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喬生
平常我們總是充滿了期待地把將要來到的世紀、年、月、日稱為新的,有意識地在平常的時間順序中加上改良或革命的涵義。中國古人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希望每一天、每一刻都是新的,都有意義。
但新的并不一定都是好的。中國古代有個朝代就叫“新”,在西漢和東漢之間,時間很短,沒能持久,也沒有搞出什么新名堂。
評價歷史上一個時期,一個運動,一個人物,要看他有什么“新”的、有價值的東西留給后人。每年的五月四日,我們要紀念五四運動,紀念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如果從陳獨秀編輯《青年雜志》算起,走過了一百年的歷程,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這個運動的成敗得失值得我們反思。
“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是兩個有聯(lián)系的概念。五四愛國運動是在新文化運動的催生下爆發(fā)的,它反過來也擴大和深化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1919年5月18日北京學生的總罷課宣言中出現(xiàn)了“五四運動”這個名詞。8天之后,被新潮社骨干羅家倫在《五四運動的精神》一文中沿用。五四運動之后半年,“五四新文化運動”這個名詞正式出現(xiàn)?,F(xiàn)在我們把二者合起來,其實并不是一回事。沒有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照樣要進行,思想解放是必然趨勢。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催生的,是一個突發(fā)政治事件,是在很多偶然因素作用下發(fā)生的。它發(fā)生以后,當然又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
歷史學家們把“五四運動”看作一個新時代的開端。1919年到1949年,被稱為現(xiàn)代史階段?,F(xiàn)在我們講五四運動,包括了新文化運動。實際上,應該倒過來,新文化運動要大得多,時間也長得多,它包含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文化運動期間的一個突發(fā)事件,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沒有料到會有這樣一場政治運動。五四運動促進了新文化運動,因為時勢的緊迫性,激發(fā)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同時,五四運動也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方向,至少是部分地改變了。本來是一場文化運動,沿著白話文、文學革命、思想革命這樣一個路徑往前走??墒俏逅倪\動一發(fā)生,局勢發(fā)生了重大轉變,社會的動蕩不可避免了。因此五四運動在歷史上占據了主角的地位,反倒把文學革命這樣的見效緩慢的事情襯托得平淡沒有吸引力了。我們學習現(xiàn)代文學史,有時候就徑直稱之為“五四文學”,意思其實就是新文學。五四運動后不久,《新青年》同仁分離了,新文化運動的中堅各奔前程。這就是魯迅慨嘆的“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哪些算是前進呢?各有各的看法,從文學革命、思想革命的角度看,是只有魯迅等少數幾個人堅持思想啟蒙,但他們是在寂寞的戰(zhàn)場上孤獨彷徨的。魯迅曾說:
然而我那時對于“文學革命”,其實并沒有怎樣的熱情。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
這段話后面還可以加上一個:看過五四運動。實際上,魯迅也沒有參加五四運動。他既然對政治運動那么失望,就不會再去湊熱鬧。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干將。
新文化運動是否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場突變?我覺得不是絕對的根本性的變化。它與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都有一點相合,但又都不完全一樣。文學的演進,一般都是漸變,很少有突變。文學革命,其實應該叫文學改良。有些人說,五四新文化運動發(fā)明了一種新的東西叫“白話文”,似乎“白話文”是像孫悟空那樣從石頭縫里跳出來的!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一本雜志《展望》推選100位當代世界最有影響力人物,胡適名列其中。他入選的理由之一是發(fā)明了白話文!胡適固然是推行白話文學的積極分子。他對白話文的提倡,有意識,有理論,竭力鼓吹,功勞很大。但在他之前白話早已存在,提倡者頗不少。例如,外國傳教士就提倡白話,他們當然另有目的——是為了便于傳教;此外還有很多種白話報刊雜志,如《民報》《安徽白話報》《新世紀》等等。
