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學課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化工、化學、材料等專業(y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化學和化工專業(yè)中,更是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1]無論是在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方面,還是提升學生邏輯思維方面,都有著獨特的作用。西班牙羅維拉維爾吉利大學(URV)是西班牙公立大學,學校的辦學定位之一就是培養(yǎng)能夠適應各國需要的人才。物理化學在URV受到了學校高度重視。物理化學專業(yè)經過學校幾代人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培養(yǎng)的學生受到了巴斯夫、陶氏化學等知名企業(yè)的好評和歡迎。其中物理化學專業(yè)主任Josep Maria Poblet更是以在多酸化學理論模擬領域作出的杰出貢獻,在2012年獲得西班牙皇家化學會物理化學獎。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正處于轉型階段,在新的培養(yǎng)模式下,很多專業(yè)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都面臨著調整。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就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內各省高校對應用型本科的課程建設提出了大量的理論,積攢了很多的優(yōu)秀經驗[2-4]。大慶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的物理化學課程雖然無法和國內重點大學相比擬,但也對課程建設投入了大量師資,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早已成為學校精品課程,正在努力建設成為省級精品課程。筆者有幸得到了黑龍江省教育廳留學計劃的支持,來到URV進行一年的訪問學習。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同時,觀摩了URV物理化學教學的全過程,得到物理和無機專業(yè)主任Josep Maria Poblet以及主講教師Xavier López Fernández的幫助,在物理化學的教學方面進行了深入地交流,得到了一些啟示。本文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成績考核和教師工作考評等幾方面的對比,對轉型中的應用型本科物理化學教學進行初步討論。
一 教學內容的對比
1 課程設置
URV物理化學課程授課對象為所有化學學院的學生,包括有機、無機、分析、物理化學、化工、和生物工程專業(yè)。課程分成了三個主要部分:熱化學、動力學和計算化學,電化學則作為課下自學內容。其中熱力學部分為90學時,分成兩個學期,在一年級下學期開課。動力學加上對稱性和光譜學也是90學時,兩個學期,在三年級開課。量子化學作為選修課占30學時,在大學四年級開設。由此可見,課程的重新整合,可以更好地利用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2 教材選取
教材是知識傳遞的重要載體。URV采用Atkins等人編寫的《Physical Chemisty 8th》。該教材采用模塊式編寫,主要由三個模塊組成,一是化學平衡模塊,包括熱力學、純物質轉化、簡單的混合物和化學平衡;二是量子化學模塊,包括光譜和對稱性、統(tǒng)計熱力學、材料等; 三是分子運動模塊,包括速率、分子反應動力學和固體表面等部分。其層次劃分和內在聯(lián)系比較合理。筆者所在高校采用的是天津大學物理化學教研室出版的《物理化學》第五版。其采用的是順序式,即從氣體出發(fā),包括熱力學、電化學、統(tǒng)計熱力學、膠體、動力學。教學時會出現(xiàn)根據教材平鋪直敘,各章節(jié)容易出現(xiàn)基礎理論的跳躍,學生不易掌握各章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
二 教學方式的對比
1 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方面,URV采用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和國內教學的不同處主要體現(xiàn)在更加重視師生的間互動。課前,教師會將本節(jié)課的課件發(fā)到網上,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在上課時,針對本節(jié)課的重要知識點,教師會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讓學生提出疑問,然后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所學內容的使用前提、原理以及限制條件,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學的重要內容。此外,任課教師特別注意將最新的物理化學前沿成果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所學知識的前沿應用,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學生管理方面,每個班級人數約50~60人,學生可自由組合成3~5人的學習小組。在課堂上,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集體討論,然后提出小組的觀點或者對其他小組的觀點進行評論。學生討論通常很激烈,課堂氣氛非?;钴S,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和國內很多高校的課堂教學相似,大慶師范學院采用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學生的問題只能在課間或者課下由教師單獨解答,教師無法確切了解全體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學習效果。近年來,互動式課堂教學一直受到國內高校的提倡,筆者也試圖借鑒國內外高校的優(yōu)秀教學經驗,針對重要的知識點,提出和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關的若干問題,引起學生思考。但由于課程結構的不同,這些討論一般都會安排在專門的討論課來進行。在討論課前把問題發(fā)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課堂上進行辯論,再由教師進行總結,并對學生的理解進行修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關于前沿成果對物理化學教學的幫助,筆者已經有過相關的研究[5],經過近兩屆學生的實驗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直接具體應用,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課下作業(yè)
