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菲威海市第四中學
試論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應對方式的關系
王芳菲
威海市第四中學
隨著我國心理學發(fā)展日漸成熟,主觀幸福感成為了其發(fā)展過程中的主要研究內容。為了解如今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對應方式的關系,研究者以山東地區(qū)的一部分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經過分析研究后發(fā)現(xiàn):1)總體上高中學生具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心里健康狀況大體上處于一個中等水平,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卻有下降趨勢;2)學生的學習成績、家庭的經濟狀況等對他們的心里健康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3)學生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也時刻影響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應對方式
近年來,國家的不同機構及研究者對城市市民以及老人階層等的生活滿意度、幸福感都進行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調查研究,針對問題制定出一些解決方案。但是很少有研究者對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加以關注。青少年時期的人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特殊階段,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穩(wěn)定形成,身心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常常會因為外界的一些因素引起自身身心微妙的改變。因此增加對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以及其應對方式的關注,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從而提高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起到關鍵作用。
主觀幸福感指的是個體根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進行一個相對完整的評估。它是衡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有兩部分組成:生活滿意度和情感平衡。生活滿意度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生活進行一個綜合性的評判,獨立于個人的情感之外,是用來衡量主觀幸福感的主要指標。情感平衡則是指個體從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這兩個維度出發(fā),對一些情感體驗進行比較,它是個體對生活的一個總體評價。主觀幸福感有三個主要的特點:1)主觀性,指人要針對各自的特殊情況內定的標準來進行衡量;2)整體性,指主觀幸福感是對一個人的整體性評價,而不是針對單方面來進行評估;3)相對穩(wěn)定性,主觀幸福感是對個人經過評估后得出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值,具有實用的參考意義。
下面以山東地區(qū)的一部分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應對方式的展開研究。
1.研究對象:山東省2所普通高中的每個年級的兩個班作為研究對象,發(fā)放問卷展開調查。
2.研究工具:采用生活滿意度量表和情感平衡表作為主觀幸福感的測量工具。量表中對學生的年齡、性別、是否屬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情況等個人情況和年級、學習情況等在學情況進行調查。
3.問卷發(fā)放:以班級為單位,班主任負責進行發(fā)放收回操作。
4.統(tǒng)計工具: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所調查得到的數(shù)據統(tǒng)計,并進行處理分析。
5.結果分析:
1)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總體現(xiàn)狀:被測的高中生的生活滿意度處于中等水平,所體驗的積極情感也多余消極的情感。心理健康總體上也屬中等。
2)主觀幸福感的差異化表現(xiàn):雖然學生的幸福感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主觀的幸福感卻呈降低趨勢,而且成績差的學生普遍比成績好的學生的消極情感高;男生積極情感上的得分要比女生的高;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的生活滿意度要高,但是總體表現(xiàn)不明顯;家庭經濟的情況對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較大的影響,經濟條件好的,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要高。而且采用運動、與教師交流等積極方式應對生活困惑的學生比采用沉默、游戲發(fā)泄等消極方式的學生的積極情感更高。
通過對山東地區(qū)的高中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fā)展如果他們可以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來面對生活中的外在環(huán)境,可以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主觀幸福感,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高中的班主任作為其學生的第一管理者,非常有責任對其進行必要的幫助,來幫助提高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首先,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際關系指導。班主任對學生的人際關系指導,比如加強內涵修養(yǎng)、克服交往偏見、掌握交流技能等,積極鼓勵指導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與周圍的學生、老師建立起良好的關系,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在學校里、生活中獲得滿意度。其次,滿足青少年的合理需要,提升積極性。主觀幸福感的組成之一是情感,它直接引起青少年的情緒產生。班主任要從學習、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合理性需要,增加其積極性,從而提高其主觀幸福感水平。最后,要積極提高學生對主觀幸福感的認識力,在閑暇的時光里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和體育健身等,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當今的社會緊張多變,在這個社會背景下我們應加強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應對方式的研究,只有了解了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應對方式的關系,我們不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質量,增強其主觀幸福感的體驗,并且進行健康的心理干預。另外,還可以深化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但是,眼下有關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研究方法還有待提高,我國針對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還沒有建立一個普遍的科學的量表。第二,關于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的研究缺乏因果網絡的分析。第三,現(xiàn)在的研究多是理論上的研究,缺乏實操經驗,沒有在具體的實際中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狀況,使得研究不能真正服務于青少年。
青少年是一個孕育希望的時期,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對他們以后的人生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在這個時期,青少年的心智還沒有發(fā)育成熟,對外界的環(huán)境因素存在很大的敏感性,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徒增無謂的煩惱和困惑。因此,處于這個階段的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非常重要。并且隨著健康心理學的發(fā)展,主觀幸福感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關注,也成為了評估人體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對此,青少年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就會對自身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產生不同的影響。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利于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發(fā)展,但是消極的應對方式則不利于他們的成長。
[1]丁新華,王極盛.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4(01).
[2]張興貴,鄭雪.青少年學生大五人格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02).
[3]楊海榮,石國興.初中生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