一個國家要有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以此貢獻于人類文明。提到中國文化傳統(tǒng),大家現(xiàn)在更多地想到傳統(tǒng)文化,也就是孔孟老莊這些文化經典,儒家道家思想觀念,五四以來的新文化好像還不夠格。其實,新文化也是傳統(tǒng)的一部分。文化傳統(tǒng)要隨時代前進,經歷種種變化,吸收新的因素。
既然稱為傳統(tǒng),總須有一部分相對穩(wěn)定的東西?,F(xiàn)在要問,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相對穩(wěn)定的因素是什么?是儒家思想嗎?如果是儒家思想,那么,新文化運動是打孔家店的,它是不是要切斷傳統(tǒng)呢?它不能承認,不能容忍儒家思想作為中國的中心思想。那么,中國文化要樹立什么樣的中心思想呢?中國一百多年來從西方吸取精神營養(yǎng),引進各種理論,經過比較鑒別,最后選定了德國人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學說,作為國家的中心思想和指導思想,這在中國的憲法中有明確規(guī)定。相反,對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延續(xù)時間最長的,影響最深廣的儒家思想,并沒有給予什么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沖擊是很嚴重的。
偏重研究政治經濟問題、關注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沒有提供一套足以規(guī)范普通人民日常生活的道德規(guī)范。因此,在沖破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后,一時找不到代替。舊的破壞了,新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經過實踐,現(xiàn)在已經顯露出問題,所以導致儒家思想重新回到人們的意識中,很多人都在講《論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或者說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一直沒有完全實現(xiàn)轉化。也就是說,新文化還沒有成功。
本來,我們稱呼什么是“新”的時,隱含的意義是在說它是“好的”,健康的,優(yōu)美的,有益的。“新文化”能不能擔得起這些描述?我們追求新文化一百年了,總有點新(好)東西吧?
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哪些“新”的方面?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民族覺醒的一個新起點。五四運動可以說是勝利了,部分地因為它的作用,中國政府代表拒絕在損害中國主權的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中,中國人民的世界意識更強了,思考問題不僅局限于自己一個國家,而考慮到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共同命運。新文化運動喚醒了中國的青年一代,給他們帶來了新的思想,使他們擺脫了舊倫理的束縛。五四運動中,中國人民認識了反動統(tǒng)治者的本質,開始了新形式的政治斗爭。單單是推翻清朝政府還不夠,那是民族革命的一部分。還有更重要的部分,是政治斗爭。政府不可信不可靠,軍閥政府要不得,它在有些方面甚至變本加厲地危害中國的進步,因此有必要繼續(xù)革命。五四運動中有一個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外爭主權”都很明白,中華民族要在世界上有自己的地位;“內懲國賊”,就是對軍閥政府不滿。
從五四運動的起因看來,很明顯地,帝國主義和國內軍閥統(tǒng)治集團,往往是勾結在一起的,不擇手段地謀取利益,互相利用,都是人民的敵人、革命的對象。所以,五四運動以后成立了共產黨,還有南方的國民黨革命派,首要的目標是打倒軍閥政府,為此兩個政黨實現(xiàn)了聯(lián)合。這種認識的形成,五四新文化運動起到了很大作用。青年人在五四運動中得到鍛煉,形成進步的思想意識,為后來國民黨和共產黨培養(yǎng)了大批干部。北伐的勝利就是一個直接的成果。
最重要的是,白話文取得了統(tǒng)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從文學革命開始,文學革命最主要內容是白話國語文學的形成。它有利于推動教育的普及,打破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界限,有利于各種人群之間、各種文化之間的溝通和互動。