課下作業(yè)是物理化學課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Atkins《Physical Chemisty 8th》在每節(jié)課后為學習者準備了大量具有啟發(fā)性的習題。但URV教師并沒有把這些習題作為主要的課后作業(yè),往往要求學生小組課下自愿完成。由于習題數量繁多,學生之間通常會分工協(xié)作,然后互相講解各自的解題思路和技巧。既節(jié)約了學生學習時間,又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能力。教師的課后作業(yè)是根據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提出具有判斷是非性質的討論題目,讓學生選擇。這類題目往往需要查閱包括文獻、參考書等大量的課外資料,幾乎相當于一篇小的科技論文。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大慶師范學院目前還是以課后習題作為學生的課下作業(yè)。由于各種習題集的出現(xiàn),十分不利于啟發(fā)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因此,采用論文式的課下作業(yè)對于物理化學的教學必定會有積極地促進作用。
3 成績考核的比較
在成績評定方面,URV設置了四次考試,占總成績比例40%。剩下的60%主要來自于平時成績,包括每次的論文成績、出勤以及平時的課堂表現(xiàn)。在期末考試時,習題的類型也和國內的考試迥然不同。以最近一次的期末考試為例,Xavier教師展示了他的試題,根據一個簡單分子XeFe4的結構,推算其可能的對稱性、紅外光譜的吸收峰,在封閉體系內計算其相應熱力學函數,推測其相應反應機理和動力學方程??荚嚂r間為2個小時。由于試題重在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成績的高低取決于其平時努力學習的程度,避免了一考定終生的現(xiàn)象。
大慶師范學院的物理化學課成績考核,采用平時占30%、期末占70%的比例。平時成績可以有一次期中考試,占10%,還屬于一考定乾坤的模式。而且試題的類型還是屬于選擇、判斷、問答加上計算題的典型考試模式,很難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效果,容易造成學生平時松懈、考前突擊的情況。
4 教師成績的考核
URV采用的是講師聘用制。學校會定期向學生了解教師教學情況,進行考核,同時會有專門的聽課教師來考核教師教學。這些考核將直接決定教師能否繼續(xù)執(zhí)教該門課程,影響教師職稱晉升,甚至影響教師和學校之間的聘用合同。
我們的高校很早就制定了教師的考評制度,考評由學生意見、教學指導委員會聽課意見和期末學生網上考評意見組成。但這些僅作為教師考核的參考,很難影響教師的教學模式。優(yōu)秀的師資力量是教學活動最重要的保障,合理的考核機制對物理化學教學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 URV對我國應用型本科物理化學課教學的啟示
URV在物理化學教學過程中,采取以問題為導向的啟發(fā)式教學,并結合靈活多變的開放式教學。在課堂上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在課下分組討論,合作學習。通過多次的課外論文和階段性考核,讓學生能對物理化學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和團隊協(xié)作的工作模式。這些成功的經驗對我們的物理化學教學有著很好的啟發(fā)。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適當刪減內容,合理整合資源。例如化學熱力學、氣體、化學平衡、電化學以及化學動力學,在物理化學教學中會重新講述無機化學的內容,造成學生的重復學習和教學資源的浪費。而URV的教學方式可以作為一種很好的借鑒。通過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學科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既解決了教學資源的浪費問題,又間接地增加了各自的授課學時。再者,合理引進前沿科研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前沿成果的引入對于物理化學教學是一把雙刃劍。既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避免影響經典物理化學的教學內容。在育人為本的前提下,要以新型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前沿成果的合理引入一定要結合教學理念的更新。
在教學方法上,吸收先進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URV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式教學模式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首先是向課外延伸,通過學生間的小組協(xié)作來提高教學效果。其次是減少課堂講授,增加課下自學內容,促進學生刻苦學習、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再者,改進考核內容和方式,避免一考定乾坤的情況??荚噧热葜卦谔岣邔W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增強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建立和完善教師考評制度,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優(yōu)秀的師資力量是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因素,如何建立有效的考評方式也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URV的教師考核制度,對于我們的高校教學改革是一個很好的啟發(fā)。
參考文獻
[1]彭昌軍, 史濟斌, 胡軍, 劉洪來, 黑恩成. 從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基礎課程作用的視角論物理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J]. 化工高等教育,2012(1): 12 - 14.
[2]潘懋元. 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63 - 64.
[3]徐延宇,向礁.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 教育育人(高教論壇),2014(12): 54 - 56.
[4]劉建,趙龍濤,張倩. 淺談應用型本科物理化學教學[J]. 化學教育, 2014(24): 20 - 22.
[5]慈成剛, 何丹鳳. 引入前沿成果提高物理化學課教學質量[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3(5): 78 -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