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喬喬
欄目責編:陳道生
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會師80 周年前夕,由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江西廣播電視臺、江西普天通控集團聯(lián)合攝制的百集老紅軍口述歷史文獻片第二季《肩負著民族的希望》,即將在江西衛(wèi)視等臺播出。《肩負著民族的希望》20 集,由宋任窮、劉華清、蕭克、張震、汪東興、莫文驊、李真、鄧飛、謝象晃、潘開文、王泉媛等老紅軍口述完成。他們講紅軍的歷史,內容真切,樸實無華;講自身的故事,娓娓道來,感人至深。
以文講史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古老而又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歷史使人睿智,也給人精神力量。對于自己歷史的關注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個國家文明發(fā)達的表現(xiàn)。只有懂得歷史,才能正確地對待現(xiàn)實,才能正確地把握未來。在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的中國人民渴望了解、熟悉自己的昨天和前天,他們希望了解、熟悉先人們探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的思想和實踐,以便更好地思索未來。因此,反映革命史的電視作品是人民的需要,是時代的呼喚。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必修課。要讓紅色革命傳統(tǒng)和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傳承,就必須讓黨史、國史及其紅色經典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江西電視人繼承和發(fā)揚“以文講史”的傳統(tǒng),發(fā)揮廣播電視聲畫結合、聲情并茂的特點“以畫講史”,表現(xiàn)歷史事件更形象、逼真,刻畫人物更生動、細膩?!都缲撝褡宓南M废蛉藗冎v述中國共產黨成立90 多年以來,許多重大事件和鮮為人知的故事,表現(xiàn)了一代共產黨人在實現(xiàn)中國夢道路上的精彩華章,不僅具有典藏價值,而且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教材。這是集體智慧、集體力量的結晶,也是敢于探索帶來的成果。
怎樣評價這種探索精神,評價這種探索精神帶來巨大沖擊力?我們想借用德國思想家萊辛的名言:“如果上帝在他右手握著全部真理,而在他的左手握著無以倫比的永遠活躍的追求真理的動力(即使再加上永遠不斷使我出錯這一點),而對我說:挑選吧!我就會謙恭地握住他的左手?!笨梢哉f,《肩負著民族的希望》的創(chuàng)作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她為革命歷史題材的創(chuàng)作契合時代精神,打開新局面,打動新一代青少年的心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綜觀二十集 《肩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認為創(chuàng)作人員是站在時代思想高度,為著現(xiàn)實的利益深刻地把握歷史的真實、有選擇地描繪紅軍史的。該片史料豐富,影像珍貴,手法多樣,風格迥異,蔚為大觀,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紅軍三大主力和紅色政權的歷史畫卷。以宋任窮講述《送密信不辱使命》為開篇,到謝象晃、黃火青、鄧飛回憶《興國山歌》而結束;從飛鳥不過的雪山、滅絕人煙的草地,到濤惡浪險的大渡河、金沙江;從湘江渡口的血腥戰(zhàn)斗,到臘子口的舍命勇奪;從井岡山、瑞金、紅安、桑植在革命史上的地位的記述,到這些革命舊址今天的輝煌;從紅一、二、四方面軍的大會師,到贛南三年的艱苦游擊戰(zhàn)爭;從各個蘇區(qū)的社會風情、民俗,到幾代革命者的精神風貌;各個歷史“斷層”的許許多多的人和事,幾乎都被創(chuàng)作者攝進了作品。
