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武
藏品編有二十四卷
文文武
收藏之外,龐萊臣更以編輯《虛齋名畫錄》《虛齋名畫續(xù)錄》《歷朝名畫共賞集》《中華歷代名畫記》而聞名遐邇。其著錄圖文并茂,一改傳統(tǒng)的純文字表述,是中國書畫著錄書籍的進步。對于收藏心得,他在《虛齋名畫錄》自序中道:『搜羅漸及國初,由國初而前明,由明而宋,上至五代李唐循而進,未嘗蠟等。每遇名跡,不惜重資購求,南北收藏,如吳門汪氏、顧氏……爭出所蓄,聞風(fēng)而至,云煙過眼,幾無虛日。其間凡畫法之精粗,設(shè)色之明暗,紙絹之新舊,題跋之真?zhèn)?,時代各異,面目各不相同,靡不唯日孜孜潛心考索,稍有疑惑,寧慎毋濫,往往數(shù)百幅中不過二三幅,積儲二十余年而所得僅僅若此?!积嬋R臣的收藏眼光遠勝于當(dāng)時的鑒藏家,他真正做到了『嘉惠學(xué)林,資源共享』。
光緒二十五年(1899),35歲的龐萊臣開始在南潯東柵修建園林,名曰“宜園”。宜園既是龐萊臣的私家住宅,也是他收藏歷代名畫之所。園中建有“半畫閣重樓”,樓中有室,名曰“虛齋”,此后龐萊臣即以此自號??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龐萊臣擔(dān)心藏品被戰(zhàn)火所毀,決定帶去上海,在上海成都北路世達里寓所重新設(shè)藏畫之室,并且沿用南潯宜園中的舊名,仍稱之為“虛齋”。凡是他收藏的書畫,都會蓋上“虛齋”鈐印。
歷代著名藏家多有為藏品進行編目著錄的習(xí)慣,虛齋收藏有此成就,并非龐萊臣一人之功。為了對數(shù)千件收藏書畫進行甄選、整理和歸類,他前期聘請了陸恢、張硯孫、張唯庭等書畫家,后期的藏畫管理與整理工作,則主要交給張大壯、吳琴木、邱林南等人。在陸恢等人組成的“鑒藏團隊”的幫助下,龐萊臣為虛齋藏畫編印過5種圖書,刊錄其藏畫精品九百余幅,令人嘆為觀止。
《虛齋名畫錄》出版于清代宣統(tǒng)元年(1909),著錄有虛齋所藏歷代名畫538件,共16卷。它仿清代高士奇《江村銷夏錄》的體例形制編輯而成,在編撰體例上有嚴(yán)格的限制:“一、不是家藏,非經(jīng)披沙揀金所目者,不錄入冊;二、書畫合裝珠聯(lián)璧合,并出名家,而且又是前人所配合者,為了不失其原式,并錄入冊;三、世間顯赫名跡,雖經(jīng)前人編錄,仍然首尾登載,使人知道此真跡尚在人世;四、畫中跋詩文如與街坊本有異同的,仍然錄原題,以存廬山真面目;五、文字損壞模糊不能辨認(rèn)的,均以方框代之,不作臆改;六、書畫的印章均用楷書依文錄之,并下注朱文、白文,以便后人按圖索驥,于此可考?!比珪幾w例嚴(yán)謹(jǐn),以家藏為收錄對象,編入了龐氏虛齋藏品的主要名跡,詳細記錄尺寸、來源、收藏時間,既有作者對藏畫真贗的深入考辨,也有繪畫內(nèi)容、歷史大致情況的簡短評介記錄和鑒賞體會等,保存了基本的繪畫史料。
龐萊臣請著名學(xué)者鄭孝胥為這本書題寫了扉頁及題記:“虛齋主人收藏甲于東南,仿《江村銷夏錄》之體,著《虛齋名畫錄》,其所錄者,只以家藏為限,而積書至十有六卷,雖江村、荷屋以親見入記者,猶未能與之抗。噫,亦誠足以豪矣。諸家以著書為務(wù),故并未錄他人所藏以矜博覽。虛齋以收藏為主線,唯錄秘玩所蓄以廣流傳。旦夕摩挲與云煙過眼者為真鑒,此豈可相提并論者哉。虛齋所閱既移,心得益深,然謙慎不另評鷺,則其書之質(zhì)謹(jǐn)嚴(yán)尤為可貴?!?/p>
