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王生
右心室流出道與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對左心室功能影響的對比
程王生
目的 比較左心室功能受右心室流出道(RVOT)與右心室心部起搏的影響。方法 選取房室傳導阻滯(高度或Ⅲ度)患者80例,隨機分為RVOT起搏組(A組)與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組(B組),各40例,對左心室功能向進行比較。依據左心室12節(jié)段達峰時間(Ts-SD)標準差,右心室內收縮不同步為>32.6 ms,A組13例,設為A 1亞組,B組19例,設為B 1亞組,≤32.6 ms A組27例,設為A 2組,B組21例,設為B 2組。結果 治療后,A 2、B 2亞組Ts-SD較術前升高(P=0.024<0.05)。治療后,A 1亞組Ts-SD較術前降低,而B 1亞組手術前后Ts-SD無變化。結論 短期內RVA和RVOT起搏對左心室收縮功能及重構均未造成影響,患者術前收縮不同步,應用RVOT可明顯保障預后。
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左心室功能;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醫(yī)療科技相關研究不斷進步,針對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研究已證實其可對左心室的正常電激動順序的改變產生影響,而右心室流出道(RVOT)間隔部起搏對心室收縮同步性的影響較小[1]。對于RVOT和RVA對左心室功能的影響的研究,臨床已引起重視。本研究選取房室傳導阻滯(高度或Ⅲ度)患者,按RVOT起搏和RVA起搏劃分,比較其對左心室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景德鎮(zhèn)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房室傳導阻滯(高度或Ⅲ度)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齡19~82歲,平均(69.2±0.7)歲。與《內科學》(第七版)診斷標準符合[2],并有永久性單腔或雙腔起搏器植入,自愿簽署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應用抽取法,隨機分為A組和B組,各40例,組間一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74>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患者取主動螺旋電極導線應用,在RVOT間隔部植入;B組患者取被動翼狀電極導線應用,在RVA部植入。依據心電圖及X線確定的RVOT上起搏電極的部位,左前斜位定游離壁或間隔部,前后位定高度。應用超聲診斷儀,采集心尖長賬四腔切面,對收縮末左心室容積(LVESV)、舒張末左心室容積(LVEDV)進行測量,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采用Simpson法計算。依據左心室12節(jié)段達峰時間(Ts-SD)標準差,右心室內收縮不同步為>32.6 ms,A組13例,設為A 1亞組,B組19例,設為B 1亞組,≤32.6 ms A組27例,設為A 2組,B組21例,設為B 2組。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正態(tài)計量數(shù)據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均植入成功,RVOT經檢測示為室間隔中部區(qū)域,隨訪平均6個月,無不良事件發(fā)生。IVMD 2組手術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較術前均增加明顯(P<0.05)。Ts-SD、LVESV、LVEDV和LVEF術前及術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A 2、B 2亞組Ts-SD較術前升高(P<0.05),A 1亞組Ts-SD較術前降低,而B 1亞組手術前后Ts-SD無變化。見表1。
表1 2組同步性、腔室容積等比較(x±s)
就RVOT起搏與RVA起搏臨床比較特性,以往多用超聲心動技術對左心室整體收縮功能等進行評價,結論不一,心室重構及同步性研究較少,本研究與TDI及二維超聲心動圖聯(lián)用,對比其對左心室重構、心臟收縮同步性等影響[3-5]。研究顯示,取主動固定電極應用,行RVOT起搏,對心室收縮同步性有改善作用,隨訪示可使左心室重構逆轉,心功能得以改善。本研究中2組Ts-SD在手術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較術前,A 2、B 2亞組術后Ts-SD有增加,B 1亞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A 1亞組有降低,即左心室收縮在術前無不同步者,RVOT、RVA均可造成心室電極異常,對左心室收縮同步性造成影響,而左心室收縮在術前不同步者,RVOT起搏可使左心室收縮同步性改善[6-9]。RVOT同可可致心室間及心室內不同步,較RVA起搏,其更具生理性,但為非生理起搏部位。
綜上,短期內RVA和RVOT起搏對左心室收縮功能及重構均未造成影響,患者術前收縮不同步,應用RVOT可明顯保障預后。
[1] 李海宴,房芳,李錚,等.右室心尖部起搏對心臟功能正常患者左室收縮同步性及功能的影響[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8,4(22):314.
[2] 陸再英等.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54-367.
[3] 王和平,吳綱,縱亞利.右室流出道間隔部與心尖部起搏血液動力學臨床對比研究[J].淮海醫(yī)藥,2009,27(2):95-96.
[4] Sweeney MO,Hellkamp AS.Hear failure during cardiac pacing[J]. Circulation,2006,113:2082.
[5] 陳燕,劉烈,陳東驪,等.心室自身優(yōu)先功能對減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12,33(14):2072-2073.
[6] 宿燕崗,王蔚,王敏華,等.永久起搏器在高齡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心臟起搏與電生理雜志,2007,21(4):333-335.
[7] 王夢蛟.心臟起搏器的發(fā)展及新技術[J].中國醫(yī)療器械信息,2008,14(8):26-27.
[8] 陸秋芬.老年患者置入心臟起搏器后發(fā)生腦栓塞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9(9):610.
[9] 范振中,易小林,張雷,等.數(shù)字式動脈心臟起搏器研制及在醫(yī)學研究中的應用[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10,27(5):1031-103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8.016
江西 333000 景德鎮(zhèn)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內科(程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