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波(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650214)
隨著科技飛速發(fā)展,美術設計在影視作品中體現(xiàn)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格雷戈里拍攝的紀錄片《塵與雪》整體效果以復古的黃褐色為主調(diào),給人以懷舊的感情基調(diào),配合那詩意的慢鏡頭構圖,靈動光影的渲染,給人以寧靜柔和,優(yōu)雅唯美的印象??梢?,單純的黃褐色設計、構圖設計、光影設計作為美術設計中的重要元素,在慢鏡頭中不僅安撫人們的視覺和心靈,而且在氣氛烘托以及對觀眾心理影響等方面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色彩是一部影片最基本的視覺語言。它構成的色調(diào)帶給觀眾的審美體驗是最直接的。色調(diào)是將畫面中諸多色彩組織起來,使之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并從屬于一定的情調(diào)和氣氛,《塵與雪》選擇了黃褐色調(diào),有歷史和文化積淀的意味。從色調(diào)的類別上說,《塵與雪》以明度色調(diào)為主,其中又分為高、中、低調(diào),從色彩的心理角度來看,明度色調(diào)可給人華麗、歡快、樸素、深沉、濃郁、凝重之感,例如孩子們在灑滿金光的水面上奔跑,其明度色調(diào)為高亮調(diào),給人華麗歡快感;在暗淡深海中的獨舞,給人孤獨深沉感;影片的色調(diào)在剪輯轉換中,給人不同的情感反應,例如舞蹈者從灰暗的水中上浮,場景逐漸轉換為明亮色調(diào),讓人從沉重中逐漸輕盈,心靈也跟著開朗升騰。那泛黃的水面、云景和膚色,呈現(xiàn)出細膩的質感,幾乎是靠視覺在觸摸!這是用“消色”手法營造出的獨特審美趣味,消色不同于單純的黑白攝影,也不等同于彩色畫面,而是對彩色畫面的物質抽象和藝術夸張,是對黑白和彩色畫面的完美融合。消色的復古化處理構成了《塵與雪》重要的風格特點,作者有意把五顏六色的繁雜世界簡化成一個寓豐富于單純的世界,以傳統(tǒng)的審美觀和精神性賦予這部“消色”電影以活躍的生命力,使人們透過外在表象直接深入畫面背后的精神層面。例如,少年僧侶的禪定沉淀了世俗的喧囂,大象和獵豹分別在這世界的某一角落安靜地守護著身邊的人,而舞女與飛鷹、大象的共舞,呈現(xiàn)獨特又富有詩意的形而上的歡樂意味。片中幾乎所有的人都閉著眼睛,陶醉在純粹的境界中,人與動物互相信任、互相交流、互相依存,人與動物本質上是合一的,即人即是物,物即是人,人與萬物合一。
可見,黃褐色的色調(diào)顯示一種深沉的態(tài)度,一種學養(yǎng),更是一種哲學的境界。使觀眾不知不覺進入一片寧靜的心靈港灣。這里沒有雜亂的五彩,有的是形而上的單純和寧靜,格雷戈里對色彩的簡化更有力地突出了精神的力量。
《塵與雪》大量運用高速攝影獲得極為緩慢的慢鏡頭,有意讓觀眾體會緩慢舒適的節(jié)奏,在自由運轉的影像中得到心靈的凈化,似乎一切世俗雜念都消失了,在虛靜中靜觀萬物的生命律動,那飄飛的衣紋和水花,猶如時間和生命,緩慢靜謐地流進觀眾的心靈??梢娐R頭是創(chuàng)造意境的手段之一,是電影藝術關于時間延長和細膩體味圖像的動態(tài)和造型之美,具有特寫功效,甚至帶來詩意的聯(lián)想,仿佛是一場夢中的視覺舞蹈,韻味深長。
緩慢的慢鏡頭節(jié)奏中,獨特的構圖設計在作品攝制中彰顯出動人的魅力,并獲得強烈的視覺震撼和精神隱喻,這是運用鏡頭視角的高低變化實現(xiàn)的。在這之前先充分了解構圖的基本要素,除了線條、形體明暗、色調(diào)的組合在畫面上形成一定的形式美之外,視角的高低變化也是構圖的基本要素,通過各造型要素的搭配結合鏡頭不同視角效果的切換表達某種思想感情。例如,用仰拍的慢鏡頭拍攝大象和廟宇,使高大的大象透視關系呈金字塔結構,有宗教般的莊嚴、肅穆、穩(wěn)定之感;在斜線構圖中,一排白衣少女緩緩行走在傾斜的建筑物上,隨著鏡頭的上升和推遠,我們看到斜線上方有象征神靈的大象在召喚,暗示著信仰之路的不平和艱難,那緩慢的鏡頭猶如時空綿延,精神世界恒遠;隱喻信仰的不易,但是并非遙不可及,只要保持孩童那純真、圣潔的心靈,才可能以敬畏心走向那神圣的彼岸。在平視構圖中,船緩緩漂流在水平線構圖中,給人平靜寬廣的印象,天空中的白云呈放射狀加強了向心力和縱深感,前面的僧人視線指向前方,暗示著引渡信徒前往那圣潔之地,引人展開無限的遐想。影片中還有大量三角形對稱式構圖,例如小和尚與大象呈對稱狀排列,給人一種安定從容之感,又似宗教中的三位一體塑像般肅穆安詳,不知不覺中轉化為一種永恒,喚起人們對信仰的無限崇敬。隨著鏡頭的拉近,在大象與人的特寫中,那強烈的肌理對比令人十分震撼!在年輪般深深的皺紋中,大象那純凈的眼睛強烈吸引人們的視線,顯示著大象的神性,難怪大象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還有畫面出現(xiàn)大量虛實留白,如同中國畫的“計白當黑”,這種虛無的圖像使生活在鋼筋水泥,喧鬧擁擠的城市中的人們,被格雷戈里那虛靜空靈的鏡頭深深滋潤。在俯視構圖中,少男少女在灑滿金光的水面上奔跑,穿過大象鼻子構成的“門”,連同他們仰起的臉龐,似乎陶醉在優(yōu)美的境界和對神靈敬仰膜拜的幸福中;同時俯拍的視角代表了上帝的視點,也像大人俯視孩子那么親切,暗含著俯視一切生靈生死流轉的意味。