著名畫家陸恢在《虛齋名畫錄》的結(jié)尾亦有題跋:“予客虛齋今幾二十年,談藝甚恰,有持名跡至,必邀與賞析。而是錄登載,出入間亦兼糅芻言,故能習(xí)之其性情而津津道之。虛齋愛人畫而自能畫,畫既精能抉古人之精,浸潤涵濡久,遂具此正法眼藏。故書畫之來,雖糅雜紛紜,真假歧出,一見能決其是非。迨能歸篋笥,復(fù)時時重加比對,遇稍不愜意即揮而斥之,致入錄者無遺憾焉?!标U述了龐萊臣對入錄名畫的嚴(yán)格把關(guān),從中也可看出龐萊臣鑒賞書畫的精審深入和嚴(yán)格,為治美術(shù)史者留下了詳實的鑒賞、收藏記錄。
龐萊臣在自序中道:“搜羅漸及國初,由國初而前明,由明而宋,上至五代李唐循而進,未嘗蠟等。每遇名跡,不惜重資購求,南北收藏,如吳門汪氏顧氏、錫山秦氏、中州李氏、萊陽孫氏、川沙沈氏、利津李氏、歸安吳氏、同里顧氏諸舊家,爭出所蓄,聞風(fēng)而至,云煙過眼,幾無虛日。期間凡畫法之精粗,設(shè)色之明暗,紙絹之新舊,題跋之真?zhèn)?,時代代易,面目各不相同,靡不唯日孜孜潛心考索。稍有疑惑,寧慎毋濫。往往數(shù)百幅中不過二三幅,積儲二十余年而所得僅僅若此。歐陽子曰:‘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強,余不敢有力自居。唯好之耽篤,積之既久,別凡歷代有名大家,蓋于是略備焉?!?/p>
《虛齋名畫錄》所著錄的歷代藏畫中,唐、宋、元三朝名跡約占1/3,多為歷代收藏大家,如項元汴、趙孟頫、賈似道、徐渭仁、安岐、梁清標(biāo)等豪門舊物,又有三希堂、《石渠寶笈》乃至宣和、政和時代的宮中之物。此書著錄其收藏歷代名跡,最著名者有:唐閻立本《鎖諫圖》、唐韓幹《呈馬圖》、五代趙駙馬《神駿圖》(趙文敏書合璧)、五代董北苑《夏山圖》、宋趙佶《雪江歸棹圖》、趙佶賜鄆王楷《山水》、宋李龍眠《醉僧圖》、宋米芾文《楚山秋霽圖》、宋陳居中《羌胡出獵圖》、宋趙大年《水村圖》、宋趙千里《春龍出蟄圖》、宋馬欽山《列女圖》(宋高宗書《女訓(xùn)》合璧)等,其中任何一件都堪稱中國美術(shù)史上的絕品。
民國十四年(1925),龐萊臣根據(jù)后來陸續(xù)所得,又編《虛齋名畫續(xù)錄》4卷,著錄歷代名畫206件(含補遺的6件)?!独m(xù)錄》收錄的歷代名畫中,宋元兩代的名畫有32件,占其整個藏畫的15%,其余85%的藏畫都是明清的繪畫,其中“吳門畫派”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卷軸有44件,占明清名跡的1/4,清初“四王”的卷軸、冊頁占1/5。其中最著名的有趙佶的《鴝鵒圖》、趙子固的《水仙卷》等,其數(shù)量雖不能和上一部書相比,但質(zhì)量毫不遜色。
書前有朱孝臧序,龐萊臣亦自序言:“邇年各直省故家名族因遭兵亂,避地來滬,往往出其所藏,或作題襟之助,或為易米之思。以余粗知畫理,兼嗜收藏,就舍求售者踵相接。余遂擇其真而且精者稍稍羅致,然披沙揀金,不過十之一二,因思古人所作,殆精竭思,原冀流傳后世,歷久勿佚。余自問生平無得意事,無勝人處,唯名跡之獲,經(jīng)余見雖屬云煙過眼,而嗜痂成癖,所得在是,所勝似亦在是。彼蒼蒼者,殆不欲名跡湮沒,特令余褒集之以廣流傳耶。”當(dāng)時正值中國軍閥割據(jù),故龐萊臣在自序中稱:“生不逢辰,適更國變,從此杜門謝客,日以古人名跡為伴侶,品藻山水,平章真贗,亦聊以消磨歲月,遣送余年而已?!?/p>
《虛齋名畫錄》與《虛齋名畫續(xù)錄》不僅詳細記錄了畫作的質(zhì)地、尺寸、款式、印記和作者題識,還將他人的題跋內(nèi)容、印鑒甚至跋紙的尺寸、畫中抄錄的典籍都一一照錄,可謂近代書畫著錄之最。為了實現(xiàn)“彼蒼蒼者,殆不欲名跡湮沒,特令余裒集之,以廣流傳耶”的目的,龐萊臣在著錄書畫時非常嚴(yán)謹(jǐn),對自己的藏品精審選擇,用心考辨,“稍有疑竇,寧慎毋濫,往往于數(shù)百幅中選擇不過二三幅”,還專門邀請陸恢、張唯庭、張硯孫等專業(yè)人士幫助其刻書校讎,故書中擇取的作品無論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都無人能匹。