白話文和簡化字的倡導和推廣,都是基于漢字繁難不便普及教育和文化的基本事實。
1897年11月創(chuàng)刊的《演義白話報》,主要刊載新聞、筆記、小說一類的文章,目的是把“各種有用的書籍報冊演做白話”。創(chuàng)刊號上的《白話報小引》中說:“中國人要想發(fā)奮立志,不吃人虧,必須講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勢,必須看報。要想看報,必須從白話起頭,方才明明白白?!庇纱丝梢?,報刊用白話已成為晚清民初的重要現(xiàn)象,被納入到社會改革和啟蒙運動中。
文字要有利于傳播和普及。1935年,文字簡化出現(xiàn)了初步成果,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教育部長發(fā)令說:“我國文字,向苦繁難,數千年來,由圖形文字,遞改篆隸草書,以迄今日正體字,率皆由繁復而簡單,由詰責而徑直,由奇詭而平易,演變之跡,歷歷可稽……近年以來,政府與社會,雖渴望普及義務教育及民眾教育,而效果仍未大著,其中原因固多,而字體繁復,亦為重大原因之一。”魯迅晚年寫有《門外文談》,對文字簡化發(fā)表了意見。直到現(xiàn)在,漢字的簡化,文化的普及問題仍不斷引發(fā)社會關注。20世紀50年代,中國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聲母和韻母采用拉丁字母,現(xiàn)在大陸通行。而臺灣等地還在使用繁體字和注音字母。擇善而從,實現(xiàn)統(tǒng)一,雖然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但是大勢所趨。
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大大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白話國語的推行,對教育是一個大促進。過去許多學堂都是由舊的私塾或書院改成的,教材、教法還很陳舊。新文化運動和以大學生為主體進行的五四運動,大大改革了教育體制。五四前后,引進了新的教育觀念,大批受過新式教育或歸國留學生擔任教員,教學體制、教材教法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革新。1922年,中國參考了美國的學制,制定出自己的學制系統(tǒng)。蔡元培在北大實行的辦學方針,雖然有很多波折,但對中國現(xiàn)代的高等教育一直起著榜樣的作用。
新文化運動興起后,新學堂和在校學生的數量都有極大的增加。學校在促進國民知識、改變國民精神面貌和整體素質方面發(fā)揮極大作用。當時,青年學生在社會上發(fā)揮巨大影響,充分說明新教育系統(tǒng)在社會公共文化空間中的重要地位。
社會團體組織得到空前擴展。當時,學生團體極為發(fā)達。各城市差不多都有學生聯(lián)合會的組織,而各學校內部又有自己的學生團體組織。而五四運動發(fā)生后,各地的工人也紛紛組織團體了。
社會傳媒系統(tǒng)也有了充分發(fā)展。由于新的社會團體大量增加,許多團體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創(chuàng)辦了小報或期刊。據統(tǒng)計,各種白話報紙、刊物至少有400種以上,配以許多新的出版機構和發(fā)行系統(tǒng)。此外,公共圖書館、閱書報社、劇場戲院等相比以前也有巨大的發(fā)展。所有這些,對于新思想、新觀念的傳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歸結到思想意識上,新文化運動的“新”體現(xiàn)在發(fā)揮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權利。個性解放,個人的獨立,這是中國數千年來老師宿儒們所堅決反對的。在五四時期,先覺分子們最用力的,就是批判專制主義對于人們精神的壓制與毒害。陳獨秀所說“吾人最后之覺悟”,指的就是把人們從專制主義的宗法倫理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胡適借易卜生之口宣傳,人的最尊貴之處,在于有自由意志,能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否則,就與奴隸沒有區(qū)別。五四新文化運動由個性主義,個人獨立,而產生對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之間關系的全新理解。從清末以來,屢次的改革與革命都歸于失敗,原因之一就是民主只被當作一種制度,以為從上到下安排一下就可以了。結果出現(xiàn)很多問題。民智不開,政治極易被政客操縱,賄賂,欺騙。這種狀態(tài)下,人民的覺醒,人民的權利就都成了空話。只有建立在個人獨立,個人自由權利的基礎上,民主制度才能真正實現(xiàn)。
個性主義的提倡,直接導致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解放。這對于中國社會的進步,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振興是極端重要的條件。
