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宏
[案情]2013年6月9日晚,徐某和其朋友等6人在一KTV包間喝酒唱歌。晚23時許結賬時,徐某借著酒勁兒調戲該KTV吧臺服務員,KTV老板柳某見狀與徐某發(fā)生爭執(zhí)并互相撕打。因對方人多同時也怕?lián)p壞財物,柳某就跑出吧臺來到室外,給朋友丁某打電話稱“我被人打了,趕緊過來”。其間柳某的左眉骨被徐某扔的瓷磚戳傷,血流不止。柳某以為眼睛被打壞了心中惱火,與趕來的丁某一起追打徐某。柳某將徐某踢倒在地,用腳踢徐某的身體,丁某用隨手撿的廢水泥磚頭朝徐某頭部打了一下。后徐某的朋友見街上圍攏的人越來越多就把徐某從地上拉起來往大橋上跑,柳某等人見狀在后追趕。跑至大橋頭時,徐某路況不熟,天黑下雨,從橋頭斜坡處摔滾至橋下。后經鑒定:徐某右顳枕骨骨折構成輕傷,右側顳部、顳頂部硬膜下血腫之傷情構成重傷。
本案的爭議焦點是柳某、丁某對徐某的重傷后果是否要承擔刑事責任。
[速解]筆者認為,柳某、丁某構成故意傷害罪并對致人重傷承擔刑事責任。理由如下:
(一)柳某、丁某有傷害他人的主觀故意
柳某因被徐某打了而產生報復和傷害徐某的動機,并邀約丁某前來幫忙反映出其主觀故意。丁某趕到后幫柳某追趕徐某,柳某、丁某二人將徐某絆倒在地,在完全可以控制徐某的情況下,柳某沒有選擇扭送其到公安機關,也沒有制止丁某用板磚拍打徐某頭部的行為,而是用腳踢徐某,這種行為反映了柳某、丁某積極追求傷害結果的主觀心態(tài)。
(二)柳某、丁某毆打和追趕行為與徐某摔到橋下的結果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徐某摔到橋下看似是其自己造成的,但綜合全案看,柳、丁二人之前的毆打和之后的追趕是其摔到橋下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本案中柳某、丁某二人先前毆打行為和后來追趕行為沒有中斷而且具有時間上的連續(xù)性,與徐某摔到橋下是先因后果的關系。徐某為了避免再受打擊,基于“他們要傷害我”這一強大的精神壓力選擇了逃跑的避險方式,符合常理,未超出普通人正常的選擇。路況不熟悉,下雨無路燈等因素,只是其摔倒的間接原因,有人在后面追打,這才是主要和直接的原因。
因果關系的介入因素是指在先行行為引起危害結果發(fā)生的過程中,介入了第三人行為、被害人行為、行為人的第二次行為或者自然事件,從而引起因果關系可能發(fā)生異常變化情況。本案中,正是由于介入因素的發(fā)生使得因果關系變得不是很直接,那么就要看被害人徐某“跑”的這個行為能否導致先前追趕行為與重傷后果之間因果關系的中斷。如果中斷那么柳某、丁某對徐某摔傷的后果就不應承擔刑事責任,反之就要承擔。目前在我國刑法理論占通說地位的觀點認為,導致因果關系中斷的介入因素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必須有另一原因介入;(2)介入原因必須是異常原因;(3)中途介入的原因必須合乎規(guī)律地引起最終結果的發(fā)生。結合本案分析,第一,徐某不論是摔成重傷還是被打成重傷,都與柳某、丁某有因果關系;第二,至于天黑路滑等因素僅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起促進作用,不是介入原因,不能中斷因果關系;第三,逃跑并不對最后摔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追趕行為導致徐某慌不擇路。徐某的跑并沒有中斷之前追趕與后來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綜上所述,徐某的重傷后果與柳某、丁某先毆打后追趕的行為有因果關系。
(三)柳某、丁某構成共同犯罪,應對重傷后果承擔刑事責任
本案中,導致徐某輕傷和重傷是其頭部傷情,柳某雖然沒有直接打徐某頭部,但其邀約丁某幫忙,二人一起實施了毆打和追趕行為,構成共同犯罪。徐某頭部重傷的后果,要么是丁某用板磚拍打造成的,要么是因追趕摔至橋下造成的,傷情鑒定無法判斷。但無論是哪一種情形,均未超出柳某犯意,共同犯罪行為人基于上述因果關系應對全部后果承擔責任,柳某、丁某要對徐某的重傷后果共同承擔刑事責任。
(作者單位:湖北省??悼h人民檢察院[4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