蕭克的《八一功在第一槍》、張震的《齊聲喚 前頭捉了張輝瓚》、莫文驊的《從百色風暴到千里轉戰(zhàn)》、王泉媛的《紅軍女團長傳奇》,描繪了革命先輩面對強敵,英勇奮斗,血染河山的史詩。汪東興的《毛主席重上井岡山》、宋任窮的《憶征程“咬牙干部”》、劉華清的《小小黃安 人人好漢》,記敘了革命領袖的“凡人小事”,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王泉媛的《永遠是黨的人》、劉華清的《北上先鋒》,揭露了“左”、右傾機會主義給革命帶來的巨大災難。李真的《將軍的心愿》、張震的《著我工農舊時裳》、鄧飛、謝象晃、潘開文的《模范興國》《興國山歌》,講述紅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精神風貌,寄托對后輩的殷切希望。在老紅軍口述歷史中,不僅有革命的火紅,也有戰(zhàn)爭的殘酷;有勝利的歡歌,也有挫折的嘆息;有成功的輝煌,也有錯誤造成的失敗。勝利、挫折、失敗都各呈不同的特色,顯示出歷史生活豐富的血肉內容。這種歷史生活的真實、多樣性的展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跟人民一道莊嚴地思考許多重大的歷史課題,既歌頌了真、善、美,又鞭撻了假、惡、丑,以史鑒今,警策現(xiàn)實,從而迸發(fā)出時代的精神。
改革開放時代的觀眾,是帶著新鮮的感受和心態(tài)來觀賞《肩負著民族的希望》的,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放射出比當年革命隊伍中的領導者和參加者更為全面、更為深刻的眼光來表述這段歷史。正因為如此,創(chuàng)作團隊在創(chuàng)作中沖破了紅軍史上的不少“禁區(qū)”。面對老紅軍口述中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不虛美,不隱惡,秉筆直書,這是本片的可貴之處。在《小小黃安 人人好漢》里,劉華清談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fā)展史,展現(xiàn)白雀園“肅反”,對革命的危害。在《憶征程“咬牙干部”》里,宋任窮作為當事人描繪了劉志丹在戰(zhàn)場上犧牲的歷史細節(jié),糾正了過去多種傳說。在《齊聲喚 前頭捉了張輝瓚》里,張震講反“圍剿”的戰(zhàn)斗故事,展現(xiàn)紅軍慘遭失敗的廣昌戰(zhàn)場。在《北上先鋒》《從百色風暴到千里轉戰(zhàn)》《紅軍女團長傳奇》之中,七里坪之戰(zhàn)、紅七軍北上之戰(zhàn)、西路軍高臺之戰(zhàn),一次次紅軍史上敗得慘烈、勝得深遠的血戰(zhàn)的描繪,使“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矛盾得到充分展現(xiàn)。
從這歷史暗河的描繪中,我們感受到悲壯,一種直面歷史真實而開掘出來的悲壯。死的慘烈、荒謬和沉重,絲毫沒有降低當年那些浴血奮戰(zhàn)的紅軍們的偉大和減輕這段血戰(zhàn)史的重要,相反使這偉大和重要獲得了新的真實感。歷史的真正的壯美、崇高感正是在這里。
口述歷史文獻片創(chuàng)作,當然不全是由于熱愛歷史人物,倒是由于更熱愛今人,古為今用。但是,由于歷史是“死人的王國”,本身頭緒紛繁,既不可能開雜貨鋪似的全列出來,也不可以信手拈來,任意記敘。也就是說,不是任何口述材料都可以“為今用”的。“古”必須有和“今”相通,并值得“今”稱道、借鑒的東西。離開現(xiàn)實的“發(fā)思古之幽情”,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激動人心、鼓舞當代觀眾的歷史文獻片。
綜觀《肩負著民族的希望》,筆者認為創(chuàng)作團隊是力求站在時代思想的高度,為著現(xiàn)實的利益把握歷史的真實,深刻地體現(xiàn)歷史精神本質的?!都缲撝褡宓南M芬匀笆?、紀實性、史詩性的風格,形象地再現(xiàn)了90 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雄偉畫卷,有著強烈的歷史凝重感、悲壯感、縱深感。
