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 王芳[紹興文理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作為現(xiàn)代主體的簡·愛
——《簡·愛》女主人公形象新解
⊙雷蕾 王芳[紹興文理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本文從自我訓練、現(xiàn)代性的核心價值觀等角度入手,通過細膩的文本分析,重新解讀了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認為同名主人公嚴于自我訓練,追求公正、仁慈、自由等現(xiàn)代性的核心價值,追求世俗幸福,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現(xiàn)代主體。
現(xiàn)代主體 自我訓練 現(xiàn)代價值 世俗幸福
導言
文本精讀是“‘外國文學’研究型教學模式探索”(項目編號kg2013401)的核心內(nèi)容,未經(jīng)訓練的大二學生普遍不會讀書,讀文學作品常常只讀到了故事,一本書讀完了,書還是書,“我”還是“我”,人與書沒有深入的交流和互動。我把“外國文學”課程的近一半課時用來訓練學生文本精讀的能力,并且要求學生課后以寫作強化讀書所得。這三篇文章就是這種訓練的部分成果,角度新穎,觀點明晰,表達流暢,多少有一點學術(shù)價值。
在這樣一個影像時代,能夠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讀名著,已經(jīng)是一種很奢侈的事情。希望這個小小的改革,能夠帶動更多的學生,靜下心來閱讀,通過親近經(jīng)典,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更希望這些今后要成為中小學語文老師的學生,能把通過這些訓練獲得的讀書方法和讀書習慣帶到更多的人中間,薪火相傳,善莫大焉。
——王芳(紹興文理學院副教授)
“現(xiàn)代性”指大約從17世紀開始在歐洲出現(xiàn),此后不同程度地在世界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影響的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①現(xiàn)代社會以對自然和人自身的積極管理態(tài)度而著稱,自啟蒙運動以來,人們開始逐漸接受這樣一種觀念:人是可教化、可塑造的個體,人類生存和共居應該成為設計和管理的對象,就像園中蔬菜或活的生物體一樣不得不被干涉,以免它們會受到野草的滋擾或被癌組織吞噬。②在這種觀念影響下,現(xiàn)代社會塑造了屬于自己的主體:會主動進行自我規(guī)劃、自我訓練,能夠在時空中成長的主體,經(jīng)由主體的成長,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觀得以體現(xiàn)。
夏洛蒂·勃朗特生于19世紀上半葉,啟蒙運動的大潮已經(jīng)退去,但人的可教化、可塑造觀念已經(jīng)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觀念,與此相應,現(xiàn)代教育也開始成熟。夏洛蒂·勃朗特深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對教育持有長久的激情,曾多次計劃和姐妹們開辦寄宿學校,雖因各種原因未能實現(xiàn),但對教育的迷戀卻完好地體現(xiàn)在了《簡·愛》中,使她成功地塑造了簡·愛這個全新的現(xiàn)代主體。
一、簡·愛的自我訓練。《簡·愛》是一部人物傳記式的作品,夏洛蒂·勃朗特詳細描述了簡·愛在結(jié)婚之前的人生經(jīng)歷,揭示了教育和自我教育對簡·愛人格形成的重大作用,充分展示了簡·愛的成長過程。
