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玲
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與常規(guī)翼狀胬肉切除術的有效性對比
羅小玲
目的 對比分析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與常規(guī)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方法 選取翼狀胬肉患者98例,隨機均分為2組(n=49),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觀察組采用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進行治療。對比2組患者的復發(fā)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愈率為98.08%,顯著高于對照組82.69%(χ2=7.081,P<0.05)。觀察組的復發(fā)率為1.92%,顯著低于對照組17.31%(χ2=5.792,P<0.05)。結論 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胬肉切除術,且移植材料易獲取,安全性高,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常規(guī)翼狀胬肉切除術;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眼科疾病,多發(fā)于漁民、農民等戶外勞動者[1]。翼狀胬肉生長到角膜時會造成視力障礙,嚴重者會影響眼球運動。目前該病最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但是一般翼狀胬肉切除手術的復發(fā)率很高[2]。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已經成為一種治療翼狀胬肉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選取98例翼狀胬肉患者,比較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與常規(guī)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江西省吉安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翼狀胬肉患者98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49)。對照組中,男25例26眼,女24例26眼,年齡39~69歲,平均年齡(51.6±2.5)歲;觀察組中,男26例29眼,女23例23眼,年齡38~73歲,平均年齡(53.7±2.8)歲。2組患者均為原發(fā)性翼狀胬肉,胬肉頭部均侵入角膜2~4mm。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患者均已排除有眼部活動性炎癥和其他全身疾病等。
1.2 方法 2組患者均在顯微鏡下進行手術,手術采用奧布卡因進行表面麻醉,2%鹽酸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胬肉切除術:自胬肉頭頸部剪開球結膜,剪開方向與角膜緣平行,剪斷胬肉頸部,從頸部開始分離直至胬肉頭部,盡量不殘留胬肉組織地剝離干凈,切除胬肉和其他增生組織,用15號圓刀刮平角膜創(chuàng)面,使創(chuàng)面光滑無小絲殘留,燒灼創(chuàng)面止血,清理鞏膜面并整復球結膜,用10-0吸收縫線縫合結膜,并固定在角膜緣外3mm的淺層鞏膜上。
觀察組患者在用上述方法切除胬肉后,測量創(chuàng)面角膜緣的面積,在上方角膜緣取同等大小的角膜移植片,要包括約0.5mm的透明角膜上皮,注意不帶筋膜組織。將移植片角膜緣移至角膜緣創(chuàng)面,上皮面要朝上,縫合并固定在淺層鞏膜。保證移植片下方無積液或血液。
手術后涂抗生素眼膏并用敷料包扎,前2天每天換藥1次,后可隔天1次,2d后使用復方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術后2周拆線,術后隨訪6~24個月。
1.3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角膜創(chuàng)面上皮覆蓋,光滑潔凈,結膜平復無充血,無肥厚增生。復發(fā):角膜創(chuàng)面有新生血管,胬肉組織再次增生,結膜充血肥厚。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率對比用χ2值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49例患者52眼中,治愈43眼,治愈率為82.69%;觀察組49例患者52眼中,治愈51例,治愈率為98.08%,觀察組患者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7.081,P<0.05)。對照組復發(fā)7例
9眼,觀察組只有1例1眼復發(fā),觀察組的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5.792,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n(%)]
