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苗苗
介入治療對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響
孟苗苗
目的探討介入治療對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響。方法90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根據(jù)平行對照法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45例, 分別給予兩組患者介入治療及常規(guī)藥物治療, 療程結束后通過心臟彩超對患者左心功能情況進行觀察, 主要觀察左室舒張末內徑(LVDd)、左室收縮末內徑(LVDs)、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及左室短軸縮短率(FS)指標, 并比較兩組患者心功能(NYHA)分級變化。結果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LVDd、LVDs、LVEF及FS水平及NYHA分級均出現(xiàn)明顯改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介入治療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不全, 促進預后的改善。
冠心病多是由心臟缺氧、缺血引起, 治療不當可加重心肌缺氧缺血癥狀, 進而導致心功能不全并發(fā)癥, 預后較差,因此給予患者必要的治療有著重要的作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功能, 然而效果并不令人滿意。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目前臨床治療的又一手段, 能夠疏通閉塞冠狀動脈管腔, 進而促進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有效緩解臨床癥狀。為探討介入治療在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治療中對患者心功能的影響, 作者將本院收治的90例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 男46例, 女44例, 年齡50~80歲, 平均年齡(62.35±5.18)歲;心功能NYHA分級:Ⅰ級3例, Ⅱ級22例, Ⅲ級41例, Ⅳ級24例;合并癥:糖尿病20例, 高血壓19例, 高脂血癥11例, 根據(jù)平行對照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45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參考組患者抗血小板、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地高辛、利尿劑等常規(guī)藥物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介入治療, 使用器械為島津BAR-9400f血管造影儀。術前患者服用氯吡格雷600 mg、阿司匹林300 mg, 采用Judkins法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術, 入路取右股動脈或者右橈動脈,支架及導絲具體根據(jù)病變血管特點選擇, 術中根據(jù)患者病情將臨時起搏器經(jīng)右側鎖骨下靜脈, 嚴重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患者則采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治療, 術后5~7 d采用低分子肝素鈣進行抗凝治療。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在飛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中對患者LVDd、LVDs、 LVEF及FS分析觀察, 同時觀察兩組患者NYHA評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兩組患者LVDd、LVDs、LVEF及FS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觀察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參考組治療前后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s)
表1 觀察組與參考組治療前后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s)
注:治療后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LVDd(mm) LVDs(mm) LVEF(%) FS(%)觀察組 45 治療前 56.21±10.02 35.08±0.77 41.09±6.98 19.74±1.88治療后 43.01±8.61 27.31±0.69 51.32±5.96 26.91±2.85參考組 45 治療前 56.82±11.07 34.15±0.76 41.62±6.33 20.08±2.51治療后 47.96±10.38 31.00±5.21 46.27±7.34 23.66±2.92
2.2 觀察組治療后心功能NYHA分級:Ⅰ級17例, Ⅱ級26例, Ⅲ級2例;參考組治療后心功能YHA分級:Ⅰ級12例, Ⅱ級18例, Ⅲ級11例, Ⅳ級4例,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病情較為嚴重, 預后較差, 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同時具有較高的死亡率, 心功能相關指標顯示患者左心室收縮末內徑、左心室舒張末內徑等出現(xiàn)顯著上升, 而左室短袖縮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數(shù)明顯下降, 因此多給予患者利尿、抗凝等治療, 然而常規(guī)藥物治療效果并不令人滿意[1]。KaulTK等研究發(fā)現(xiàn), LVEF水平在20%以下患者, 其3年內存活率在25%以下, 因此需探討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作用[2]。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多長期存在心肌缺血現(xiàn)象, 而這種凋亡可導致心肌細胞數(shù)量減少, 長期缺血下, 患者心臟收縮儲備功能明顯下降, 受到受損存活心肌的影響, 左心室功能的恢復較差, PCI是近年來臨床逐漸推廣使用的治療方法, 效果顯著。
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可出現(xiàn)心肌梗死等癥狀, 即使僅有小部分心肌存活, 通過PCI治療心臟血運可重建, 同時左心功能明顯改善, 患者進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盡早開通閉塞血管, 可恢復梗死相關動脈, 并實現(xiàn)再灌注,對冬眠心肌或頓抑心肌進行挽救, 從而避免剩余心肌出現(xiàn)不可逆性壞死或者凋亡, 而藥物治療無法促進梗死部位存活心肌的恢復, 因此心功能改善效果并不明顯[3]?!杜R床薈萃》報道顯示, 通過及時有效的血運重建, 梗死室壁節(jié)段的擴展明顯減輕, 同時頓抑心肌及冬眠心肌的收縮功能能夠恢復,緩解左室重構, 同時促進左室收縮功能的改善。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LVDd、LVDs、LVEF及FS水平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 患者治療后心功能分級明顯優(yōu)于參考組(P<0.05)。
綜上所述, 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介入治療能夠促進心功能的改善, 有效預防心力衰竭的發(fā)生, 改善預后,有著顯著的使用價值。
[1]戴山林, 金宇, 孔輝.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Ⅱ型呼吸衰竭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療效觀察.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11):1537-1540.
[2]徐春雷.異舒吉與烏拉地爾治療急性左心功能不全84例療效比較.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2, 38(3):476.
[3]譚文鋒, 陳林祥, 余澤洪, 等.N端B型腦鈉肽檢測對左心功能不全早期診斷的意義.廣東醫(yī)學, 2010, 31(3):355-35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074
2014-11-06]
462500 河南省舞鋼市舞鋼職工醫(yī)院內二科
【關鍵詞】介入治療;冠心??;心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