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
摘 要:大學生是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肩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近年來,社會價值觀取向日益多元化,大學生群體理想信仰狀況總體向好,但受到國內(nèi)外各方面的影響,依然存在諸多問題。該文通過分析當代大學生理想和信仰現(xiàn)狀,探討強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路徑,從而培養(yǎng)和強化大學生的理想和信仰,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信仰 大學生 理想
中圖分類號:A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a)-0242-01
大學生是國家社會發(fā)展的主力軍,他們的理想和信仰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與否。然而,近年來的調(diào)查表明,當代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呈現(xiàn)逐步淡化的趨勢,而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不能對大學生的理想和信仰問題及時加以研究和引導,不僅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更不利于我國未來社會主義發(fā)展建設。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研究并提出更為科學有效的對策。
1 大學生理想和信仰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于高速發(fā)展時期,人們物質(zhì)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價值觀取向日益多元化,而理想和信仰的選擇也呈現(xiàn)多樣化。面對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的激烈碰撞,部分大學生茫然失措。受到社會現(xiàn)實的影響大學理想和信仰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馬克思主義信仰淡化
進入21世紀以來,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積極性大都不高,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他們解決實際問題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時,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堂教學方法落后,以理論說教為主,課堂缺少互動,十分枯燥和乏味,很難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部分大學生認為不喜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認為共產(chǎn)主義社會遙不可及,虛無縹緲,不切實際,從而導致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提議淡化,對社會愈加失望,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
1.2 理想和信仰功利化
近年來,大學生的理想和信仰在利益的驅(qū)動下產(chǎn)生了很大的變化,呈現(xiàn)出功利化的發(fā)展趨勢。大學生的理想和信仰逐步消失在功名利祿的追求當中,對于信仰什么、如何信仰等價值觀的選擇大都從自我需要出發(fā),更有甚至,理想和信仰要讓位于個人的個人生活和工作前途。正因如此,部分大學生的理想和信仰越來越物質(zhì)性和功利性,他們的價值觀取向也日益呈現(xiàn)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發(fā)展趨勢,,追求金錢至上、權力萬能。[1]
1.3 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存在抗拒心理
我國高校大學生確立理想和信仰的主要渠道是學校教育,而部分大學生對高校開展的公共政治課程并不滿意,他們認為課程內(nèi)容空洞,而學習政治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考試,這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我國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實效性。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與社會實際相脫離,過于形式化,甚至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從而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存在著一定的抗拒心理。
2 強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途徑
2.1 加強信仰教育教育者建設
2.1.1 提高信仰教育者的道德品質(zhì)和理論修養(yǎng)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價值觀教育,教育者的素質(zhì)、信仰和理論修養(yǎng)水平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的理想和信仰的形成。一方面,提高信仰教育者的道德品質(zhì),通過各種專業(yè)和技能培訓,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完善自身人格。只有教育者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崇高理想,才能使得教育者通過自身的信仰理論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仰。另一方面,信仰教育者要加強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高自身修養(yǎng)。[2]信仰教育者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并能夠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各類社會問題。教育者只有不斷強化自身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才能真正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工作視作一份事業(yè),才能為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而努力工作。
2.1.2 提高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一方面,信仰教育者在開展教育時,首先要考慮學生的思想觀念、認知水平和現(xiàn)實需要,使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可以從現(xiàn)實出發(fā),得到學生認同和接受。另一方面,信仰教育者要不斷更新教育內(nèi)容,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迎合學生的思想需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期待感,從而自覺接受教育。
2.2 轉變信仰教育方式
當代大學生大都是90后,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想開放,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觀點,包容性強,但也存在缺乏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二是,集體意識薄弱。他們注重自我發(fā)展,善于表現(xiàn)自我,但另一方面,可能由于過度關注自我發(fā)展,而忽視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缺少社會責任感,從而走向利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
因此,根據(jù)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對他們開展信仰教育就要摒棄傳統(tǒng)的灌輸方式,探索更為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從而避免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出現(xiàn)逆反心理,不管提高教育實效。同時,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形式也要多樣化,通過形式多樣的訓練活動幫助大學生實現(xiàn)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使馬克主義信仰教育能夠真正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從而激發(fā)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2.3 改善信仰教育環(huán)境
營造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主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yǎng)。
信仰教育歸根結底是愛的教育,高校信仰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更加關注大學生的精神需要,因此,在培養(yǎng)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過程中,要體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
首先,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能夠真正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90后大學生在校期間會面臨來自家庭、學習、社會的各方面壓力,學校教育不能僅僅存在于課堂的說教,還應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因此,學校教育在做好各項基礎建設和師資建設的同時,還要做好各項助學工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
其次,學校要加強生命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生命,注重自我的健康,幫助他們更加全面的發(fā)展。尤其是在友愛、平等的校園環(huán)境中能夠跟家真愛生命,敢于面對各種挫折和問題。
總之,大學生理想信仰教育應從多方面、多視角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才能夠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fā)展,信仰教育者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從而使得學生能夠?qū)€人理想和社會理想有機結合,最終實現(xiàn)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偉芳.強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
[2] 陳躍、熊潔.關于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的深層思考[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10, (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