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霞 (寧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756000)
李賢墓陶俑的造型藝術特征
李彥霞 (寧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756000)
北周的墓葬俑群發(fā)現的較少,而李賢墓陶俑的造型特征極具代表性。對研究北周墓葬、軍制和民俗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別對李賢墓的鎮(zhèn)墓俑、出行儀仗俑、侍仆舞樂俑和庖廚操作俑的造型特征進行研究,全面而直觀的分析李賢墓陶俑的造型藝術特征。
李賢墓;陶俑;造型
寧夏師范學院 校級一般項目 項目名稱:《李賢墓陶俑的造型藝術研究》項目編號YB201403
李賢墓是北周時期出土文物最具代表性的墓葬之一。僅彩繪的陶俑就達237件之多,其中有鎮(zhèn)墓武士俑、甲騎俑、樂俑、文史俑、武官俑、女官俑、女侍俑、胡俑、風帽俑九種。就其內容大致可分為鎮(zhèn)墓俑、出行儀仗俑、侍仆舞樂俑和庖廚操作俑四類。
北周李賢夫婦墓出土的彩繪陶器,均為泥質灰陶,質地堅硬。陶俑制作粗率,造型具有古樸的稚拙意味。俑體實心,半模制成,故背部扁平。面部豐滿,五官相對集中。人物外輪廓鮮明,但缺乏細部刻畫。每一類陶俑體形基本一致,高矮大致相同,身體多施白色。但色彩服飾和面部神態(tài)各異。細節(jié)部位慣用墨線勾勒,不求逼真,只求形似。從陶俑的制作風格來看既繼承了漢魏墓葬的傳統(tǒng),也表現了關中地區(qū)北魏俑群的特點。
鎮(zhèn)墓俑包括披甲胃鎮(zhèn)墓武士俑和鎮(zhèn)墓獸。
1.披甲胃鎮(zhèn)墓武士俑:共兩件,俑高18.2厘米,通體施白。身軀粗大,大腹凸出。右肩略高,左胯突出,姿態(tài)略呈歪曲狀。姿態(tài)生動,不呆板。面部方正,做驚訝狀;眼大而深陷,高眉弓,所繪眉形濃密呈弧狀,眉頭上卷。鼻子高而挺,顴骨突出。闊口微張,唇部涂以紅色,口周圍繪有胡須。二俑所戴兜鏊,一作尖頂,一作漫圓形狀,兩側有護耳。鎮(zhèn)墓俑身著光明鎧甲,下裹裙。沒有塑出鎧甲細部,甲片以墨線勾勒,其線流暢,隨體型結構略有變化,鎧甲邊緣涂以紅色。右臂下垂,左臂屈于胸前,拳心有空,作執(zhí)物狀,不執(zhí)盾。鎮(zhèn)墓武士俑明顯具有西域胡人形貌特征。
2.鎮(zhèn)墓獸:泥質灰陶,共兩件。體形較大的一只,色彩較鮮明,且鬃毛粗密。高8.5厘米、長18.5厘米???、鼻均涂以紅色,以顯其兇惡。另一件形體略小,而鬃毛較不明鮮,高6.9厘米、長16厘米。兩只鎮(zhèn)墓獸均有獨角,其面部怒目圓睜,巨口撩牙外露。其姿態(tài)昂首仰視,不是蹲坐而是匍匐于地上,背上亦沒有豎起的成撮的鬃毛。形象十分猙獰,面部以墨線勾勒。具有強烈的神秘意味和濃厚的巫術神話色彩。
以鞍馬為中心的出行儀仗俑中,有具裝甲騎俑、騎馬的女官俑和吹奏陶俑、風帽陶俑、胡俑、文史俑、武官俑。此外,還有隨行負物的驢俑和駱駝俑。
1.具裝甲騎俑:泥質灰陶,面部施以粉色。武士頭戴尖頂兜鏊,中起脊棱,額前伸出沖角。兩側有護耳。身穿光明鎧甲,外披黑色風衣。兩臂彎曲至胸前,雙手作持物狀,左拳心有孔。馬頸微勾曲,頭稍低。馬身披鎧甲,甲片以墨線勾勒,背上有鞍,呈站立姿勢。
雖然李賢墓陶俑的造型粗放,在馬體上也沒有具體塑出馬具裝鎧的細部,只是象征性的用墨線勾出成排鎧甲甲片,但它告訴我們當時存在具裝甲騎重裝騎兵。在陶俑的制作上不論是鞍馬還是甲騎,都塑得四肢過粗而馬頭頗小,與身軀比例欠佳。馬腿呈柱狀,僵直站立,姿態(tài)堅定穩(wěn)固。馬上的騎兵造型也頗為拙稚,多是半模制成,故后背平抹而缺乏細節(jié)刻畫,僅前身塑出細節(jié)。所施彩繪亦頗粗疏,大寫意而已,并不追求逼真效果。北周馬具裝鎧的這種造型風格正是繼承自十六國至北朝早期的傳統(tǒng)發(fā)展而來,同時也是鮮卑族軍隊重視騎兵——甲騎具裝民族傳統(tǒng)的繼續(xù)。