童年時期的簡·愛被里德舅媽及其子女、仆人指責為脾氣古怪的孩子,受到虐待,她像個小動物一樣反抗,最后被送往勞沃德寄宿學校,“被安置在精選植物的苗圃里”③,開始了她的正式教育生涯。在這里,她遇到了人生第一個摯友:海倫。海倫極度重視教育的作用和意義,認為“我是給送到勞沃德來受教育的;不達到那個目的,走也沒有用”(簡,48)。海倫那套忍受的理論及其以身作則的自我克制與自我訓練是簡·愛接受的最早的示范,這種榜樣示范作用很快就顯示了出來。簡·愛在最初向海倫敘述自己來勞沃德學校的原因——里德太太對自己的嚴苛時,她“尖刻毒辣”且“毫不克制”(簡,51),第二次再向譚波爾小姐敘述則“聽起來更真實可靠”(簡,63),前后不過幾天的工夫,小簡·愛的態(tài)度變得理性了許多,這一事件充分顯示了她的可塑性。簡·愛一直都在努力通過學習贏得自己的生存。在勞沃德學校,她熟習繪畫、法語、鋼琴,本著“要在一切方面都出人頭地的愿望”(簡,76),升到了勞沃德學校第一班第一名的位置,并在十六歲被授予教師一職;在桑菲爾德府,除了自己的工作,在空閑時間,她學著做牛奶蛋糊、干酪蛋糕和法國糕點;在流落沼澤屋與圣約翰兄妹相處時,她大量閱讀并苦學德語、興都斯坦語。
在性情上,簡·愛著力塑造討人喜歡的品性,主動尋求他人的肯定和認可。童年時期,簡·愛“確實是在認認真真地努力地培養(yǎng)一種更加天真隨和的性情,一種更加活潑可愛的態(tài)度”(簡,1),面對里德舅媽,“小心地服從她”,“竭力討好她”(簡,27),無奈始終無法得到里德太太的歡心,只有傭人白茜在她大膽地擁抱并與之交談后,為她獻上最迷人的故事和最優(yōu)美的歌曲,使她感到“甚至對我這樣的人,人生也有陽光燦爛的時刻”(簡,33)。到了勞沃德,簡·愛大膽地和海倫交談,使她得到了海倫的友情。簡·愛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當她發(fā)覺自己“在布洛克爾赫斯特先生的心目中變成了一個狡猾的、惡毒的孩子”(簡,28)時,苦惱地琢磨著“還有什么辦法來補救這個損害”(簡,28);在受到不公正的責罰后,她想的是“我還有再爬起來的日子么?”(簡,61)在與羅切斯特的相處過程中,簡·愛也有著明顯的迎合羅切斯特喜好的表現(xiàn),“迎合他的判斷,滿足他的理智,甚至適合他的趣味”(簡,261),以得到他的肯定而感到幸福。同樣,簡·愛與圣約翰相處時,她也努力去迎合他,“我每天都變得更加想討他喜歡”(簡,380),“他的贊揚和關(guān)注比他的冷漠更能束縛人”(簡,381)。
在道德方面,簡·愛也嚴格要求自己,強調(diào)克制、忍耐,并成功地讓自己成為“受過訓練、克己的人”(簡,76)。在將要受到布洛克爾赫斯特先生的懲罰時,她“堅強地忍受”(簡,58);“控制住了正待發(fā)作的歇斯底里”(簡,60);當她發(fā)覺里德舅媽不愿言和時,她克制住眼淚;在與喬治安娜的相處中,簡·愛忍受著并“做一個克制的一方”(簡,227);當澤屋里的漢娜對問她以前是否乞討過時,書中這樣寫道:“我一時生起氣來,可是想起決不能發(fā)火,而且我確實也曾經(jīng)像乞丐那樣在她面前出現(xiàn)過,我便心平氣和地回答?!保ê?,325)
簡·愛甚至把自我塑造這一觀念當成衡量他人的一個標準,正如她對羅切斯特所言:“只要你努力,到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有可能變成你自己所贊成的人?!保ê?,129)她甚至在鄉(xiāng)村學校中發(fā)現(xiàn)了可培育的孩子——“存在著天然的美德、優(yōu)雅、聰明和仁慈感情的胚芽”(簡,343),并認為培育這些胚芽是她的責任。從積極接受生存技能訓練、進行克己的道德訓練和主動尋求他人的認可等方面來看,簡·愛顯然是一個成功的現(xiàn)代個體,一個完完全全的現(xiàn)代人。
二、追求公正、仁慈、自由等現(xiàn)代價值的新女性。除了主動進行多方面的自我訓練之外,衡量一個文學作品的主人公是否是一個現(xiàn)代主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他是否具有相應的價值觀,是否具有“對自我負責的理性”④,這種“對自我負責”的理性,最終會引導人物擺脫所有權(quán)威,在與他人相處時要求尊嚴與人格平等,達到一種自由的狀態(tài)。
簡·愛是一個孤兒,本可以毫無顧忌地和自己深愛著的、已婚的羅切斯特在一起,但“對自我負責的理性”讓她清醒地意識到“要是我忘掉自己,忘記曾經(jīng)灌輸給我的教導,用任何借口、任何辯解,受了任何誘惑,去步那幾個可憐姑娘的后塵,那他總有一天會用現(xiàn)在褻瀆對她們回憶的那種感情來看待我”(簡,298)。面對癡心的羅切斯特的懇求和質(zhì)問“誰在乎呢?”她有力地回答:“我關(guān)心我自己,我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沒有支持,我就越尊重我自己?!保ê?,303)正是這種對自我負責的理性讓簡·愛離開桑菲爾德。