。也有亮堂堂的大片大片石硼裸露地表,供人歇臥,亦可做曬經(jīng)石。不見鳥雀和四足獸,它們想必是有腳的隱者,聞人聲至,已遁入林深處。
另有零星的白色冰瀑,點(diǎn)綴著山的肌膚,告白著冬天的氣息;幾片翠竹林,遙相呼應(yīng)著松林的翠色,顯示著隱者的不屈;早年間的防御工事,訴說著煙消的往事,余留給后人些許的波瀾。自然的和人文的元素,增加著盧山的神秘和誘惑。
高人隱
沿著鑿石成天階的逼仄險峻小徑,匍匐前行,登至盧山制高點(diǎn)——望海臺。真的是望海臺,因?yàn)槟芤挥[眾山小不說,更遠(yuǎn)處的人間市井,田疇樓建,也盡收眼底——雖然是渺若棋子或螻蟻,這是人海。薄暮暝暝時,望見的是云海。天晴云淡了,前瞻遠(yuǎn)處天盡頭,則是我們熟悉的北方大海了。望海臺,名不虛傳。古往今來,有多少胸襟不同心事不同的人,登臨過。更有將凡身與圣心都寄托于此的高人,因?yàn)橥E_不僅能望四面的海,也能望見內(nèi)心的臺——“心如明鏡臺”的“臺”。
武帝“東臨碣石有遺篇”,此望海臺上,也有高人留遺篇——
少有草木,崎嶇不平,以裸巖為主的臺頂上,有幾百平米之闊,石堆處處,巖表鑿有或方或圓的洞穴,都是曾經(jīng)搭建房屋的佐證。曾是用作灶臺面的一片巨石,已斷裂為二。據(jù)說,繁盛時,這周邊曾經(jīng)有過九個寺廟。不知“高處不勝寒”、四周無路無水無遮攔的此處,“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yáng)”時,高人們?nèi)绾紊?。搜尋四周,只找到了一個接納天水現(xiàn)已結(jié)了冰的“小龍?zhí)丁薄R苍S仙風(fēng)道骨就是這樣煉成的。
廟宇修于何時何人之手,毀于何時何人之手,不甚明了,但,“遺篇”有遺風(fēng),后人的誰,又用殘存的材料,搭建出了個簡陋的袖珍廟宇,從縫隙間殘存的泥灰上能看出,年代久遠(yuǎn)矣。新來的驢友們,壓上了幾張人民幣,擺上了幾塊小點(diǎn)心,是對良善的一份虔誠,是對天地的一份敬畏,是蕩滌心靈的一種方式和途徑,同樣具有高人的風(fēng)范,隱者的亮節(jié)。
還有隱者是我輩的驢友們,不走“人道”走“驢道”,追尋一種內(nèi)外俱全的率真古樸和原生態(tài)。手攀腳爬膝蓋輔助之,繼之以繩索援之,兼有驢友間的你攙我扶。讓樹枝來留戀我們的衣衫,讓山風(fēng)來吹皺我們的面頰,而讓我們的心,與清泉同在石上流,與明月同在松間照。留下些俗氣,帶走些靈氣。手機(jī)響了,有塵世的呼喚。無暇應(yīng)答,自語曰:“盧山有戀,且等回去再說罷?!?/p>
無處遁隱,且回,且回,盧山腳下,有九龍泉水釀制的“秦龍”佳釀一壇壇,不是杜康,勝過杜康,為你我同銷曹孟德身后、李太白身后千余年猶存的,萬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