在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問題上,新文化運動也進行了很多嘗試,留下了可以借鑒的經驗。無庸諱言,百年以來,中國思想界常常處在崇洋狀態(tài)。五四運動之前,知識階層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一些批評性的反省意識,但難以突破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君主專制與儒家一尊相結合的主體架構。中國屢次戰(zhàn)敗,使人們不得不進行深刻的反思,意識到中國固有文化可能存在某種根本性的問題需要解決。于是,開始了全方位向西方學習。時代在變化,新的東西要進來,無論是好是壞,都阻擋不了。無論是保守派,還是改革派,都要學習西方,但究竟學哪些,改變到什么程度,雙方有分歧。傳統(tǒng)文化中好的東西怎么保護,如何取法?直到今天,中國也還沒有完全解決好這個問題。
在新文化運動中,中國人有了比以往更開放的觀念,可以稱之為“世界觀念”。胡適提出“全盤西化”,他自己解釋說,其意思并非一般人理解的中國的東西全都不要了,而是要痛下決心,盡可能多地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這是“世界觀念”的產物。胡適在美國讀書,有一部《留學日記》傳世,對那個國家的很多現(xiàn)象做了記錄和思考?;氐街袊?,見人們還是那么有優(yōu)越感,老子天下第一,他就有了緊迫感。魯迅也寫過很多文章,諷刺盲目自大的人,《阿Q正傳》揭示精神勝利法這種國民劣根性,成為杰作。魯迅提倡自省精神,勸導人們永不自滿,只有不自滿,才能進步,否則就要被開除“球籍”。他們兩人的意思是一致的。
其實,魯迅在日本留學時就意識到要吸取西方文化精華,也要重視中國固有文明,不要學西方人太看重物質的東西。他說:“此所為明哲之士,必洞達世界之大勢,權衡校量,去其偏頗,得其神明,施之國中,翕合無間。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人生意義,致之深邃,則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人國既建,乃始雄厲無前,屹然獨見于天下,更何有于膚淺凡庸之事物哉?”但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過程中,魯迅等人因為斗爭的需要,說了很多偏激的話。實際上,他們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具有很高的修養(yǎng),而且一直在孜孜不倦地進行研究。蔡元培不贊成簡單否定舊文化,而主張東西文化融合;魯迅抄校古籍,研究中國小說史;胡適大力提倡“整理國故”,他的盤子里中國文化養(yǎng)分并不少。
最近若干年,有人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負面影響說得多了,有的甚至對這場運動持否定態(tài)度。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有其局限和負面影響,是不容否認的。但首先要肯定它的功勞。我上面說了一些好處,下面嘗試說一些它的另一面。
首先,暴力問題。五四運動有暴力傾向,這是歷史事實。我們應該加以研究、反省和批判。實際上,激進和暴力傾向,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前面說了,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一部分,不是憑空出現(xiàn),所以,它也沾染了一些老毛病。
“火燒趙家樓”是五四愛國運動的標志性事件之一。5月4日下午,“火燒趙家樓”。火燒當然不是新文化題中應有之義,也不是什么新手法,是“古已有之”的。秦始皇的阿房宮,據說也是被一把火燒掉的。歷代改朝換代,差不多都要來這么一手,大概人們希望一把火就能把壞的東西全部燒掉。但這是幻想。其實,這種火往往最終只是燒掉了好的東西而已,不能根本解決問題。腐敗是層出不窮的,壓迫是變本加厲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發(fā)展下去,老百姓做奴隸而不得,總是失望以至絕望。我們要的是根本的改革,人的覺悟、人的尊嚴的獲得,人成為自己的主人。魯迅希望的“第三樣時代”,也就是人們真正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人民當家作主了,他們最激烈的行動無非是站在樓外喊喊話,或者竟不必勞駕跑那么遠去喊話,只用投票就把不良官吏罷免了,把腐敗無能的政府更換了,斷然不會也沒有必要放火燒掉自己的、別人的或公共的財產。
以暴易暴的政治思維在五四運動期間還沒有從中國青年的頭腦中消失,當時中國賢哲們還沒有進步到像印度的甘地那樣的程度。
