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峰
摘 要: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小學教育中重要的一門課程。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筆者認為主要是把握好教學過程中的三個重點方面。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5-308-01
語文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重要的課程。筆者結(jié)合自己十幾年的教學摸索與經(jīng)驗,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三個“重”,即重學生、重細節(jié)、重反饋,把握好這三方面,小學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才會不斷提高,學生才能夠真正體會學習語文的樂趣。
一、課前備課,重學生
課前備課就是備教材,寫教案,通過了解教材明白這節(jié)課到底上些什么內(nèi)容,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其實備課最重要的是“備學生”,要了解不同班級、不同年齡的學生,他們的知識基礎、思維能力、概括能力、表達能力都不同,要掌握的知識點也不同,如:低年級的語文重在字、詞、句;中高年級的語文重在品讀理解和寫作的培養(yǎng)。所以備課時,我們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設計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然而,課前“備學生”這個環(huán)節(jié)卻經(jīng)常被我們忽視。一些教師以為備好了教材,寫好了教案,便可一勞永逸。在教學中千篇一律的“死板”教學,學生換了一茬又一茬,教師的教學模式始終還是一個樣,致使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中有距離感,學生也無法充分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主動學習性不足。
筆者曾聽過很多語文公開課或示范課,有非常精彩、優(yōu)秀的,也有不敬人意、失敗的。筆者對此做了總結(jié),發(fā)現(xiàn)幾乎每個任課老師在備課階段都做得非常詳細,但課最終上得如何,卻是要看教師在備學生環(huán)節(jié)是否到位。一個在城市小學上過多次公開課并獲獎的教師,真正到鄉(xiāng)下上公開課時,卻上得讓人很尷尬,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師沒有注意到農(nóng)村小學生與城市小學生在個性、視野、知識等的差距。
二、課堂組織,重細節(jié)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jié)合。“語”就是教會學生的聽、說、讀能力,“文”就是寫作能力。語文教學就是通過老師的引導、點化,讓學生在獲得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中,成長為明事理,辨是非的文明人。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以下細節(jié):
1、把握好課堂提問的深度和時機
課中組織教學就是提出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而預設的一些問題。因此,提問要循序漸進,恰到好處。問題提得過深,學生無法回答,就會出現(xiàn)“冷場”,課堂氣氛不活躍,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一節(jié)課下來師生都苦不堪言。相反,問題提得過淺,學生能回答了,卻缺少思考鍛煉,很難深入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中,整節(jié)課看似活躍,實際卻浮于表面,學生沒有學習到真正要學的東西。筆者經(jīng)常去聽一些年輕老師的課,發(fā)現(xiàn)他們在課堂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就是在學生讀了一遍課文以后,就會直接問:“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這樣的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太難了,他們無法在讀了一遍課文以后就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學生熟讀課文后,把這樣的問題分解成許多小問題,通過讓學生逐個解決這些小問題后全面理解課文內(nèi)容。
因此,最好的提問是一種有引導、有思考、有討論的方式。既讓學生樂于回答,又讓學生有所思考。打個比方:就像科學家訓練猴子一樣,把香蕉掛在上方,在房間的角落里放一個凳子。猴子伸手去拿香蕉時,只差一點點就能夠著,這時,他就會開動腦子,最后知道把凳子搬過來,爬上去順利拿到香蕉。如果香蕉太近,伸手能夠著,他就不用想辦法了,太遠了,他就不報希望,辦法也不愿去想了。
2、課堂上教師要感情飽滿
語文課是一門內(nèi)涵豐富的科目,里面有詩歌、有故事,而小學生是感性的。因此,我們的教師在上課時要有激情,要在語言、表情或動作上符合課文的感情色彩,把課文中的人物或動物演活去。如:講到重要的地方就重復一遍;講到快樂的地方就露出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就情緒高亢;講到悲傷的地方聲音就變得低沉緩慢;小動物出場了就是小動物的聲音和神態(tài);老爺爺來了就是老爺爺?shù)臉幼印@樣飽滿的感情,就會有磁鐵般的吸引力,吸引著學生,學生聽課率高,教學效果肯定會好。
3、要會激趣
激趣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年紀小,多動,容易開小差,不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有時你在講臺上講得天花亂墜,他們都懶得理你。因此,語文課堂上的激趣也很重要。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設計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有趣,以此去感染和激勵學生樂于去思考,去學習。
4、表揚和批評要有度
課堂中表揚和批評是教師教育學生常用的兩種方式,本人認為應該以表揚為主,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上進心和自尊心,讓學生的積極性得以發(fā)揮,興趣得以調(diào)動,這樣學生才能健康成長。一般我在課堂上批評完某個學生后,最多不超過10分鐘我會找個機會表揚他,從而拉近之前因為批評而產(chǎn)生的疏遠感,讓學生的心重新回到我的課堂。
當然表揚的語言和方式不能總是“你真棒!”、“你真聰明!”、“你是好樣的!”雷同的表揚是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表揚該有變化,有個性。我曾經(jīng)聽過一個特級教師的課,他在一個學生正確的回答了他的問題后,大概是這樣問的:“答案很完美,你是怎么想到這個答案的?”學生說:“我想一下就想到了。”教授馬上接到:“啊,你想一下就想到了,我怎么想三下都沒想到呢?你真是太聰明了!”在場所有的人都笑了。想想得到這樣表揚的學生他心里該多樂呀。
三、課后反饋,重在及時
課后反饋就是我們說的課后練習設計、批改、反饋。就是根據(jù)課文中的知識點,設計一些作業(yè),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字、詞、句的掌握情況。因此,課后的作業(yè)批改要及時,且邊批改邊記錄:哪題錯得多,哪個學生哪里錯得多,普遍錯得多的題,進行重點講解,只有個別學生錯的題,就個別輔導其改正。如果是閱讀題,就記錄哪個學生的回答最特別最準確,講解時,讓該學生表現(xiàn)表現(xiàn)。如此一來,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對學習中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及時的彌補。
總之,把握好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三個“重”,才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會知識,才能不斷提高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