通過對不同視角構圖的解讀,使影片的主題逐漸顯示出來。雖然線條、人物、色調(diào)構成對影片的主題和情感表達具有積極的影響,但是影片表現(xiàn)出更深層次的感情和隱喻,卻是通過對光影的控制得到加強。
光影作為電影表現(xiàn)手段的基本要素,是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魂。光影可以決定場景氣氛,塑造畫面風格;也可以刻畫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物心理;同時暗示劇情發(fā)展。光影還能加強黑白效果,使影片的戲劇性和主題表達展現(xiàn)無疑。意大利著名電影導演費里尼曾說:“在電影中,光影就是一切,它是質感、情趣、風格、描繪?!惫鈱ξ矬w的塑造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就光線的方向而言,可以分為正面光、側面光、頂光、逆光等。其中正面光可加強線條感和平面感;逆光可以勾勒出場景和人物的輪廓,增加畫面的透視感;頂光可以表現(xiàn)神圣的氣氛,增加戲劇性效果。例如,《塵與雪》在水中的光影既能創(chuàng)造出夢幻般的色彩,又能帶給觀眾奇妙的視覺感受;既能突出炎炎夏日的烈焰,又能展現(xiàn)大海的深邃寒冷。隨著電影的發(fā)展以及觀眾審美水平的提高,單純的再現(xiàn)自然光已不能滿足創(chuàng)作的需要。作品中的光影應把影片的視覺層面和美學觀念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目的,通過控制光的強弱變幻、顏色差異、色彩飽和度等要素,創(chuàng)造出迥然不同的畫面風格和情感變化。
合理的光影設計不僅可以強化人物流動之美,同時對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當表現(xiàn)人物心情歡快時,通常會打出明亮的光影,用飽和度較高的色調(diào),給人溫暖舒適的感覺;當表現(xiàn)人物心情低落時,通常會打出灰暗的光影,降低飽和度,色調(diào)沉重陰暗給人憂傷感。對《塵與雪》中哲學式的黑白灰,在傳統(tǒng)的藝術表現(xiàn)中對人們的暗示表現(xiàn)在:黑色代表陰影、沉默、嚴肅、神秘、悲哀、恐懼、死亡、黑夜、詭異、陰郁、壓抑等;而白色則是陽光以及歡樂,代表純潔、淡雅、明快、有時是冷清和寒雪;灰色讓人聯(lián)想到陰天、灰塵、煙霧、烏云,給人一種平凡、中立、謙虛的心理特征,灰色很隨和,與其他顏色配合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通過對黑白灰的分析,對人們了解《塵與雪》所蘊涵的情感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有所幫助。例如,在亮背景上突出人物的剪影效果,在明與暗、黑與白的強烈對比中暗示了前景的光明,隱喻這個人的未來是飽含希望的。
在影片攝制中,光影的設計體現(xiàn)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因為不同亮度的襯托和明度對比產(chǎn)生的調(diào)性,形成強烈的視覺張力和情感表現(xiàn),自然而然使人進入到畫面的結構層面并感受到獨有的審美價值。例如,潛入水底的雙人舞令人心醉,不僅突出永恒之愛的主題,還通過水面頂光的設計,使人潔白的膚色在灰調(diào)水中閃閃發(fā)亮,還產(chǎn)生千絲萬縷的“上帝之光”將兩人柔和籠罩,暗示人與萬物都離不開“宇宙的生命源頭之愛”,從而實現(xiàn)對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情感作有力的渲染。
由此可見,電影是以美術為基礎,畫面的美術設計不僅關系到視覺審美價值的實現(xiàn),也關系到整個影片的精神表現(xiàn)力。對色調(diào)、構圖、光影等美術設計元素的恰當應用,不僅使人們在欣賞時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驚嘆、喜悅的心情,而且那單純的色彩基調(diào)所帶來的復古情懷、寧靜的境界、深邃的內(nèi)涵、唯美的畫面都反映了格雷戈里的美術素養(yǎng)和純凈的心靈。這些都是作者心聲的流露,正是作者那純凈的心靈熟練地運用這些藝術手法,使技巧為心靈表現(xiàn)服務,真正達到主客合一、技藝與心靈相融,這才是影片受到關注與成功的原因所在。
[1]桂清萍.《塵與雪》:生死·時間·永恒[J].中國電視(紀錄)2011(04).
[2]王潤蘭等.此時無色勝有色——影視畫面中消色的運用[J].現(xiàn)代電影技術2007(05)
[3]張葉露.電影色彩與構圖的審美表現(xiàn)力[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5(08).
[4]曹毅等.電影藝術中光影表現(xiàn)的審美價值[J].作家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