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耀建
【摘要】探討踝關節(jié)特殊位的投照方法,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根據受傷部位,采用應力位,此位包括外翻應力位和內翻應力位。踝穴位包括內旋35°、外旋45°、外旋55°的攝片方法。
【關鍵詞】踝關節(jié);應力位;踝穴位
【中圖分類號】R58 【文獻標志碼】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ankle special projection method, and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ccording to the injured area, stress-bit, including valgus stress position and varus stress position. Ankle acupuncture points, including 35 °internal rotation, external rotation 45 °, external rotation 55 °radiography method.
【Key words】Ankle;Stress-bit;Ankle acupuncture points
踝關節(jié)損傷包括關節(jié)損傷、韌帶斷裂、骨折和脫位等,多屬復合損傷。踝關節(jié)損傷,腫脹嚴重,疼痛較劇烈,必須進行X線攝片檢查,以明確檢查損傷的部位和類型,給正確的治療提供幫助。但有時常規(guī)X線片也不能完全反映真實情況,需要特殊位攝片。
踝關節(jié)的常見位置
踝關節(jié)正位:①攝片目的:觀察踝關節(jié)正位骨質及軟組織情況。②攝影位置:患者仰臥或坐于攝影臺上,對側膝部彎曲,被檢查側下肢伸展,將踝關節(jié)放于暗合中心。③中心線:對準內外踝聯線上方1厘米,與暗合垂直。④顯示:踝關節(jié)位于照片正中,間隙清晰,踝關節(jié)骨紋理清晰銳利,周圍組織層次分明。可觀查踝關節(jié),脛、腓骨下斷和上部距骨的前后位影象。
踝關節(jié)側位:①攝影目的:觀察踝關節(jié)側位影象。②攝影方法:患者側臥攝影臺,被檢查側下肢伸展,踝部外側緊靠暗合,將內踝方1厘米處放于暗合中心。③中心線:對準內踝上方1cm。④顯示:踝關節(jié)位于照片正中顯示,距骨滑車面內外緣重合良好,腓骨小頭重疊于脛骨正中偏后踝,踝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清晰可見。
特殊位
應力位攝片:是指在內翻或外翻應力作用下進行,此項檢查非常重要,可以揭示在一般X線片上的假陰性,應在損傷部位注射止痛后無痛條件下進行,必要時可與健側對比。
外翻應力位:正常踝關節(jié)在外翻或內翻應力時,距骨的斜度較小,一般小于6°,大于6°度以上視為異常,內踝與距骨間隙大3mm也為不正常表現。單純三角韌帶損傷少見,內踝與距骨間隙增寬表示三角韌帶損傷,應同時考慮下脛腓分離或同時伴有脛腓骨骨折。下脛腓分離時,下脛腓聯合的寬度超過5mm,脛骨前結節(jié)與同部位腓骨的重疊減小和消失。如果見到脛骨前結節(jié)撕脫骨折或后踝撕脫性骨折,即為下脛腓損傷的標志,應射應力位;如腓骨高位骨折伴有踝關節(jié)內側結構損傷,應射應力位;外翻應力位距骨斜度大于10°。無內踝骨折,才可認為是三角韌帶損傷。距骨傾斜同時伴有距骨的向外移位,可能伴有下脛腓分離,應射應力位。
內翻應力位:目的是檢查踝關節(jié)外側韌帶有無損傷,距骨在內翻應力下向外傾斜度超過6°,即提示踝關節(jié)外側韌帶有損傷,如果傾斜度達到15°,提示踝關節(jié)外側完全斷裂。
踝穴位:能顯示距骨與外踝關節(jié)之間的間隙,能顯示下脛腓聯合。如在踝穴片中發(fā)顯下脛腓聯合小骨片表示下脛腓聯合前韌帶止點出發(fā)生撕脫性骨折?;颊咦换蜓雠P位,足跟與暗合接觸,足及小腿內旋25°,內踝與同一平面,踝關節(jié)置90°,球管中心線對準脛距關節(jié)間隙。位,在旋后損傷單純腓骨骨折時,由于遠端骨片向外、上、后移位,踝關節(jié)外側間隙擴大,能波及距骨,能現示距骨頸,后距關節(jié)及載距突。正位及踝穴片位的不足,特別是下脛腓前韌帶止點撕脫骨折時,往往在踝關節(jié)外旋位片時才顯示。
X線對踝關節(jié)的評定標準
X線顯示內外踝無側方移位,前后移位<2mm,后踝向近端移位<2mm,內踝無近端移位,為優(yōu)。X線顯示內外踝側方移位
<2mm,后踝向近端移位2~4mm,為可。內外踝側方移位>2mm,后踝向近側移位>4mm,或距骨有后脫位,為差。下脛腓聯合間隙3mm,或與對側相等,內外踝無側方移位,前后移位<2mm,后踝向近端移位<2mm,為優(yōu),下脛腓聯合間隙<3~5mm,或對側相比增寬<2mm,距骨與內踝間隙增寬<2mm,內、外踝側方移位<2mm為可,下脛腓聯合間隙>5mm或與對側相比增寬>2mm,距骨與內踝間隙增寬>2mm,內外踝側方移位>2mm,為差。
討論
踝關節(jié)是既穩(wěn)定又靈活的負重關節(jié),是人體與地面接觸的樞紐,是人體能夠完成站立、行走、下蹲、跑跳等動作,踝關節(jié)骨折在臨床上非常多見,特別是撕脫骨折,韌帶損傷,距骨脫位。骨折合并下脛腓分離,由于外踝骨折位于下脛腓聯合水平,骨折位置不高,故下脛腓分離的程度較旋前-旋外型為輕,常規(guī)X線片可不顯示,而于外旋、外展應力下攝片時方可顯示。對于下脛腓聯合分離伴三角韌帶損傷,臨床檢查踝關節(jié)內側腫脹及壓痛明顯,應力下射片可發(fā)現距骨外移,踝關節(jié)內側間隙增寬,即可診斷有三角韌帶損傷。
參考文獻
[1] 榮國威.踝關節(jié)骨折[J].中華骨科雜志,1987,5(7):325
[2] 林博文,黎偉,朱杰誠.三踝骨折的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0,7(1):35-37
[3] 代文杰,黃章,湯文平,等.三踝骨折18例手術治療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6,35(9):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