作為一個已經(jīng)覺醒了的現(xiàn)代主體,簡·愛渴望公正、公平,渴望得到關(guān)愛與尊重。在蓋茲海德府,簡·愛雖然不愁吃穿,卻因為得不到關(guān)愛感到痛苦,她指責里德舅媽:“你以為我沒有感情,所以我沒有一點愛、一點仁慈也能行;可是我不能這樣過日子;你沒有一點憐憫心?!保ê?,30)而蓋茲海德府的顯失公正更讓小簡·愛憤懣不平:一個愚蠢蠻橫的男孩,兩個自私冷漠、貪婪虛榮的女孩卻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寵愛,孤苦的自己卻要被關(guān)進紅屋子,她心里直呼“不公平!——不公平??!”(簡,9)對公正、公平的追求導致了簡·愛對權(quán)威的反抗,她鋒芒畢露地揭露里德太太的偽善:“我的里德舅舅在天上,你做的一切和想的一切,他都看得見,我爸爸媽媽也都看得見;他們知道你整天把我關(guān)起來,還巴不得我死掉?!保ê啠?4)在反抗中,簡·愛第一次體會到了自由:“我的話還沒說完,我的心靈就懷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最奇怪的自由感、勝利感,開始擴張、升騰,仿佛是掙脫了一道無形的束縛,終于掙扎著來到了夢想不到的自由中?!保ê?,30)
對愛的渴望與對暴力、權(quán)威的反抗后來一直潛藏在簡·愛的內(nèi)心之中,并表現(xiàn)為簡·愛對自由的尊崇。她愛上羅切斯特是因為他尊重她,并且從未把她看成是拿他的薪俸的人,她明明白白地宣稱蠻橫無理“是任何一個自由民都不愿忍受的,哪怕是拿了薪俸,也不愿忍受”(簡,126)。在羅切斯特身邊,簡·愛感覺到了充分的自由:“我整個的天性復活并顯露出來;在他面前,我才是真正地生活,在我面前,他也是這樣?!保ê啠?19)相反,圣約翰對簡·愛就沒有這份尊重,他向她求婚,只是把她當成傳教的輔助工具,簡·愛在他面前沒有因愛而產(chǎn)生的自由,只有精神層次不同而產(chǎn)生的壓抑感:“為了達到他渴望提高的標準,我每個小時都在受著折磨。”(簡,381)簡·愛雖一時被他的柔情感動,意欲舍棄塵世的幸福跟從他去印度,但卻無法答應他的求婚,因為“我的身體會受到過于嚴格的束縛,可是我的心靈卻是自由的”(簡,390)。
簡·愛推崇仁慈、公正等現(xiàn)代價值,也身體力行去實踐它們。成年后的簡·愛寬恕了舅媽一家,并因為她們惡劣的處境而憐憫他們,包括一直不喜歡她的里德舅媽:“我在痛苦和憎恨中離開這個女人,現(xiàn)在我回來時的心情,卻只是同情她的極大病痛,強烈渴望忘卻和原諒一切傷害”(簡,218);她主動道歉、求和:“原諒我的氣話,我那時還是個孩子……我真心誠意渴望和你和好,吻我吧,舅媽”(簡,225-6)。由于飽嘗親屬的不公正給自己帶來的痛苦,簡·愛在得到了叔叔的遺產(chǎn)后,堅定地把它和自己的表兄妹們平分:“雖然法律允許,但是兩萬全給我一個人,那可不公平”(簡,370)。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獨立自由觀有很大的時代局限性,在她看來,人的獨立、自由離不開物質(zhì)基礎,得到了遺產(chǎn)的簡·愛,才真正驕傲地向世人宣布:“我現(xiàn)在是個獨立的人了”(簡,417),她還用自己的財富讓圣約翰兄妹獲得自由,“讓他們自由……我的獨立、富裕也可以為他們所有”(簡,369)。
歷經(jīng)十年輾轉(zhuǎn),飽嘗人間困苦,簡·愛完成了自我訓練,追求到了自己的人生幸福,在這個過程中,她突顯了自己對公正、仁慈、自由等現(xiàn)代價值的肯定與追求,展示了自己對現(xiàn)代主體價值的認同。
三、簡·愛:世俗幸福的追求者。查爾斯·泰勒在梳理現(xiàn)代自我認同的形成史時,指出19世紀激進功利主義者曾經(jīng)把世俗幸福當成是人生的一大目標:“我們生來就追求日常生活滿足,以人所特有的方式通過生產(chǎn)和家庭來追求幸福生活的觀念具有中心意義;這就是說,這些滿足不僅是我們所渴望的,而且是值得追求的?!雹菁みM功利主義的這個思想,后來成為現(xiàn)代主體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功利主義是一個英國本土思潮,其興盛年代正是夏洛蒂·勃朗特的成長時期,雖然我們不能把夏洛蒂·勃朗特完全看成是激進的功利主義者,但是《簡·愛》卻體現(xiàn)了對世俗幸福的渴望與尋求,也正是這一點,使得牧師之女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中的女主角,成為一個完完全全的現(xiàn)代人。
