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
【中圖分類號】R739.9 【文獻標志碼】A
多重癌(multiple primary carcinomas,MPC),是指同時或先后發(fā)生于同一患者體內的同一或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原發(fā)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低,國內發(fā)病率為:0.59%~2.45%[1],現(xiàn)結合我院曾收治1例卵巢癌、輸卵管癌、神經(jīng)內分泌癌、乳腺癌肉瘤的病史,對多重癌的臨床表現(xiàn)、治療及預后進行分析,以提高對乳腺癌肉瘤的認識,并進行診療方案的探討。
病例介紹
現(xiàn)病史:患者,女性,55歲,因“發(fā)現(xiàn)左乳腺包塊10余天”入我院,此次入院前10d無意中發(fā)現(xiàn)左乳腺包塊,包塊約鵪鶉蛋大小,活動性好,邊界不清晰,無乳頭溢液、溢血、疼痛、消瘦、皮膚紅腫熱痛等癥。查體:左側乳頭無凹陷,無溢液、溢血,左側乳房外上象限可見皮膚呈橘皮樣改變,約3cm×3cm大小,相應部位捫及約3cm×3cm的包塊,邊界不清,可推動,活動性差,右側乳腺未見明確異常。雙側腋窩未捫及淋巴結腫大。彩超提示:左側乳腺實性占位變,考慮CA可能性大。乳腺鉬靶檢查示:①左側乳腺內下象限較高密度團塊影,腫瘤性病變?腺瘤樣增生?②雙側乳腺增生改變。
既往史:患者曾在9年前因卵巢癌行全子宮雙附件部分大網(wǎng)膜切除術治療,術后輔以放化療,術后病理檢查示:①左輸卵管腺癌III級,侵犯輸卵管肌層,②宮頸部6~9點鐘原位鱗癌(III級)。8年前因診斷后腹膜囊性包塊,行左腹膜后囊腫大部切除囊腔燒灼破壞術,病理檢查示:左腹膜后神經(jīng)內分泌癌囊性變,CK(++)、S-100(-)、NSE灶性(+)、CgA(+)、PCNA腫瘤細胞2~3級增殖,7年前因輸卵管術后伴頸部淋巴結轉移行左鎖骨上窩淋巴結切除術,術后病檢示:轉移性低分化腺癌,結合病史多系輸卵管源性。術后輔以放化療治療。
手術方式及術中所見:予以2012年10月30日在局麻+全麻下行左乳腺包塊活檢+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中見:左乳房外上象限有一約3cm×3cm的包塊,邊界不清,右腋窩有多枚約1.0cm×1.0cm的腫大淋巴結,邊界不清晰,術中冰凍切片病檢示:左乳腺腺癌,局部浸潤,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
病檢提示:①大體:“左乳”灰紅色不整形組織一塊,大小約4.5cm×3cm×2cm,切面見一灰白色黃實性結節(jié),大小約3cm×2cm×2cm,切面質中,界清。左腋窩淋巴結:結節(jié)15枚,直徑0.2cm~0.6cm。左乳腺:帶梭形皮瓣及腋窩脂肪的乳腺組織一個,乳腺大小約21cm×20cm×6cm,皮瓣面積17cm×4cm,乳頭直徑1.5cm,乳頭未見溢液或凹陷,距乳頭2cm,皮膚表面見縱向手術切口,長4cm,皮下可見一切除區(qū),大小4cm×3cm×2cm,余乳腺組織切面灰白,灰黃,實性,質中,未見明確占位。
②病理診斷:左乳癌肉瘤,含浸潤性導管癌(3級),多形性癌及軟骨肉瘤成分,纖維腺瘤,左腋窩淋巴結12枚,均未見腫瘤轉移。左乳切除區(qū)周圍乳腺組織內未見腫瘤殘留,標本之四周切緣、基底切緣和乳頭未見腫瘤累及。免疫組化:ER(-),PR(-),Her -2(-),CK5/6(3+),Ki67約85%(+)。
術后予以行環(huán)磷酰胺+紫杉醇+表阿霉素化療4次,術后隨訪1年,患者現(xiàn)一般情況良好,無復發(fā),體重有所增加。
討論
多重癌的診斷標準采用Warren和Gates提出的診斷標準(2):①每一腫瘤在組織學上必須是惡性的;②每一腫瘤有其獨特的病理形態(tài);③腫瘤發(fā)生于不同部位,兩者不相連;④必須排除互為轉移的可能。根據(jù)確診時間不同可分為同時性MPC(同時確診或確診時間間隔<6個月)和異時性MPC(確診時間間隔>6個月)。本例患者子宮內膜癌、輸卵管癌、神經(jīng)內分泌癌、乳腺癌肉瘤經(jīng)細胞學證實,病理類型各不相同,各腫瘤確診時間間隔均超過6個月,符合異時性多重癌。
發(fā)病部位:有文獻報道,多重癌的發(fā)病部位以消化道、呼吸道、頭頸部及泌尿生殖道多見,Wittekind等141報告[3],多重痛發(fā)生于鼻咽部、頭頸部約占23%~42%;食管和胃腸道約占15%~13%;肺約占5%~26%。本例患者首先發(fā)生卵巢癌和輸卵管癌,為生殖系統(tǒng)的同時性多重癌,再發(fā)腫瘤為腹膜后神經(jīng)內分泌癌,三重癌發(fā)生于乳腺,為:左乳腺癌肉瘤??梢?,多重癌可發(fā)生在全身多數(shù)器官,但查閱文獻,未見骨骼系統(tǒng)發(fā)生多重癌的病例,但骨骼系統(tǒng)會不會發(fā)生多重癌需進一步研究。
