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縣回民中學062650)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陳之豹(河北省青縣回民中學062650)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這一語指出了歷史學習的價值。學習歷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機械地記憶歷史史實,而是要讓學生掌握思維方法即歷史思維能力,能夠充分運用所學歷史知識來分析歷史發(fā)展過程、評價歷史客體,能夠認識過去、分析現(xiàn)在、預見未來。這正是新課改下歷史學科的重要學習目標。這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如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呢?對此,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教學并不是一個教師或學生單方面參與的活動,而是師生之間所進行的知識與情感兩方面的互動。師生關系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成敗。傳統(tǒng)教學中,師生對立,教師是主體,只是在進行歷史知識的機械灌輸,學生死記硬背,沒有經(jīng)過獨立的思考與積極的思維,在學生頭腦中的只不過是生硬而膚淺的史實,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我們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探究。教師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要用自身的激情來喚起學生的激情,徹底改變以往管理與被管理的師生關系,讓師生之間擁有真誠、信任、理解與和諧,這樣才能使教學氛圍更加輕松活躍,使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思維更活躍,也才能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發(fā)揮、自由表達,從而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學科記錄的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具有一定的過去性,遠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這使得學生學起來覺得教學枯燥無味,無非就是記與背。學生學習興趣低下,教學參與度低,并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F(xiàn)代信息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那些枯燥的沒有生命的歷史史實轉換成逼真的圖片與畫面、動聽的音頻與真實的場景。這樣的教學,一方面可以增強教學的活力與魅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歷史場景中,從而更加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更加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更加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歷史素材,并以此來豐富學生的思維表象,才能讓學生展開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如此方能讓學生透過豐富的表象來達到對歷史事件與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認知,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如在學習鄭和下西洋時,我們就可以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向學生展現(xiàn)相關的影視劇信息、歷史資料以及航海路線圖等,這樣便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而全面地掌握相關信息,并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chuàng)新。”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改變以往一味的講述,學會運用提問藝術,創(chuàng)設豐富的問題情境,以富有探索性與啟發(fā)性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將學生帶入思維與學習的最佳的狀態(tài)。這樣更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探究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得到思維、方法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與提高。為此,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深入鉆研教材,對教學內(nèi)容有全面而細致的把握,真正做到心中有教材。另一方面,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整個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學生的學來展開的。因此,脫離學生的教學只能是機械的灌輸。而只有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學生,做到心中有學生,才能基于學生的實際學情來設計富有探索性的問題,才能在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學情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使所設計出來的問題更具針對性與探索性,更能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展開一系列主動而積極的思考與思維活動,讓學生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思考與思維的方法。在具體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來解決他人所提出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展開獨立思考與思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能夠自主地提出問題。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與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教師,具有批判與質疑精神,能夠勇于發(fā)表個人不同見解,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分析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運用比較教學法可以將看似沒有關聯(lián)的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與歷史人物等結合起來,這樣更加利于學生通過比較來發(fā)現(xiàn)其本質,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教材全面掌握,能夠發(fā)現(xiàn)各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在必然聯(lián)系,打亂教材的教學順序,運用比較法讓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在比較與分析中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將秦朝與隋朝的滅亡原因放在一起,讓學生通過分析得出朝代滅亡的共性就是沉重的賦稅、嚴酷的法律、對勞動人民的嚴厲壓迫。又如,將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聯(lián)系起來,先分析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在揚國威,其路線之長,規(guī)模之大,都反映出當時在世界航行史上的領先地位;再分析新航路開辟的目的在掠奪東方財富,再通過分析船隊的規(guī)模與路結得出當時西方的航海落后于東方。兩相對比,就可以找出二者之間的異同,雖然目的不盡相同,但都具有重要意義,那就是加強了世界聯(lián)系,促進了世界貿(mào)易。這樣通過比較分析法,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同時又可以讓學生學會思考與思維,從而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