古代史評家劉知幾說,良史一定要有學識。一個人的“學”誠然重要,但真正的本錢還在“識”,能見大體謂識,能察根本謂識。歷史的意義不在探求外延,而更在探求內涵。史家的可貴在于對平凡的史料能發(fā)掘出有益于現(xiàn)實的意義,必須有“一覽眾山小”的境界,而后足以言史。
寫不出紅軍的艱苦、困難,就反映不出革命歷史生活的真實,但是如果只寫出艱苦、困難,而寫不出紅軍將士氣壯山河的堅貞品格,同樣反映不出紅軍精神?!都缲撝褡宓南M返某晒χ幵谟冢核粌H僅有選擇地攝取了革命舊址井岡山、瑞金、于都、紅安、桑植的環(huán)境,同時也攝取了具有紅軍性格的人。例如《北上先鋒》中的吳煥先,是革命英雄主義的典型;《永遠是黨的人》中的王泉媛是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典型;《模范興國》中的紅軍三個師成立,是蘇區(qū)人民追隨共產黨鬧革命的典型。
在攝取和開掘上,《模范興國》最有特色。興國,這個為共和國誕生犧牲了近兩萬名優(yōu)秀兒女,同時走出了54位將軍的地方,生之于斯、長之于斯的人民究竟具有什么樣的性格?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興國縣人民全力支援革命戰(zhàn)爭,先后成為擴大紅軍的模范、支前參戰(zhàn)的模范、慰勞紅軍的模范、推銷公債的模范等10 項模范。當年,全縣人口僅有23 萬人口的興國,參軍參戰(zhàn)的競多達八萬之眾,占青壯年的百分之八十。表現(xiàn)了興國人堅韌不拔和對黨對紅軍的一片赤誠。
《肩負著民族的希望》是我們時代所需要的《大風歌》,它融入了詩情。誠然以形式論,作品不象荷馬的敘事詩,但以精神論,它是在發(fā)揮史詩的本質。它有一種包羅萬象的求知欲,幾乎囊括了80年前那場革命的社會全景,濃縮了上個世紀中國大地上的深刻變化。寫了歷史環(huán)境,寫了人物性格;寫了領袖,寫了戰(zhàn)士和群眾;寫了老一輩,也寫了新一代人;寫了戰(zhàn)爭,也寫了愛情;寫了雄奇險峻的山岳江河,也寫了清麗雋永的風花雪月;寫了古老的民族傳統(tǒng),又寫了現(xiàn)代文明中的生活氣息。這一切都凝結著創(chuàng)作者的獨特警辟的史識,灌注了作者覽史閱世而生發(fā)來的感慨和詩情?!案星槭撬枷氲难饣?。只有對歷史和現(xiàn)實真切地、深刻全面的認識,才能迸射出這種詩情。
將史識與詩情融入電視片中,較有特色的是《送密信不辱使命》和《小小黃安 人人好漢》。毛澤東上井岡山本是秋收起義受挫折后的結果,作者沒有諱言毛澤東受挫折,但片中又不被失敗的壓抑氣氛所籠罩。它既寫了毛澤東上井岡山當中的槍聲、炮火、硝煙、血灘、尸體、傷員,又在殺機彌漫、險象環(huán)生的環(huán)境中穿插了河、山、田園、芳草。一實一虛,化景語為情語,大大削弱了失敗的沉悶,增加了走向勝利的銳氣。這種敘事與抒情相間,刀光劍影與切切情韻交錯,張中有弛的藝術表現(xiàn),既沒有違背史實,又渲染了工農革命軍的英雄主義與樂觀主義精神。《小小黃安 人人好漢》對于詩境的追求同樣充分和自覺。它的筆觸立足在鄂豫皖蘇區(qū)的創(chuàng)建,以一種多線條的放射式的結構,描繪了鄂豫皖蘇區(qū)與中央蘇區(qū)的關系,以及受左傾教條主義危害的深刻變化,表現(xiàn)了紅軍精神在中華大地扎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的主題,深刻地融合了歷史感與現(xiàn)實感,較好地擺脫了冗長而沉悶的“史”的束縛,游刃有余地挺進到了“詩”的境地。給觀眾一種說不盡、道不完的情意。盡力將詩與史結合,把口述歷史文獻片當作詩來寫,把故事放在詩情中敘述,會給受眾帶來一種說不盡道不完的意境,也會給口述歷史文獻片帶來更高層次的真實。紅軍女戰(zhàn)士王泉媛一生坎坷,兩袖清風,三過草地,四爬雪山,五次婚姻,六個孤兒,七次遇難,八陷暗算,九死一生。她無論經歷怎樣的磨難、委屈,始終不變的是對黨的赤誠,用她自己的話說“我王泉嬡永遠是黨的人”??吹竭@樣的口述史,這樣光彩的性格,誰不動情?
人民喜愛歷史,正如他們向往未來一樣,或者說人民正是為了未來而喜歡歷史的,口述歷史文獻片有著光輝前途。以馬列主義分析歷史、揭示歷史的本質,加以藝術的再現(xiàn),必然會使受眾得以觀今鑒古,認識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從而滿足他們的藝術欣賞需要,增添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