簡·愛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親情等世俗情感,推崇家庭幸福。童年時期因為被里德太太排斥在家庭之外而倍感痛苦,她把情感維系在了女傭白茜的身上,在勞沃德,她把這種情感維系在海倫和譚普爾小姐的身上,到了桑菲爾德,這種感情則固定在羅切斯特身上,在探望舅媽回來后,她坦率地承認:“回到你這兒來,我不知怎么的,特別高興;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我唯一的家?!保ê?,232)
家庭幸福始終是簡·愛最大的人生目標,當她離開桑菲爾德流浪在外饑寒交迫之時,透過窗戶,她看到了圣約翰的兩個姐妹“她們的外貌和談吐引起了我強烈的興趣,以至于我自己的可憐處境都忘了一半”(簡,319),此后,她“越熟悉住在沼屋里的人,就越喜歡他們”(簡,334)。沼屋里的親情,修復了簡·愛受傷的身心,也讓她的世俗幸福觀清晰化,因此,當她得到遺產(chǎn)后,她決定通過四分遺產(chǎn)的形式“部分地報答深厚恩情,給自己贏得終身朋友”(簡,370),部分也是為了維護這種幸福的景象,正如她向圣約翰所說:“你根本想象不到我有多么渴望兄弟姐妹的愛。我從來沒有家,也從來沒有兄弟姐妹。我現(xiàn)在必須有而且希望有?!保ê?,370)小說的尾聲給讀者展示了一幕完美的幸福場景:夫妻相親相愛,“我念書給他聽,帶他到他想去的地方,替他做他想做的事,對于這些,我也從來不會感到厭煩”(簡,433),孩子則是家中的天使。簡·愛對世俗幸福的追求還通過她對圣約翰求婚的拒絕表現(xiàn)了出來。她肯定圣約翰的堅定、克己,但是認為“他過于苦了自己;他把每一種感情和痛苦全鎖在心里——什么也不表達、坦白、吐露”(簡,354)。圣約翰有狂熱的傳教理想,希望簡·愛以伴侶的形式輔助他,不要把自己“局限于家庭的親熱和家庭的歡樂”,但簡·愛卻認為“夫婦應該相愛,而我們卻并不相愛,因此它得出的結(jié)論是,我們不應該結(jié)婚”(簡,388),家庭的親熱和歡樂“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簡,374),和圣約翰結(jié)婚無異于殉道。
誠如衣俊卿在《現(xiàn)代性的維度》中所指出的那樣:“現(xiàn)代性的理性化和世俗化規(guī)定性必然使它的生成表現(xiàn)為對傳統(tǒng)基督教的神圣性和禁欲主義的突破?!雹夼c圣約翰人生觀的相左,充分顯示了簡·愛對世俗幸福的追求,拒絕圣約翰、回到芬丁莊園嫁給羅切斯特意味著簡·愛作為現(xiàn)代個體的最終生成。
牧師之女夏洛蒂·勃朗特以其充沛的激情和思想的沖擊力,為了我們塑造了一個已經(jīng)完全具備了現(xiàn)代主體的主要特點的女主人公,簡·愛的呼喊與訴求、簡·愛的自我訓練與人生價值觀,穿越時代,至今仍然讓人激動和深思,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①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1.
②[英]齊格蒙·鮑曼:《現(xiàn)代性與大屠殺》,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頁。
③[英]夏洛蒂·勃朗特:《簡·愛》,祝慶英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頁。(本文所引均出自這個版本,為了行文簡潔,后文所引僅隨文注出頁碼,不再另行作注)
④⑤[加拿大]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xiàn)代認同的形成》,韓震等譯,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91頁,第491—492頁。
⑥衣俊卿:《現(xiàn)代性的維度》,黑龍江大學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版,第239頁。
作者:雷蕾,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本科在讀;王芳,紹興文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編輯:趙紅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