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紅
四平日報社
淺析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原則
張繼紅
四平日報社
新聞報道與文學作品的區(qū)別是新聞報道是建立在報道事實的基礎(chǔ)之上,沒有文學作品的虛構(gòu)和升華,一就是一,不能有半點兒虛構(gòu),這就是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所在,而遵循客觀性報道原則是保證新聞報道真實性和客觀性的一個重要手段。本文擬從客觀性報道原則的內(nèi)涵、怎樣做到客觀報道兩個方面探討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原則。
新聞報道;客觀性;事實
客觀報道原則是新聞報道最基本的原則,更是新聞記者從事新聞工作最起碼、也最重要的職業(yè)準則。具體來說客觀報道原則的內(nèi)涵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nèi)容:
1.事實原則。新聞報道必須以事實為基礎(chǔ),而這種事實是媒體或記者設計策劃出來的事實。
2.要進行核實原則。新聞報道所依據(jù)的材料不能只是來源于某種“小道消息”或人云亦云的某種傳聞。針對某種信息來源記者必須進行細致的核實,懷疑一切非記者目睹或經(jīng)歷的信息。甚至是記者親眼所見的事實,也不能絕對保證絕對可靠,因為你可能只看見了事實的一個片段,或一個方面,或被蓄意安排的假象欺騙。因此,只要有可能就要核實。
3.要挖掘真相原則。對于某些重要的事實,記者不僅要把表面事實報道清楚無誤,而且還要花大氣力挖掘出“新聞背后的新聞”,因為挖掘事實真相是記者能動性的最重要表現(xiàn)。
4.事實與意見分離原則。急診不在報道中直接和隨意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評論,這是客觀性原則的重要基礎(chǔ)。如果對任何新聞報道都可以隨意滲入自己個人的推斷、評論,把事實與意見混同一體,新聞就會在整體上喪失它本身應當具有的“事實的雄辯力”。
5.平衡與公正原則。當涉及矛盾、問題的報道時,僅僅某一方面,或者單個事實的客觀是不夠的,甚至可能是歪曲的,這時平衡或公正性更為重要,它既涉及到新聞的本質(zhì)、事實的真相以及記者的職業(yè)道德問題,也涉及到法律上的問題。某些新聞糾紛或官司,從新聞自身而言,引發(fā)的原因一是失實,二是隨意評價、結(jié)論,三是報道不公正,明顯地在報道的事實選擇和文字表達上偏向某一方。報業(yè)及其所有其他新聞媒體的工作人員,應盡一切努力,確保公眾所接受的消息絕對正確,他們盡可能查證所有的消息內(nèi)容,不能任意歪曲事實,也不可以故意刪除任何重要的事實。
6.用事實解釋事實原則。涉及到那些較重要、復雜的新聞報道,常常需要對事實因果和性質(zhì)意義做出充分的解釋。但新聞報道中,“解釋”一詞強調(diào)的是:通過提供充分的背景事實來“客觀地解釋”新聞事實,不是主觀評判。
(一)在寫作上把握三個基本方面
1.新聞基本要素的真實準確。新聞報道所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完全依據(jù)采訪獲得,而且盡可能經(jīng)過核實的事實進行客觀描述;
2.細節(jié)的真實準確。每一個事實的細節(jié)、引用的背景材料、數(shù)字、引語、各種名稱、史實等要準確無誤。
3.禁止任何“合理想象”。這里所說的“合理想象”是指虛構(gòu)事實。除了少數(shù)完全虛構(gòu)的報道,通常在報道中容易產(chǎn)生“合理想象”的是事實細節(jié),以及有關(guān)人物的言談舉止、心理活動、思想感情等。
(二)公正、全面
客觀是最基礎(chǔ)的要求,但涉及下述一些報道時,還必須要公正和全面。
1.防止“片面客觀”
某些“曝光”矛盾、問題、糾紛的報道,記者可能因自己的好惡,或某種傾向,只報道或只著重突出某一方面事實,而忽視、貶低,乃至故意刪除、掩蓋另一方面事實,形成一種“片面的客觀”。
某些涉及典型經(jīng)驗、成就的報道,可能因簡單化的宣傳觀念,一味顯其“完美”或標榜為具有“普適性”的模式,導致片面性,進而可能產(chǎn)生“渲染”或“忽視、掩蓋問題”的虛假感。
兩次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美聯(lián)社名記者唐·懷特黑德說:“客觀性只是意味著公正。要做到絕對公正也許是不可能的,然而這并不等于我們不應該奮力求之?!雹?/p>
新聞的確是“選擇的藝術(shù)”,但絕不是隨心所欲的“斷章取義”。新聞的基本職責應當是客觀地寫出矛盾雙方的事實,并提供必要的背景,讓事實本身的相互對比、印證來說明問題,不能為了觀點而“修正”和玩弄事實。
2.不要把壞事當成好事來報,或以報道好事來掩蓋壞事
特別在有關(guān)事故、災禍的報道中,可能產(chǎn)生以報道英雄、報道優(yōu)秀事跡而有意無意掩蓋問題、責任等的現(xiàn)象。英雄當然應當寫,而且非常值得寫,但不能以寫英雄或救災好事而掩蓋事故或災禍本身的問題,形成所謂“大災大勝利”,“大災大開英雄花”的反常報道模式和思維。②
(三)說事實,少言論
從新聞理論上說,新聞報道與新聞評論在性質(zhì)上是不同的。新聞報道,特別是消息,強調(diào)對客觀事實的反映,其基本功能是滿足讀者對新聞事實的獲知需求。因此,單就“新聞報道”而言,記者的基本任務就是為讀者采集、選擇和提供他們感興趣的新聞事實,而不是任意發(fā)表意見,這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
新聞評論則著重表達記者對事實的見解、傾向,是主觀意見的反映。
新聞理論把事實與意見區(qū)別開來,也就是把客觀與主觀區(qū)別開來。因為客觀事實不可能因人的好惡而變,它對于任何人都是一樣的、公平的,而意見則可能因人面異。
記者對事實當然會有自己的見解,而且,一個好的記者看問題應當比一般人更有洞察力、更深刻、更高明;但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規(guī)律卻限制記者在報道中隨意發(fā)表意見,記者也不可能在報道中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讀者,或規(guī)定讀者的思想。由此,記者在新聞報道中往往通過一些客觀性的技巧來間接地引導讀者的判斷。如對事實的選擇、組合、對比、引用背景、引用他人的意見等等,盡可能避免自己直接評價事實,即:把觀點或意見寓于對事實的客觀公正的敘述中,這就是所謂“用事實說話”。胡喬木在《人人都要學會寫新聞》中提出:越是好的新聞,就越善于在內(nèi)容上貫徹自己的意見,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隱蔽自己的意見。
以上這些原則既是對記者基本職業(yè)素質(zhì)的要求,也是記者基本職業(yè)道德的體現(xiàn);同時,又是報道產(chǎn)生可信性的基礎(chǔ),從長期來看,也是媒體在受眾中建立良好信譽的基礎(chǔ)。而且,隨著我國新聞事業(yè)的改革發(fā)展,以及法制化的進程,它還涉及到法律上的問題。堅持“客觀、公正”才能在法律上站住腳。
注釋:
①[美]查爾斯.A.格拉米奇編:《美國名記者談采訪工作經(jīng)驗》,魏國強譯,新華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10頁。
②樊云芳、丁炳昌:《新聞文體大趨勢——“全息攝影”》,原載《中國記者》1988年1期。
張繼紅,女,四平日報記者一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時政新聞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