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空間的抽象性是學生學習的瓶頸,為提高地理學習效率,本文利用多個模型制作活動探索培養(yǎng)初中生地理空間形象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并通過本校參加廣州市地理結業(yè)考試情況證明模型制作教學手段的有效性。
關鍵詞:模型制作;初中生;空間思維;培養(yǎng)
一、制作立體模型,樹立空間觀念
“地球和地球儀”是地理學習的基礎也是難點,涉及的概念繁雜,如經(jīng)緯線的形狀、長度變化規(guī)律、數(shù)量、指示方向,經(jīng)緯度的數(shù)值范圍、變化規(guī)律、半球的劃分等,學生要處理的信息量太大,知識點容易混淆。
普通地球儀內容繁雜,在使用過程中學生注意力容易渙散。學生制作的地球儀可將信息量簡化,達到突出重點的效果,同時也有利于教學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筆者在制作小地球儀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利用乒乓球(或更大的球體)、鐵絲等材料制作成小地球儀,畫上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0°經(jīng)線、180°經(jīng)線、20°W和160°E經(jīng)線(圖1)。在地球儀上添加信息是整個活動的重點,收集學生作品時發(fā)現(xiàn),制作地球儀難度不大,在地球儀上添加信息則錯漏百出。究其原因,是對概念的理解不夠深刻。如圖2,首先,缺少地軸、固定軸和底座,因此不能算是地球儀;其次,球面上錯誤信息頗多。出現(xiàn)錯誤后,筆者及時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地球儀上經(jīng)緯線的特點、經(jīng)緯度的分布規(guī)律、半球劃分等內容,重新制作地球儀,學生頓時感覺豁然開朗。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儲存和提取過程,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知識無法通過教學過程直接灌輸給學習者,他們必須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根據(jù)自己先前的經(jīng)驗,與他人協(xié)商、會話、溝通,在交互質疑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的意義[1]。從圖2中學生所犯的錯誤來看,也印證了這一結論,教師在課堂上即使講得完美無縫,學生也未必能全盤吸收,學習必須由學生主動完成意義建構。由此可見,動手制作模型雖然看似花費大量的課余時間,但是彌補了課堂上被動聽講的不足,學習效果顯著。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是地理學習的重難點,初中生很難把立體的山體部位與平面的等高線地形圖相聯(lián)系,制作等高線地形模型能幫助學生建立空間形象基礎,讓思維實現(xiàn)從立體到平面的轉換。
活動開展前,筆者給學生做了示范。把厚度相同的若干塊泡沫板整齊地壘起來制作成簡易的山體模型,包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在每一層的邊緣處描上顏色,即為等高線(圖3)。從模型的最底層開始,在白紙上沿著每一層的邊緣勾勒出其輪廓,繪制成等高線地形圖(圖4)。
掌握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方法,不是簡單的制作模型就能達成的,必須把制作與演示講解相結合。城區(qū)學生到野外的機會少,大部分學生連山體的不同部位名稱都說不上,筆者先利用圖片讓學生歸納山體的不同部位名稱及其特點,認識實際山體中的不同部位。
制作完成山體模型和繪制好等高線地形圖后,學生再次觀察模型中山體部位所對應的等高線,均能說出山脊的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山谷的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并能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迅速指出山峰、陡崖、鞍部等部位。學習完這節(jié)內容,筆者再出示一張?zhí)萏锏膱D片,學生均感嘆——這是人造等高線?。±锰萏锏膱D片再次考查學生對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內容的掌握情況,基本都能很快說出相應的地形部位名稱。
二、繪制平面模型,強化空間記憶
空間定位的難點在于讀圖憶圖能力,初中生思維能力的半成熟狀態(tài)導致其較難在頭腦中清晰呈現(xiàn)地理事物的排列布局,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需要先建立空間形象基礎。畫圖能幫助學生貯存地理信息,通過動手繪制,地理信息清晰有條理地輸進大腦,把外在的地圖內化成心理地圖,為空間定位建立心理基礎。
世界政區(qū)圖:要求學生參照地圖冊畫出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輪廓,標上世界重要國家的首都,至少畫出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0°經(jīng)線、180°經(jīng)線、20°W和160°E經(jīng)線。
中國行政區(qū)圖:要求學生參照地圖冊畫出各個省級行政區(qū)的輪廓,標上每個省級行政區(qū)的省會城市,至少畫出北回歸線、40°N緯線、80°E經(jīng)線、120°E經(jīng)線。
學生在畫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時需要考慮圖幅的比例大小、相鄰國家或省區(qū)的相對位置和比例大小,并且留意到重要的經(jīng)緯線穿過哪些國家和地區(qū)、省區(qū)等,空間定位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學生畫圖時筆者會從旁指導,給予必要的提醒,學生經(jīng)過修正后,正確的記憶便長久貯存于頭腦中,通過畫圖順利完成心理地圖的意義建構。
三、構建動態(tài)模型,發(fā)展思維能力
為增加地理學習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安排學生設計假期旅游線路圖,在線路圖上穿插有價值的景點、物產等旅游照片,并進行交通、食宿推薦及其費用說明,完成后進行親身實踐。
例如,學生使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設計廣西中越邊境游,確定每一站目的地如德天跨國大瀑布、影視基地、攝影天堂、明仕田園等,并在地圖上標出各個站點,在每一站旁邊附上旅游特色介紹,注明餐飲、住宿和交通費用。
旅游線路圖在平面圖的基礎上添加了旅游進程、娛樂、餐飲、住宿和交通等信息,使整個地圖動態(tài)化。設計旅游線路圖并付諸實踐的形式把各種地理要素串聯(lián)起來,激發(fā)學生對了解所走過的地區(qū)地理位置的求知欲,從視覺、動覺、聽覺等多方面刺激感官,實際感知地理空間位置,從而在頭腦中主動建構空間概念。這次活動還幫助學生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拓寬視野、增長見聞,在生活經(jīng)歷中主動建構地理知識,體驗地理知識的豐富性和趣味性。
四、參與模型制作,學習成效顯著
筆者曾嘗試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形象思維,如學習“地球和地球儀”時,為讓學生掌握經(jīng)緯線的形狀特點、經(jīng)緯度的分布規(guī)律、半球的劃分等內容,嘗試讓學生人手一個地球儀,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合作探究,完成表格,再由小組代表上臺介紹,但效果并不理想,遺忘率較高,經(jīng)?;煜拍?。
模型制作活動從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空間形象思維能力著手,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感受地理現(xiàn)象的產生原因和演變過程,探究地理結論,建立對地理事物的空間感知,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形象思維進而轉化為抽象思維。模型制作活動也可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在制作過程中迎刃而解。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普遍對地理學習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習慣,主動探究地理原理,尋求突破,積極總結地理結論。同時,模型制作活動在教學中取得明顯效果,學生對判讀經(jīng)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關知識、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描述區(qū)域地理的地理位置等方面知識已基本掌握,如學生參加2014年廣州市地理結業(yè)考試,第1題讀圖判讀馬航飛機MH370最初失聯(lián)位置,得分率為91.67%;第8題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判讀圖中丁地的地形部位名稱,得分率為97.83%;綜合題36(1)讀圖回答悉尼所在的半球位置、低中高緯度位置、五帶位置,得分率為90.13%;36(2)讀圖回答相應的大洲大洋,得分率為94.2%。由此看來,在初中階段兩年來的地理學習中,學生的地理空間形象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參考文獻:
[1] 高文,徐斌艷,吳剛.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