易感因素,多重癌的發(fā)生率現(xiàn)有上升趨勢,根據(jù)有關報道,其發(fā)生率上升的原因可能是[4]:①醫(yī)療水平提高使MPC的診斷率提高;②患者壽命延長使發(fā)生第二腫瘤的機會增多;③腫瘤放、化療增加可能導致MPC增多;④人們健康意識增強和定期體檢使腫瘤疾病獲得早診早治的幾率增加。但多重癌的發(fā)病病因不清,可能與遺傳、機體易感性,生活環(huán)境、內分泌系統(tǒng)、機體免疫力下降、醫(yī)源性放、化療等因素有關。結合本例患者,患者無明顯家族遺傳史,無明顯的致癌物質接觸史,有反復多次的放化療病史,該患者多重癌的發(fā)生可能與放化療有密切關系。查閱資料,輸卵管癌、卵巢癌、宮頸癌及乳腺癌發(fā)病均與高危型人乳頭瘤樣病毒(HR-HPV)的感染有關[5]。HPV感染率高峰期出現(xiàn)在41~60歲女性人群中,多為絕經(jīng)期后女性[6],而輸卵管癌、卵巢癌、宮頸癌、乳腺癌等腫瘤的高發(fā)年齡均為40~60歲,與HPV感染率高峰期重疊。HPV是宮頸部神經(jīng)內分泌癌可能的主要病因[7],但腹膜后神經(jīng)內分泌癌與HPV感染的關系需進一步研究。有研究顯示,HPV陽性的乳腺癌病例集中在惡性程度較高的病理類型,主要為化生性癌和NG3、NG2乳腺癌[8]。依此,我們可推測,HPV持續(xù)感染可能是該患者發(fā)生多重癌的病因之一。
治療,多重癌的治療仍應強調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因多重癌的發(fā)生與放化療關系密切,在治療原發(fā)癌時應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并且對于已接受放化療治療的患者,要進行長期的隨訪,盡可能早期發(fā)現(xiàn)及及時治療。多重癌的治療應參考相應部位單發(fā)癌治療方式,根據(jù)病變部位和病理類型采用適宜的治療方法,能手術者應盡可能爭取行根治性切除,術后再輔以化療或放療等,如喪失根治性切除的手術時機,應按照癌發(fā)生時的具體情況選擇包括姑息手術、放療、化療等的綜合性治療。對于同時性多重癌應先處理預后差的、直接危及生命的、引起明顯癥狀的腫瘤[9]。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性多重癌易因檢查不仔細而漏診,或診斷為轉移癌,而致使治療失誤。異時性多重癌易誤診為轉移癌,而喪失手術治療時機。
預后,多重癌較轉移瘤、復發(fā)癌的預后較好,多重癌的預后與原發(fā)癌的部位、病理類型及惡性程度關系密切,尤其是病理分期的影響程度更大。異時性癌間隔時間越長預后越好,如果是同時性重復癌且惡性程度較高則預后較差。有臨床報道多重癌手術后存活37年病例,結合本例患者,患者病程已10余年,自乳腺腫瘤術后隨訪2年,患者一直無復發(fā)或轉移,且體重有所增加,治療效果滿意。
總之,多重癌在臨床較為少見,應予以足夠的認識。加強易感人群的隨訪工作和對多重癌知識的普及,尤其是已接受放化療治療的患者及中老年患者,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對其療效和預后極其重要。一旦診斷明確,盡早行以根治性手術治療為基礎的綜合性治療,提高患者生存率。
參考文獻
[1] 王成林.重復癌研究近況[J].實用腫瘤學雜志,1989.4.71.
[2] Warren S,Gates.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urs: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andstatistical study[J].Am J C-ancer, 1982,5I:1 358-1403.
[3] Wittekind CH Klimpfinger M Hermanek P,et al.Multiple simultaneous gastric carcinomas BrJ Cancer,1997,76(12):1604
[4] 孫文潔.三重癌一例報道[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VOL.26.11 Nov.2006.
[5] 陳成,張文杰.人類乳頭狀瘤病毒與乳腺癌研究最新進展臨床與實驗病理雜志[J].Clin Exp Pathal 2012 Sep;28(9).
[6] 邵淑娟,岳天孚,張麗琴.女性HPV感染情況及對HPV和HPV疫苗的認知[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VOL 19 No.2.Mar.2013.
[7] 毛東瑞,歐陽振波.宮頸大細胞神經(jīng)內分泌癌[J].國際婦產(chǎn)科學雜志,2012,39(4).
[8] 于穎彥,泉啟介,李亞芬.乳腺癌HPV感染與臨床病理學探討[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4,9,(2).
[9] 高世平,胡延彪,李忠明.子宮內膜癌、結腸癌、甲狀腺癌異時三重癌一例報告及分析[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