火燒趙家樓,實施者是一個叫匡互生的學生。曾經有人回憶說,匡互生當時叫他去買火柴,他拿回火柴,匡互生放火。但匡互生寫《五四運動紀實》,并不承認自己放火。在這之前,在交民巷美國使館前,是匡互生力主到趙家樓的。他比較沖動,北京大學的游行總指揮想阻攔他,但沒有成功。這之后,大家的情緒失控了。誰是縱火者,至今沒有人認賬。最后成了無頭案,用“因為種種原因”、“在復雜的情勢下”這樣的話語敷衍過去。再說激進主義問題。激進主義也有很深的歷史文化淵源,到了近代更甚。外受列強欺凌,內受專制主義摧殘,因為長期做奴隸,受壓抑,內心醞釀了反抗情緒,行動起來必然是激進的。新文化運動中,魯迅雖然沒有參加運動,高呼口號,但內心也是激進的。他提出廢除漢字,不讀中國書等觀點,現(xiàn)在看來都比較可怕。到了晚年,他又傾向于政治,寄希望于革命。這就是中國現(xiàn)實的必由之路:要想解決中國的問題,都必須到政治上找答案,只埋頭搞文化、搞教育,恐怕難以達到目的。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守舊派要抵抗新思潮,將外來思潮視為洪水猛獸,甚至想動用非文化的手段來解決。因此激起改革者的反抗。這時候,激烈的語言就必然從筆端流出,言語之間充滿了所謂“義憤”。魯迅的《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中有這么一段:
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于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
西方思潮的進入也是滋長激進主義的契機。西方思潮本來經過反復辯駁,經過實踐檢驗,在其本國行之有效。但中國人把它們拿來,不加別擇,立即使用,都說自己得到的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因此爭執(zhí)不休。思想斗爭導致激進主義的產生。激進主義在近代中國的社會和文化中,長期延續(xù),發(fā)展到后來的極左思潮猖獗,對國家民族造成很大損害。否定五四運動的人有一個觀點,就是認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為激進主義種下了禍根。這種觀點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我們眼光應該放得更長遠一點,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問題,不是五四時期獨有。甚至可以說,五四運動時期,這種傾向反而比以前還弱一點。以往改朝換代,總要有一場血腥戰(zhàn)爭,多少人頭落地。中國長期處于極端專制主義的壓制下,人民沒有自由發(fā)表意見的機會,也沒有通過妥協(xié)來解決問題的機制。相比之下,五四運動前后講一點民主講法制,各種思想都可以拿來研究一番。這在別的時代是難以想象的。就拿五四運動來說,學生被抓了,又被放出來——總算有一點進步——這可以算是新文化運動的好處吧。
克服激進主義,關鍵要使民主精神在中國社會扎根,這都需要很多年的努力才能達到。此外,就是要有寬容的社會環(huán)境。胡適經過多年的觀察,總結說“寬容比自由更重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倡導的忠恕美德,雖然是老話,但不過時。實行忠恕之道,讓人講話,不一定同意別人的觀點,但堅決捍衛(wèi)別人講話的權利。如此一來,激進主義就少了。
附帶著說說群眾運動。群眾運動有時候是有效的,大家一鬧,有些目的就達到了。五四運動形成了這么一個傳統(tǒng),后來也屢獲成功。但群眾運動的負面影響人們注意得不多。魯迅不贊成也不參加游行示威,除了對當局不放心外,對群眾運動也是懷著一些疑慮的。群眾運動容易引起虛榮心和依賴心,使個體在群體中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滋生一種從眾的心理。當時從西方引進了各種主義,一開始轟轟烈烈,過不多久就沒有了聲息,被認真研究和實行的并不多,原因之一,是介紹者多有出風頭的心態(tài)。所以有一段時間胡適提出,要大家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實在是有感而發(fā)的。
改變社會形態(tài),現(xiàn)在看來,不是五四運動所能完成的任務。對新文化運動在這方面發(fā)揮的作用,我們也不能操之過急,求全責備。
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兩大口號,分別針對社會制度落后和科學技術落后的問題。這兩方面的落后,制約著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民主傳統(tǒng)在中國比較微弱。人民將權力交給統(tǒng)治者使用,常常所托非人,或者剛開始還守規(guī)矩,漸漸失去監(jiān)督,導致權力濫用。怎樣建設政治民主,在中國一直是一個大問題??茖W技術落后,很大程度上因為社會制度落后。
所以,民主和科學,即德、賽兩先生,我們要繼續(xù)尊重,同時還應該敬重“自由”小姐和“寬容”老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