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
2015年6月18日,廣東省教育廳下發(fā)了《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廣東省普通高考使用全國統(tǒng)一命題試卷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锻ㄖ分赋?,根據(jù)《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fā)〔2014〕35號)的精神和《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同意安徽等7?。ㄊ校?016年起普通高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使用全國卷的通知》(教學廳函〔2015〕32號)的要求,從2016年起,廣東省普通高考繼續(xù)實施“3+文科綜合/理科綜合”(以下簡稱“3+文/理綜”)的考試模式,除英語聽說部分保留現(xiàn)行廣東省自主命題方式以外,其他一律使用教育部考試中心統(tǒng)一命題的試卷。
廣東是最早試行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省份之一,早在2007年相應的首屆課改高中畢業(yè)生就參加了新課程高考。2007年之前,廣東的高考經歷了“3+文/理綜”實驗,正處于自主命題的“3+X”探索階段,為了保持高考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并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特點,2007年起的高考調整為“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X”。隨著全國新課程試驗范圍的不斷擴大,高考模式也呈現(xiàn)出了多樣化的形態(tài)。2010年,廣東便參照后來進入新課程實驗的北京、天津等地的做法,放棄了經過3年探索的“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X”,回歸到自主命題的“3+文/理綜”模式。根據(jù)《通知》精神,2016年廣東的高考又將放棄多年來自主命題(除英語聽說部分以外)的探索,回歸到全國卷的“3+文/理綜”模式。對于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廣東高考改革的“兩次回歸”,周圍許多高中教學一線工作者都為此叫好與點贊。在探尋“回歸”意蘊和“3+文/理綜”模式優(yōu)勢的過程中,筆者認為高考改革必須直面以下幾個基本問題,并對這些問題作出積極有效的應答。
一、能否讓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
我國在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的過程中,曾就高中文理分科問題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當時,有主張分科的,也有不贊成分科的。贊同者言之鑿鑿,反對者針鋒相對。其中,不贊成分科的,主要是基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憂慮,認為一個健全的人應該具有基本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而高中階段的文理分科,既不利于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也不利于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更談不上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的綜合發(fā)展??v觀人類的教育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漫長的古代時期,東西方的教育確實都是以培養(yǎng)“百科全書式”的人才為目標追求的。而科技革命和工業(yè)革命不但使社會生產和社會文明發(fā)生了重大轉型,同時也導致了新學科層出不窮和知識總量呈指數(shù)增加的事實。這時,世界教育不得不做出一個共同的選擇,那就是暫時終結“百科全書式”的教育,逐級推行分科教育,讓學生能夠在一定領域更好地掌握更多知識。這是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
關于分科教育的模式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做法不完全相同。長期以來,我國在高考改革的探索中,一直能在比較大的范圍里保留“3+文/理綜”的模式,而且廣東等地在經歷多種高考模式的改革之后,都回歸到了“3+文/理綜”的模式,那是因為“3+文/理綜”模式下的高中文理分科教育,相對于其他模式更利于學生獲得相對全面的發(fā)展?!?+文/理綜”模式下文理分科教育,一般都是全體學生在高一年級共同學習相同的各門文理科課程的基礎上實施分科的。為了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學習到相應文理科課程的知識,高二年級時,全體學生必須通過有關科目的基礎會考或必修學業(yè)水平測試。在高二、高三年級的分科階段,全體學生還有共同的語文、數(shù)學和英語教育。在此基礎上,一部分學生選修文科方向的政治、歷史和地理;另一部分學生選修理科方向的物理、化學和生物。而某些實施類似于“3+1+1”高考模式的地區(qū),學生在語文、數(shù)學和英語共同基礎上,出現(xiàn)了選修物理和地理,甚至歷史和化學等“稀奇”組合的現(xiàn)象。相對而言,“3+文/理綜”模式既有共同基礎,又有相近學科的融合,不僅有利于全體學生在一定階段學習共同科目,獲得未來生活和職業(yè)生涯所必需的知識基礎,還有利于學生節(jié)約時間,專注于一定范圍、性質相近的知識領域,為將來進一步深造和專業(yè)發(fā)展做好準備。