2.風帽陶俑:泥質灰陶。頭戴紅色圓頂風帽,帽的前沿到額部,在腦后和兩側有垂裙,可垂至肩部。陶俑內穿圓領衫,外披紅褐色風衣,下著長褲,足蹬靴。雙手置胸腹間作持物狀。兩臂彎處各有一插孔,原插物已丟失。
風帽是由北方少數民族傳入中原地區(qū)的,又稱突騎帽。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飾后,鮮卑服裝逐漸被漢服代替,但是在北魏后期,這種鮮卑服飾傳統(tǒng)再度流行,西魏、北周時期甚至在官員上朝和參加宴會時都穿戴。李賢墓風帽陶俑的出現,體現了當時人們的著衣習慣和風俗禮儀。
3.胡俑:泥質灰陶。深目高鼻,眉弓突出。額頭飽滿,頭發(fā)卷曲。內穿寬領衫,外披紅色風衣,雙手置于腹間作持物狀,兩臂彎處各有一插孔,原插物已丟失。
北朝時期的墓葬胡俑,其實大多數代表的是鮮卑族。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等族陸續(xù)進入中原,政權不斷更換,連年戰(zhàn)亂,各國進入紛爭的混亂局面。以及不同民族習俗的傳入,在其墓葬陶俑上也有所呈現。故胡俑的出現,正是反映了這個時期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過程。
4.李賢墓的文史陶俑和武官陶俑均頭戴黑色小冠,面部和頭飾基本相同,差別在于所穿服飾和動勢的不同。文史陶俑身穿交領長袖服飾,而武官陶俑則著紅色圓領長袍。文史陶俑左手置于腹際,右手屈于胸前,拳心有孔,作持物狀。而武官陶俑則雙手拱于胸前,兩臂彎處各有一圓孔。
5.北魏早期墓葬的出行儀仗俑就已經出現了陶驢和陶駱駝俑,這是西晉時期所沒有的,因此陶驢和陶駱駝俑的出現也是北朝時期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內容。
李賢墓的侍仆舞樂俑主要是作拱手持物狀的女侍俑。
侍女陶俑:泥質灰陶。頭戴黑色小冠,身著交領寬袖長衫,長裙及地。腰間有束帶,衣褶用墨線勾勒。雙手置于胸前,作持物狀。通體施白色。造型較粗獷,面容渾圓,下頜過于飽滿,體態(tài)豐頤,姿勢優(yōu)美。從中可看到隋代造像渾圓豐頤的淵源所在。
庖廚操作俑有犬、雞和灶、磨、井、碓、雞舍等模型。灶、磨、井、碓各有2件,也許是李賢夫婦各隨葬一套。庖廚用具的日益形象化,如陶灶的灶門邊緣似有煙熏的痕跡。家畜家禽的模型(如陶雞)雌雄成對出現,充分顯示了北朝墓葬里庖廚操作俑的發(fā)展和特色。
綜觀北周李賢墓俑群的造型特征,它真實的負載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狀況,對研究古代的軍陣布局、民族服飾和生活方式皆有重要的意義。李賢墓陶俑面容圓潤、體態(tài)豐盈的造型特征,亦可看出對隋俑造型風格的影響。
[1]贠安志.《中國北周珍貴文物——北周墓葬發(fā)掘報告》,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2]馮國富,武殿卿,黃麗榮.《李賢墓出土的彩繪陶俑》.固原師專學報,1991(3).
[3]程云霞.《固原文物精品圖集》(中冊).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4]楊泓,《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