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神
“他們說,媽媽死了,我沒哭;這是無情,該死。
隔天就和女友廝混;這是不孝,該死。
挑撥朋友仇家互斗;這是不義,該死。
我合該天地不容,人神共憤,但你們企圖用來拯救我的那一套,又算什么?……”
這套說辭,無論放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令人無法接受。仁、義、禮、智、信……這些基本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但這樣的道德標(biāo)尺是否應(yīng)超越法律,在一樁刑事案件中成為人們排除異己的工具?
我們常以為,置身事外,才能準(zhǔn)確而客觀地審時度勢,但在審判別人時,又時常在法律之外,賦予太多個人的情感、好惡以及道德的標(biāo)準(zhǔn),為其增減砝碼。
《局外人》中,主人公的離經(jīng)叛道讓他在觸犯法律之后,背負(fù)起更多額外的罵名,但他并非沒有感情的冷血動物,正是因為完全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讓他脫離了他人認(rèn)同的軌道。而這一切,是他認(rèn)識到生命的無可選擇而選擇的真實?!叭松谑?,永遠(yuǎn)也不該演戲作假?!彼囊磺凶锩从诖恕?/p>
其實,人們都在戴著有色眼鏡審視彼此,每個人的處境其實又瓜田李下。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誰也無法置身事外,成為真正自由的局外人。一個人之所以是多面體,不僅僅在于他是否善于道德“偽裝”,也在于外人怎么看待他。
“最榮幸是,誰都是造物者的光榮;不用閃躲,為我喜歡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