二、能否讓學生享有教育公平
公平就是從公正的角度出發(f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與之相關的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所追求的公平,不完全是“均等”和“劃一”,因為“均等”和“劃一”只是注重數(shù)量和程度等方面的一致性,而“公平”更強調受教育者所受到的教育與其社會權利和個體素質之間的匹配。教育所面對的學生,他們在已有基礎、學習潛能和興趣愛好等方面客觀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面對學生的這些差異,除了保證他們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均等”以外,教育過程中還應該正視并尊重他們的差異,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促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可能的發(fā)展。正如列寧所說:“一個公正的社會應當是相同條件的人相同對待,不同條件的人不同對待,這才是公正。條件相同的人受到不同對待,條件不同的人受到相同對待,這都是不公正?!蓖瑫r應該注意的是,教育公平是表現(xiàn)在機會、過程和結果等多個方面的。也就是說,教育公平除了讓學生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和教育過程,讓他們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最大可能的發(fā)展以外,還應該讓學生享有對教育結果的“公平”評價。
高考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的簡稱,高考的主要目的是為高校選拔學生提供可靠的依據(jù)。為了提高高考的可信程度,就應該讓不同學生面對相同的高考,也就是要強調高考的“均等”和“劃一”。當考試模式中出現(xiàn)可以選擇的科目,或在同一科目中出現(xiàn)可以選做的題目時,這也就給不同的學生提供了不同的高考。其中,水平再高的命題專家都難以做到不同科目或不同試題難度的“均等”和“劃一”。特別是在某些實施類似于“3+1+1”高考模式的地區(qū),不同群體的學生可以選擇兩個不同的科目,而且最后又都是按科目選考人數(shù)的相同比例劃分等次,50%以上可以獲得A或B等次,50%以下必須是C或D等次。當甲乙兩位學生3門總分相同甚至甲還略高一籌時,如果甲的選科考試因1分甚至0.5分之差得了C等次,而乙恰好是B等次,這時甲將失去進入乙所能進入的、高校深造機會。為此,這個地區(qū)高考選擇物理的學生,為了規(guī)避“高智商”的群體在化學科目考試中的相互殘殺,大量涌向了生物、地理等科目,從而改變了理科學生以物理和化學組合為主的局面,使物理和生物組合的學生人數(shù)逐漸超出了物理和化學組合,同時還出現(xiàn)了一定數(shù)量的物理和地理組合的學生群體。這樣的變化不僅會影響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利于他們的后續(xù)深造和專業(yè)發(fā)展,而且“公平”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而“3+文/理綜”模式,特別是像北京、天津等地不含選做題的各科試卷,就能保證文、理傾向的學生分別面對各自完全“均等”“劃一”的高考,最終獲得相對公平的教育評價。endprint
三、能否讓學校方便教學組織
現(xiàn)行的高中課程改革試驗最先是于2004年從廣東、山東、海南、寧夏等省區(qū)開始的,然后逐漸推向全國。這些先期試驗的省區(qū)在2007年高考時,分別采用了“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X”(廣東,2010年重回“3+文/理綜”)、“3+文/理綜+基本能力”(山東,2014年取消“基本能力”測試,重回“3+文/理綜”)、“3+文/理綜”(寧夏)、“3+3(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基礎會考”(海南)等模式。經過最近幾年來的探索、調整或回歸,目前除了語文、數(shù)學和外語3門學科外,海南的文理科學生還要參加政治、歷史和地理,以及物理、化學和生物各3門學科的考試,其實這與其他省區(qū)采取單一的“文/理綜”考試本質是相同的,因為“文/理綜”試卷中的題目還是分科獨立的。從表面上看,對于這些高考科目的教學組織好像沒有什么問題。但是由于現(xiàn)行的高中課程方案和各科課程標準都按“必修+選修”的結構設計課程體系,與之對應的高考又按“必考+選考”的形式框定考試范圍,所以深入到具體的學科課程中觀察時,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必考+選考”的考試范圍給教學組織帶來了不便,并導致了地方和學校教學組織上的“變通”處理。
