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五年級數(shù)學課中的運用與研究
何 雯 (江西省新余市暨陽學校 338000)
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方式,能夠改變學生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教師真正變成一位合作者。當前,部分教師只是把合作學習作為課堂的點綴來走過場,得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怎樣才能使小組合作學習既有成效、又不流于形式呢?我們認為教師要合理地選擇合作時機,提高合作的效率。本文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選擇,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五年級數(shù)學課 小組合作學習時機 合理選擇
新課標指出:“課程改革的重點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及教師教學模式的轉變,它關系到我們的教學質量,關系到師生的校園生活質量。因為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有特色的發(fā)展;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獨特的需要,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師必須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究的思維和空間?!边@就需要我們用到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方式。它能夠改變學生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接受式學習”,突出學生地課堂主體地位。由于有的教師在數(shù)學課上開展合作學習,并沒有正確把握合作學習的精神實質,而只是把合作學習作為了課堂的點綴,過于形式化。因此我們認為,教師要合理選擇合作契機,充分發(fā)揮合作的功能?,F(xiàn)在就來談談小組合作學習時機的合理選擇。
認知論認為,人的認知并不是被動的輸入、編碼,而是一個對已有信息進行組織和構建的過程,在圖形形式之后,單一組織的信息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信息的輸入就會使圖式中與之相關的一些節(jié)點被激活,并向臨近部位擴散,這樣人就會根據(jù)需要對這些被激活的表征進行重新組織和建構,在重新建構的過程中,新的信息就獲得了具體的意義??梢姡说恼J知往往是以已有知識為基礎的,在這個基礎上通過聯(lián)系、發(fā)散、推導,從而接受新知識、掌握并運用新知識,然后又在此基礎上接受更新的知識,如此層層遞進。另外,小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需要一個過程,要在牢記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同時,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有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循循善誘,讓他們做到融會貫通。再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不自覺地處于一種惰性狀態(tài),思維狹窄、角度單一,學習效果差,能力提高慢。一個懂得教學銜接藝術的教師能不失時機地教育和啟發(fā)學生,使學生總是把新舊知識、相關概念聯(lián)系起來,括寬學生的思維,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快速找到新知識、新概念在原有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從而把新知識、新概念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內容,逐步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提高自身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二單元“5的倍數(shù)的特征”上課,教師先組織學生復習2的倍數(shù)的特征,讓學生回憶“個位上是0、2、4、6、8的數(shù),都是2的倍數(shù)”。并以此為鋪墊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5的倍數(shù)有什么特征。此時,學生已經很熟悉2的倍數(shù)的特征了,順勢便會推知:5的倍數(shù)的個位上也會有某種特征,進而通過舉例得出5的倍數(shù)的特征是:個位上是0或5的數(shù),都是5的倍數(shù)。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結束后,為了讓學生更靈活地運用知識,我讓學生根據(jù)2和5的倍數(shù)的特征,研究既是2的倍數(shù)、又是5的倍數(shù)的特征。學生有了之前的經驗,不久便得出結論:既是2的倍數(shù)、又是5的倍數(shù)的特征是:個位上是0的數(shù)。能夠取得這樣的學習效果,源于教師抓住了新舊知識的銜接點來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新舊知識的銜接處是小組合作的有效時機,教師應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來降低學生的記憶難度,構建完整、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教師應在知識的關鍵處、思維的轉折處,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設計合作學習活動,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由于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教學難點是長方體、正方體之間的關系和異同點,所以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活動小組合作之一:探究長方體的特征及棱長總和。學生在小組里面通過觀察、猜測、測量,得出長方體的特征是: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相對的面面積相等、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棱長度相等。長方體的棱長總和是用(長+寬+高)×4來計算的。又組織小組合作之二:探究正方體的特征和棱長總和。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總結出了正方體的特征是: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都是正方形、6個面的面積都相等、12條棱的長度相等。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是用棱長×12來計算的。最后,組織小組合作之三:長方體、正方體有什么異同點?學生在小組內你一言、我一語,總結出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異同點。緊接著通過觀察得出,長方體、正方體的關系是: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從而順利完成了研究任務。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能較好地為教學服務。
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和自身的思維方式、數(shù)學經驗不同,在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中便會出現(xiàn)不同的解題方式和策略,因而數(shù)學課上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各抒己見,提出的解題策略各異,甚至會出現(xiàn)因彼此不同意對方的觀點或認為自己的解法更好而發(fā)生爭執(zhí)的狀況。這時,教師不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己尋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
如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計算“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教學之后,在所安排的練習課中遇到了這樣一道題:往一個長60厘米、寬45厘米、高20厘米的長方體玻璃鋼內(裝有18厘米高的水)放入一座小假山,當小假山被完全浸沒后,水溢出540毫升。問小假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我先讓學生獨立完成,6分鐘之后,形成板書:
法1:60×45×(20-18)=5400(ml3)=5.4(dm3);
法2:60×45×(20-18)+540=5940(ml3)=5.94(dm3);
法3:底面積是6 0×4 5=2 7 0 0(cm2);
溢出部分水的高是540÷2700=0.2(cm);
上升的水的總高度是20-18+0.2=2.2(cm);
小假山的體積是2700×2.2=5940(cm3)=5.94(dm3)。
如此這般,把意見分歧較大的題目拿來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總之,合理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責編 吳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