《歷朝名畫共賞集》出版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共3冊,收錄歷朝名畫36幅,由龐萊臣的外甥張弁群負責(zé)編輯,著名學(xué)者鄭孝胥題寫書名,上海的世界社和有正書局同時在國內(nèi)外發(fā)行。此書不僅僅是文字的著錄,還通過當(dāng)時最先進的珂羅版影印,將著錄的名畫一一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印行《歷朝名畫共賞集》的主要目的是讓西方人認(rèn)識中國書畫藝術(shù),了解虛齋收藏,并配合張弁群、張靜江兄弟開設(shè)在法國的通運公司開拓歐美古玩字畫業(yè)務(wù)。此書當(dāng)時印數(shù)不多,現(xiàn)存世者極少,故幾乎不為人知。
民國四年(1915),龐萊臣為參加巴拿馬博覽會,又由上海商務(wù)有限公司專門印行了裝幀精美、中英文對照的《中國歷代名畫記》。
《中華歷代名畫記》實為軟精裝一冊,封面深藍燙金,題名豎寫“中華歷代名畫記”,下雙行小字:吳興龐氏珍藏 陸恢題簽。其中收入古代畫作共76件,包括手卷20件、畫軸52件,及“名筆集勝冊”4件。從畫目看,藏品質(zhì)量相當(dāng)高,《虛齋名畫錄》著錄的有唐周昉《村姬擘阮圖》、五代周行通《牧羊圖》、宋何尊師《葵石戲貓圖》、巨然《流水松風(fēng)圖》、陳居中《羌胡出獵圖》、趙大年《水村圖》、趙千里《春龍出蟄圖》等40多件;《虛齋名畫續(xù)錄》著錄僅有一《宋人名筆集勝》冊頁在列,而并無舊說的蘇軾《鳳尾竹圖》。卷軸類總計包括唐五代作品7件、宋代27件、金元17件、明代14件以及清代7件。
此軸是惲壽平50歲時所畫,可以說是展示作者較高繪畫水準(zhǔn)的代表作。全圖構(gòu)思巧妙別致,給人以清逸秀爽、恬靜潤雅之感。
龐萊臣在自序中云:“唐宋迄今,千有余載,代遠年湮,真跡日少,贗鼎日多,若非于筆法、絹素、著色三者辨別精審,易以魚目混珠。余搜求三十余年,自辛酉庚子丕變,內(nèi)府秘本流落人間者,既獲快睹購置,而南北鑒藏之家,間有二三名跡,余皆不惜重值,羅而致之。然必再三研究,務(wù)求確當(dāng),故歷時雖久,而所得不多。及考之記載,則大半經(jīng)前人有名收藏家刊入話錄矣。近歲以來,泰西各國提倡畫學(xué)不遺余力,尤注意中華古代美術(shù)。凡西友之過滬上者,問余庋藏之夥,時相約索觀,頗承推許。其嗜古之篤,鑒別之精,余亦衷心悅服。茲適遇友人有赴美賽會之役,爰于鄙篋中檢得唐五代宋元明清六朝著名巨跡數(shù)十種,順便攜往陳列,并另編畫目一卷,其圖畫姓名事實暨尺寸長短與每種之下略記大概,以供遐方外域博雅好古之士一欣賞焉。”
龐萊臣印行《中華歷代名畫記》主要是為了推介虛齋藏畫給西方人,但從《中華歷代名畫記》中著錄畫作的流向可知,此書更像一本銷售圖錄。
此外,龐氏親屬龐冰履(秉禮)、姚子芬、樊伯炎等人還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合編過珂羅版精印的《名筆集勝》5冊,每冊收入名跡16幅,共計80幅。
編印緣起中云:“六法流傳,代有名作。所得稽考者,學(xué)者每以未能窺見古人真跡為憾,近自科學(xué)昌明,有攝影制版之術(shù),始得傳布名跡用為???。吳興龐虛齋先生鑒別精審,藏庋宏富,名聞寰宇。凡所收藏,雖有《虛齋名畫錄》及《續(xù)錄》凡二十卷刊本流傳,而真跡未嘗影印。編者有鑒于此,爰商懇先生慨然許可,出其珍秘,攝影制版,分期印行,復(fù)詳其紙絹、尺度、作者傳略、簡短說明并譯以英文,供海內(nèi)外人士探討。更不惜物力,力求印刷精良,俾學(xué)者得觀摩之助,而鑒賞家亦得披覽參考,為藝林增一巨著,庶不負先生嘉惠來學(xué)之盛意……”