以理科綜合中的化學學科為例,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包括化學1和化學2兩個模塊,選修課程包括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和實驗化學等六個模塊。同時,建議將化學1、化學2和任一選修模塊作為高中化學課程學習的畢業(yè)要求,并建議理工類專業(yè)和化學及其相關專業(yè)發(fā)展傾向的學生能將選修模塊增加到2個或4個,以促進學生在有共同基礎上的個性化發(fā)展。到2007年,首屆課改高中學生即將參加高考的時候,教育部考試中心根據(jù)課程標準的建議確定了“必考+選考”的考試范圍,并將化學1、化學2和化學反應原理三個模塊作為必考內容,將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四個模塊作為選考內容,學生可以在四個選考模塊中任選一個。這樣的選考范圍不僅會因試題難度的不同給學生帶來高考的不公平,同時也給學校帶來了教學組織上的困難。為了方便教學的組織,從有關省區(qū)到地方和學校都采取了相應的“變通”措施。如省區(qū)的自主命題將四個選考模塊減少到三個或兩個,甚至像北京、天津等地都放棄了選做試題的設置;地方和學校統(tǒng)一規(guī)定選考模塊,統(tǒng)一開設選修課程,不給學生選擇學習的權利。這樣就使課程標準中“必修+選修”的課程結構,或高考大綱中的“必考+選考”考試范圍,失去了原本促進個性化發(fā)展的意義。因此,將來與“文/理綜”相關課程的“必修+選修”結構和“必考+選考”范圍,就應該完全對應文理科學生,為他們分別量身定制,并取消“文/理綜”試卷中的選做試題。這樣不僅能夠保證考試公平,而且便于學校課程教學的組織,以保證學校課程與課程方案及課程標準的高度一致。
四、能否讓政府降低選拔成本
新世紀以來,課程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一標多本”的教科書政策,“一標多本”的本意是編制多種版本的教科書,以適合城鄉(xiāng)或經濟發(fā)展狀況等方面的不同需要,同時將教科書的選擇權交給地方和學校,讓各地自行選擇適合自己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教科書。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學校使用的教科書都是由上級部門統(tǒng)一選擇的,一定區(qū)域內所有不同學校都使用上了同一版本的教科書。分省自主命題的本意也是為了命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試題,以引領地方及學校課程和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然而,自主命題的各科試卷又都呈現(xiàn)著試卷結構固定和試題形式趨同的發(fā)展態(tài)勢。
(一)關于試卷結構
在自主命題的初期,一些省份或某些科目的試卷,曾有一些大幅度的變化。但在每一科目試卷的結構發(fā)生調整之后,總要固定若干年,并成為未來一段時期高考真題或模擬題的命題模式,甚至對應的每一道小題所考的知識點也基本不變,并美其名曰:“試題繼續(xù)保持了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逼鋵?,這直接導致了“應試教育”的泛濫。甚至有學生坦言:“機械化的訓練,讓你拿到卷子后,哪一題考什么我們都知道……都已經做習慣了?!?/p>
(二)關于試題形式
如果某年某省份的某科試卷中出現(xiàn)了一道新穎的題目,或以一種新的形式呈現(xiàn)了題目的某些已知條件或問題,這必將被未來一段時期各地高考模擬題,甚至其他省區(qū)下一年或下幾年高考真題所借鑒。如江蘇省在2008年的新課程化學高考試卷中首創(chuàng)了化工流程試題。由于這類試題具有真實性、情景性等特征,有利于考查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隨后化工流程試題便被廣泛流傳與借鑒了,幾乎進入到了其他所有化學或理科綜合試卷之中。由于類似的原因,也就導致了各地同類試卷相似度的不斷攀升。
試卷結構固定和試題形式趨同的結果,必然是違背“自主命題”本意的。而在這些結構固定和形式趨同試卷的“自主命題”過程中,各地政府又承擔了巨額的費用。以分科命題估算,9科試卷,每卷9名專家,前后大約40天,如果每人每天的生活和勞務等費用按1000元計,則需要324萬元,這還不包括管理、后勤、安保等其他人員的費用在內。如果每個省區(qū)都自主命題,每年命題費就要上億元甚至更多。這樣看來,高考改革還必須考慮是否能讓政府降低成本的問題。對于那些統(tǒng)一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情況下,對教學改革缺乏應有的積極意義,或微弱的積極意義抵不上經費支出的“自主命題”,在高考改革中就應該大膽地取消,讓他們重新回歸到教育部考試中心統(tǒng)一命題的試卷上來,不要讓地方政府再為這樣的“自主命題”埋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