翼狀胬肉是一種瞼裂部球結膜與角膜上一種贅生組織,侵犯至角膜后日漸增大,甚至可覆蓋至瞳孔區(qū)而嚴重影響視力[3]。目前認為其病因包括遺傳、缺乏營養(yǎng)、淚液分泌不足、及過敏反應等,此外還有眼部長期受外界風沙、日光、煙塵等刺激都會導致角膜緣結膜血管或上皮組織發(fā)生炎癥,進而引起組織增生,形成翼狀胬肉。該病多發(fā)于老年人群,且早期無自覺癥狀,但是隨著翼狀胬肉向角膜發(fā)展,對患者的視力影響也會越來越明顯,造成視力障礙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目前,臨床上一般采用手術治療翼狀胬肉,但是單純的翼狀胬肉切除手術會使角膜上皮缺損導致角膜干細胞被破壞,無法起到正常的保護屏障作用[4]。胬肉中有大量高表達的細胞生長因子,這些生長因子會刺激胬肉組織中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的增生。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是角膜緣組織的局部抗原成分發(fā)生改變,導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引起白細胞浸潤,從而阻止了干細胞的調節(jié)分化功能,降低了角膜緣的屏障功能,鞏膜表面產生大量的新生血管極易進入角膜創(chuàng)面,導致翼狀胬肉的復發(fā)[5]。為了盡量降低翼狀胬肉切除術后的復發(fā)率,經過大量醫(yī)學研究出了一些方法,如局部使用絲裂霉素,β射線照射、自體結膜移植等,使用絲裂霉素雖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該藥物的不良反應極大,會影響角膜創(chuàng)面和結膜的愈合速度,而且很可能引發(fā)鞏膜毒性甚至是壞死;β射線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而結膜移植術的操作復雜,技術難度較大,所以也無法廣泛應用;此外還有一種以羊膜移植來治療翼狀胬肉的方法,但是使用這種方法羊膜移植片來自異體,無法保證移植片供體的安全性,術后極有可能發(fā)生溶解和脫落等排斥反應,手術風險較大。
本研究中,觀察組49例患者52眼中,治愈51例,治愈率為98.08%,觀察組患者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僅1例1眼復發(fā),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與李慧燕等[6]研究結果相似??梢钥闯?,翼狀胬肉切除術后實行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療效顯著,患者術后恢復快,且移植片取材方便,復發(fā)率很低,同時也維持了角膜表面的完整,有利于角膜透明性的恢復,是十分可靠的翼狀胬肉治療手段。
自體的角膜緣干細胞不僅安全可靠,而且具有細胞更新和組織再生功能。將角膜干細胞移植片覆蓋于鞏膜創(chuàng)面,不但可以提供新的干細胞使角膜重新上皮化,阻止鞏膜新生血管和胬肉往角膜方向生長,而且能抑制結膜上皮增生組織的進一步生長,在角膜和周圍的組織之間形成一個保護屏障,有效防止胬肉增生,降低翼狀胬肉復發(fā)率[7]。而且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品自角膜下方角膜緣取材亦是可行的,這就為以后可能的白內障或者青光眼手術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機會[8]。翼狀胬肉切除術和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都應該在顯微鏡下進行,以便清晰準確地完成手術,盡量經翼狀胬肉一次性切除干凈,不留殘余組織,避免胬肉增生和復發(fā);在進行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片取材時,應注意不要帶筋膜囊組織,且移植片與植床角膜緣的縫合一定要保證位置的對應[9];在進行手術后的當天,患者要保持平臥位,并盡量避免活動,以免手術切口出血或移植片出血。
綜上所述,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具有高療效、低復發(fā)率的特點,且移植材料易獲取,安全性高,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1] 徐建.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與常規(guī)翼狀胬肉切除術療效[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1,18(10):1950-1951.
[2] 雷萍.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臨床觀察[J].醫(yī)學信息(上旬刊),2010,23(1):243.
[3] 范美容.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的臨床療效[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1):180-181,184.
[4] 吳雁.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17(22):113.
[5] 黃江,徐國旭,魏曉紅,等.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與翼狀胬肉單純切除后眼表淚膜穩(wěn)定性的對比觀察[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10):1878-1881.
[6] 李慧燕,丁艷,葛靜,等.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手術的臨床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12,20(3):273-274.
[7] 何亞茹.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65例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22):142-143.
[8] 王清秀,陳淑琴,臧萍,等.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臨床觀察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4):1281-1282.
[9] 黃焱,楊靜,張娣,等.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與常規(guī)翼狀胬肉切除術療效比較[J].眼科新進展,2009,29(1):57-5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0.030
江西 343100 江西省吉安縣人民醫(yī)院眼科 (羅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