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志
2014年8月和10月,江西衛(wèi)視新聞專題欄目《社會傳真》推出了兩季共九集特別節(jié)目——《書記在忙什么》。節(jié)目播出后,反響很大。眾多網民通過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手機客戶端等渠道點播收看;很多觀眾發(fā)來微信點贊,說這樣的節(jié)目真實、感人、不做作,可看性強;一些專家學者和省市縣領導也給予了高度評價?!稌浽诿κ裁础帆@評當年度江西廣播電視臺的創(chuàng)新獎。分析這一電視新聞專題系列的可取之處,可以看出,新媒體生態(tài)中,做好電視專題有三樣“法寶”:不一樣的角度、個性化的記錄,有魅力的細節(jié)。若三樣“法寶”用得好,就能提升傳播的引導力和影響力。
黨的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2014年各級政府工作的重點,社會各界對此也很關注。專題《書記在忙什么》用了不一樣的角度——重塑基層黨員干部形象。九集報道,分別聚焦了江西省德安縣委書記葉心林等九位縣(市、區(qū))委書記的工作生活和所做所思。
不一樣的角度源自開闊的思路?,F在正是社會轉型期,社會轉型需要正能量,而正能量,不僅是普通人人格魅力的閃光,也一定跟政策制訂者和執(zhí)行者的一舉一動密不可分。然而,一些地方存在“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一些干部高高在上,在群眾中口碑不佳。在從嚴治黨、懲治腐敗的當下,縣委書記這一群體形象也被一些人“妖魔化”。這一方面是因為一部分人自身確實存在問題,但也跟輿論報道的角度有關。對于干部的丑陋個案,像一些“表叔、房叔”總是被媒體拿來放大。事實上,許多為民服務的普通基層干部,真正是官員群體的正能量代表。面對一大批忠誠無私、敢于擔當的基層干部,需要媒體用真誠、細膩的鏡頭語言去正面描繪。江西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發(fā)源地之一,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把鏡頭對準縣委書記群體,從這一獨特視角體察江西基層干部的精神面貌,這就是想到了常人想不到的地方。
另一方面,縣(市、區(qū))委書記是黨在基層的執(zhí)政骨干,他們最本色的狀態(tài)是什么?他們的執(zhí)政能力究竟怎樣?每天又在忙什么?他們有怎樣的困惑?百姓對此充滿了好奇?!傲憔嚯x”觀察、記錄書記們的工作和生活,百姓平時少有機會了解,他們想看更愛看,這樣的角度,新穎又獨特?!稌浽诿κ裁础非〉胶锰幍鼗貞税傩盏年P切,架起了政府與百姓間溝通的橋梁。
選題決定電視專題的價值,誰抓住了優(yōu)質選題,誰就會在同等條件下首先獲得觀眾的注意力。巧妙運用“不一樣的角度”這一法寶,從熱點中找到好選題,片子就成功了一半。這一點在《書記在忙什么——張愛平和他的“微政務”》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江西省萬年縣是世界稻作文化的發(fā)源地,但和萬年留給人們傳統(tǒng)農耕文明的印象相比,萬年縣委書記張愛平有點“潮”。他在縣里率先倡導和推行“微政務”,從搜集民情,到領導回復,再到解決問題,政務辦公僅在“一指”間,探索出了一條從“指尖民情”到“心頭百姓”無縫銜接的微信問政方式。專題從這一角度入手,讓人印象深刻。
人物是電視新聞專題的“主體”,好專題應該能夠洞悉人性。長期以來,人物專題報道出現了套路化的傾向。央視曾經總結:人物報道套路——堅守崗位多少年;工作業(yè)績突出,疾病纏身;除本職工作以外還有好人好事;稿件中往往還有一段,說自己這些年來最對不起的就是家里人。這樣千人一面,沒有個性,沒有血肉,沒有生活,只有一堆業(yè)績。新聞人物故事是真實的,但是人們看了卻沒有真實感,更不要說走進人們的心。
真實記錄,凸顯個性是打開觀眾心扉的鑰匙?!稌浽诿κ裁础肪褪蔷艂€人物報道,它借鑒紀錄片的手法,用現場跟拍,本色地展現書記們的性格,不僅關注書記們謀劃發(fā)展、處理矛盾時的糾結掙扎,而且對他們的生活、處事、交友客觀記錄,讓百姓感到:他們不是電視或報紙上才能看到的“神秘人物”,而是像“鄰家兄弟”一樣,也有喜怒哀樂、也有性格分明的鮮明灑脫。