從《虛齋名畫錄》《虛齋名畫續(xù)錄》到《歷朝名畫共賞集》《中華歷代名畫記》《名筆集勝》,從純文字表述到圖文并茂,其優(yōu)點自然毋庸置疑,為近代書畫著錄之最,這種形式一直沿用至今。這幾部書現(xiàn)已成為中國古代書畫鑒定、考證及作品研究方面必不可少的工具書和古代書畫鑒定的標(biāo)尺。
《虞山十景圖》作于康熙十一年(1672),其時畫家已75歲高齡,而筆墨工致,敷色絢麗,“全無老年面目”,為其精心之作。
《虞山十景圖》畫的是江南古老的文化名城——常熟虞山的十處名勝古跡?!队萆绞皥D》冊共十頁,其中設(shè)色六頁,青綠二頁,淺絳一頁,水墨一頁。每幅均有畫家本人所書畫題并鈴印,最后一頁《藤溪積雪》上題款:“右虞山十景為式臣年親翁畫,壬子春,王鑒?!毕骡徶煳摹拌b”一印。
在王鑒所繪的虞山十景中, 有反映千古遺跡的《昭明書臺》《維摩寶樹》,有贊美田園風(fēng)貌的《桃源春澗》《吾谷丹楓》《藤溪積雪》,有描繪當(dāng)時繁華的宮、觀、殿、閣的《西城樓閣》《云護龍祠》,有抒寫自然風(fēng)光勝景的《拂水層巒》《湖橋夜月》和《大?;貫憽?。
此兩頁從左至右分別為:《桃源春澗》《西城樓閣》《云護龍祠》《湖橋夜月》?!短以创簼尽肥且环拿赖奶以磩倬皥D。桃源澗又名桃花澗,在虞山北麓,據(jù)傳是元代儒生徐洪的隱居處。此地遍植桃花,每逢春雨,落英繽紛隨流而下,桃花澗的名稱由此而得。此處畫家用重青綠設(shè)色點染春雨初霖的桃源風(fēng)光,畫中長松落落,青翠蔥籠,溪徑迂回,溪旁有桃花數(shù)株,一位儒服文人臨流靜坐。
在《西城樓閣》中,王鑒著重描繪了華麗的古代建筑,采取畫盡意未盡的藝術(shù)手法,有繁有簡,重點突出,安排了眾多的建筑群。左上角最高處一段城墻蜿蜒而下,掩映在松樹叢中。城墻內(nèi),從山腰到山頂有四處亭臺樓閣,其中三處只有少許外露,藏而不現(xiàn)。中間一片草地,緩沖了群山環(huán)峙的窘迫。前殿拱形山門高大莊嚴(yán),兩旁長廊一式方形漏窗,莊重樸素。蒼松雜樹環(huán)列在殿宇周圍,氣象莊嚴(yán)宏偉。
此作是王時敏為答謝友人吳含素所贈菊花而作。自題:“甲辰九月,含素以佳菊見贈,寫此奉答,王時敏”。
畫面中山巒重重疊疊,草木繁復(fù)蓊郁,有千巖競秀、萬壑藏幽之勢。山下至山間的溪橋、曲徑連通三片屋舍區(qū),依崖?lián)泶?。畫面中間,似有山寺掩映于密林中。畫境寧靜絕塵,與大自然和弦共律。在筆性墨法上,此畫的樹石勾皴松秀、洗練酣暢、蒼潤互得、虛實并發(fā),頗有黃公望的筆意;山石師法董源,多以長披麻皴、落茄點法寫出。
黃公望的作品目前存世極為稀少,南京博物院竟有幸藏其巨跡兩幅(一為《水閣清幽圖》,另一幅即《富春大嶺圖》),不能不說是歷史的眷顧?!陡淮捍髱X圖》乃畫家為好友邵亨貞所作,重巒疊嶂,山巔曉霧迷遮,若隱若現(xiàn)。山腳兩岸相接,兀石環(huán)抱,坡上叢樹槎丫,繁茂崢嶸。畫中山徑蜿蜒,盤伸幽谷,行間可見小橋、茅屋隱落。遠處深澗,飛瀑簾掛,緩緩下瀉,給人一種“發(fā)思古之幽情”的超脫感。畫作構(gòu)圖緊湊,視野聚中,用筆細秀溫潤,墨跡淋漓,有一種“山碧林光凈,江清秋氣涼”虛和淡雅的幽境之感。值得一提的是,此圖以生宣紙繪制,這在元代繪畫中鮮見。透過水墨交觸的筆道,仍可見墨韻淫淫的濕潤感,故清張庚評論云:“純用濕筆連皴帶染而成,是以得深沉渾厚之敬,浮嵐靄靄欲滴,杜詩元氣淋漓障猶濕,可移美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