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喚
隨機選取陜西師范大學、西安工業(yè)大學、西北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的女大學生100名,進行為期12周的功能性力量訓練。她們身體健康狀況均屬于正常。實驗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人。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測試分析,保證實驗的樣本基本條件大體一致,為同質可比樣本(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身體基本情況
1.2.1 測試
1)測試程序。所有受試者在實驗前進行為期一周的培訓,由專業(yè)老師教授練習動作,解答受試者的疑難問題,讓受試者熟練掌握動作,熟悉整個實驗操作流程。測試前先做20min準備活動,包括慢跑和柔韌拉伸等練習,防止受試者在實驗期間受傷。為方便實驗有效順利的開展,將實驗組和對照組成員再次分為2個小組,每1小組選出1名小組長負責本小組,及時與教練匯報和溝通。和整個實驗過程中由專業(yè)教練進行指導,其他人協(xié)助配合,并且記錄成績。
2)測試動作。根據(jù)《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測試以下動作:50m跑、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仰臥起坐、800m跑。
50m跑:反映速度和反應能力;
坐位體前屈:反映下背部和股后柔韌性;
立定跳遠:反映下肢爆發(fā)力;
仰臥起坐:反映腹部力量(仰臥,屈膝并攏,大小腿成90°,兩手摸雙耳,輔助者壓受試者雙腳成預備姿勢,起坐時雙肘朝前需觸兩膝,還原時兩肩胛骨觸墊);
800m跑:反映耐力。
1.2.2 實驗
1)實驗方案。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每周3次,每次90min,其中30min為功能性力量訓練,其余時間安排教學大綱中的部分教學內容。對照組則完全遵循教學大綱進行體育教學。
2)實驗時間。2014年9月15日-2014年12月14日期間進行每周一、三、五進行,為期12周的功能性力量訓練。
3)功能性力量訓練方案。實驗組功能性力量訓練運用循環(huán)練習法的訓練方法,讓受試者按規(guī)定完成指定動作 (見表2)。
表2 功能性力量訓練方案
對照組:在相同時間、地點、條件下進行身體練習,受試者維持正常飲食習慣和生活,禁止受試者在實驗期間,參加除實驗規(guī)定的身體練習外的一切其它體育活動。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受試者的身高、體重等指標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來表示。運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中的T檢驗對數(shù)據(jù)前后變化進行分析。
為保證本實驗的可操作性,在實驗前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學生的相關指標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兩組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身體素質等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兩組學生的基本條件是一致的,屬于同質可比樣本(見表3)。
表3 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身體形態(tài)、身體素質基本情況(N=100)
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12周鍛煉后,身體素質指標均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學生在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和仰臥起坐項目上得到很大提高,坐立體前屈、立定跳遠呈顯著性變化(P<0.05),仰臥起坐呈非常性顯著性變化(P<0.01),50m和800m均明顯無變化(P>0.05)。對照組學生各項成績均無明顯變化(P>0.05)(見表4)。
表4 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指標測試情況(N=100)
身體素質也稱身體適應性,是指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協(xié)調及平衡等機能能力的總稱,是人各器官系統(tǒng)的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綜合反映[1]。
力量素質是指肌肉在收縮過程中具備克服或對抗阻力的能力,是一切其他身體素質的基礎。本文選取的測試項目立定跳遠和仰臥起坐分別反映的是下肢爆發(fā)力和腹部力量。實驗前,兩組學生測試結果均無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兩組學生的力量素質基本條件一致。實驗后,進行了功能性力量訓練的實驗組測試成績顯著提高,立定跳遠呈顯著性變化(P<0.05),仰臥起坐呈非常性顯著性變化(P<0.01)。而對照組雖微略進步,但并未出現(xiàn)顯著性變化,說明實驗組學生的這些變化是由功能性力量訓練所引起的適應性變化,使學生的肌纖維增粗,參與運動的肌纖維數(shù)量增加,下肢爆發(fā)力和腹部力量得到改善。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受試者沒有出現(xiàn)任何運動損傷,因此本文認為進行適當?shù)墓δ苄粤α坑柧殞τ诖龠M非體育專業(yè)的女大學生了爆發(fā)力和腹部力量起到很好的效果。
速度素質是指人快速運動的能力,可分為反應速度、動作速度、位移速度3種。50m跑反映的是人的速度和反應能力。在實驗前,兩組學生測試結果表明兩組學生50m成績均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兩組學生的50m跑的情況基本一致。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成績均無顯著性變化(P>0.05)。這說明功能性力量訓練對提高女大學生速度素質沒有太大的促進作用。
柔韌素質是人體各個關節(jié)的活動幅度以及肌腱、韌帶、肌肉等軟組織的伸展能力。坐位體前屈是反映女子下背部和股后柔韌性的重要指標。從兩組學生在實驗前進行測試的結果看,均無顯著性差異,兩組柔韌素質基本相同。實驗后,實驗組學生成績得到很大提高,呈顯著性變化(P<0.05),柔韌素質得到很大改善,而對照組則基本無變化。這可以說明通過特定的功能性力量訓練改善女大學生下背部和股后柔韌性,對柔韌素質的鍛煉起到有積極作用。
耐力素質是指人體長時間持續(xù)無間歇的運動能力。實驗前對兩組學生800m的成績進行測試結果表明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800m成績無明顯差異,基本情況大體相同。實驗后實驗組800m的平均成績提高了2s,但并無顯著性變化,而對照組基本沒變化。實驗組成績的提高可能是因為有計劃的、持續(xù)的功能性力量訓練可以改善女大學生的心肺功能,減少身體各個內臟器官的生理惰性,延遲“極點”出現(xiàn)的時間,從而縮短了“極點”現(xiàn)象的持續(xù)時間,提高了耐力素質,增強人體對運動的適應能力。
12周的功能性力量訓練對女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有積極的影響,身體素質得到顯著提高,尤其是在力量素質、柔韌素質等方面,同時提高了人體對運動的適應。功能性力量訓練是一種安全、高效的教學方法,對提高女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具有實踐意義,值得在高校體育課普修教學中普及與推廣。
[1]Tracy Morgan Handzel.core Training for Improved Perform mane[J].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2003(5).
[2]張春合,蔡端偉.功能性力量訓練的理性思考——基于專項競技能力形成的視角[J].體育學刊,2013(1).
[3]龍 斌,李丹陽.功能性訓練的科學內涵[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2).
[4]孫 馨.上海市初中生體育興趣與身體素質的相關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3.
[5]董德龍,王衛(wèi)星,梁建平.振動、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訓練的認識[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5).
[6]呂中凡.運動“弱鏈接”及其訓練學應對路徑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7]郭樹濤,張曉秋.功能性力量訓練對青少年身體素質發(fā)展的實證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2).
[8]劉 超.身體運動功能力量訓練對提高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射門技術穩(wěn)定性的實驗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3.
[9]張 曉.功能性力量訓練對跳投命中率影響的實驗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3.
[10]季 磊.功能性力量訓練的實質及其訓練方法探析——基于懸吊訓練、振動力量訓練、核心力量訓練、本體感覺功能訓練[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
[11]劉洪燕.籃球運動員功能性力量訓練的理論基礎[J].山東體育科技,2011(4).
[12]馮曉玲.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