紀實性表達擺脫了“主題先行”的誤區(qū),記者不再去“導演”生活,只需記錄下真情實感的過程,被拍攝對象也不必在“被拍攝狀態(tài)下”刻意展示?!断呐d:尋路蓮花》中,記者用長鏡頭拍下了蓮花縣委書記夏興與嶺水村村民在一起,邊摘菜洗菜、邊了解民情的場景;《田輝的鄉(xiāng)村行》中有一段靖安縣委書記田輝帶著衛(wèi)生、文化、供電等多個部門的負責人去離縣城最遠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中源鄉(xiāng)的三坪村現場辦公、現場解決問題的完整記錄,這些鏡頭將人物真實地帶到觀眾的面前。拍攝縣委書記看似是“高大上”的選題,通過接地氣的紀實手法,走向了真正表達。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物往往有很多面,需要篩選,選出鮮為人知的或是最能反映其性格、思想的一面。如《葉心林的一天》講述的是,德安縣委書記葉心林每天5 點左右出門,在大街小巷里走約10 公里,了解百姓在想什么;《聶智勝的破題工作法》中的高安市委書記聶智勝站在高處,俯瞰城市,思考未來;《胡曉海的忙碌事》中,南昌市青云譜區(qū)區(qū)委書記胡曉海有空時就早起,給家人做好早餐再出門;《戴曉慧:舊城改造進行時》中,九江市潯陽區(qū)區(qū)委書記戴曉慧閑暇時,會練練瑜伽,放空身心……這些個性化的行為舉止,看似不起眼,卻傳神地把書記最生活化的那一面刻畫出來,一下子拉近了書記們與屏幕前觀眾的心理距離,讓觀眾看著心底里熱乎,有人情味。
于細微處見精神,新聞前輩穆青說過:“有時,一個細節(jié)比千言萬語更生動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p>
有魅力的細節(jié)有沖突感,使得整個片子引人入勝,讓觀眾看后回味無窮?!度f凱:向說情風“亮劍”》,在拍攝前,記者與進賢縣縣委書記萬凱溝通的內容都與城市建設、經濟發(fā)展有關,缺少有故事沖突的亮點細節(jié)。當記者無意中談及他“緝毒刑警”的工作經歷,很快打開了萬凱的話匣子。交談中,萬凱說,正是因為這段出生入死的經歷,讓自己的原則性非常強,甚至有時顯得不近人情。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句閑談的話,激發(fā)了記者的興趣。記者追問萬凱,“不近人情”最典型的事情是什么、有什么故事?于是,有了這期節(jié)目的亮點細節(jié):客商向萬凱投訴說情風影響辦事效率、影響公司上市進程;萬凱對進賢縣說情風現象的調研;老領導與萬凱的深談“領導干部應當以身作則”……這些細節(jié)帶給觀眾一次比一次強的心理沖突感。節(jié)目播出后,有觀眾直呼過癮,留言說:“非常好看,看到了一個非同一般的縣委書記,斬釘截鐵的決心、勇氣?!?/p>
有魅力的細節(jié)有動情點,表現人物時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稄垚燮胶退摹拔⒄铡薄分邪傩樟魪垚燮綍浽诖謇锍酝盹?,本來是在屋里吃,但他見菜炒得挺多,就招呼左鄰右舍一起吃,招呼大家一起把桌子搬到了院子里。這一個“搬”,就把書記沒有官架子,和群眾打成一片的形象展露無遺。細節(jié)還在繼續(xù)帶來“驚喜”,看村民新引進了農藥噴霧機,張愛平也要上去試一試。那組書記在田間,坐在噴霧機上的鏡頭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從噴霧機上下來時說的:“這個好,穿著皮鞋也能打農藥! ”一句話就讓人感同身受,書記的務實作風躍然熒屏。《楊鵬的月湖書香》鷹潭市月湖區(qū)區(qū)委書記楊鵬住在50 多平米的老房子里,陳設簡陋,用來掛衣服的是尼龍布的衣櫥,38 塊錢的襯衣一買六件,還天天穿。這些細節(jié)直扣心弦,震撼了記者,也感動了觀眾。
好的細節(jié),是節(jié)目生動與否極為關鍵的一環(huán)。新媒體的即時傳播和大信息量是電視專題無法相比的,但是深入挖掘細節(jié),為新聞報道提供更好的觀察角度和理解,是電視新聞專題的優(yōu)勢,可以成為電視新聞專題施展拳腳的地方。
不一樣的角度、個性化的記錄,有魅力的細節(jié),《書記在忙什么》從這三個“法寶”入手,取得了收視反響好、業(yè)內評價好、社會影響好的效果。其實歸根結底,角度、個性、細節(jié)挖掘的都是節(jié)目中人的因素。事件是我們選擇采制新聞的由頭,但挖掘新聞事件中人的故事才是新聞吸引觀眾的根本原因,這也是所有媒體節(jié)目殊途同歸之處。說起來這一理念并不新鮮,但真正把這個意識貫穿到位了,方能在這場無硝煙的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