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蕓 張金江 段成城 林雪芬 方亞莉
冠心病不僅直接損害患者軀體健康,也給患者心理帶來嚴重影響,醫(yī)院作為患者主要治療場所,住院患者心理狀態(tài)值得關注[1]。國內外研究證實,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而焦慮、恐懼、抑郁也是住院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tài)[2-3]。有研究表明[4],疾病人群在治療性場所易產生情緒障礙,當患者反復置身于醫(yī)院環(huán)境中,疾病與不良情緒之間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huán)發(fā)生,加重患者病情與負性心理。本研究對首次入院與多次入院(2次以上)冠心病患者進行調查,以了解冠心病患者情緒障礙特點,為冠心病心理干預提供依據。
選取2014年6~9月在我院收治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檢查確診;②經漢密爾頓焦慮量表[5](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評分≥14分;③無精神病史、智力、心理障礙;④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排除有肺、肝、腎等臟器急性嚴重疾病者及失明、失聰者。將符合納入標準患者按入院次數分為首次入院組33例及多次入院組37例。首次入院組:男21例,女12例;平均年齡(41.72±12.66)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6例、Ⅲ級11例、Ⅳ級6例;合并高血壓21例、糖尿病14例、左心室壁瘤4例;病變支數3支以上4例、2支22例、單支7例。多次入院組:男23例,女14例;平均年齡(42.68±10.31)歲;心功能分級Ⅱ級20例、Ⅲ級12例、Ⅳ級5例;合并高血壓19例、糖尿病17例、左心室腫瘤7例;病變支數3支以上6例、2支20例、單支11例。2組性別、年齡、病情、合并癥等方面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1 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包括14個項目,由Hamilton于1959年編制,是經典的焦慮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定標準為0~4分,5級評定。按照全國精神科量表協(xié)作組提供的常模,總分分界值為14分。
1.2.2 情緒障礙測評表
經查閱,國內外對冠心病情緒、心理狀態(tài)研究尚未有統(tǒng)一標準的調查量表,參照美國華盛頓大學衛(wèi)生服務系1977年編制的疾病影響程度量表中心理分量表,認為冠心病情緒障礙應包含疾病心理、社會心理兩方面內容。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自行設計《入院冠心病患者情緒障礙測評表》,并經7名有關專家(3名心血管疾病臨床專家、3名護理專家、1名臨床心理專家,均為副高及以上職稱)審核評定,該量表效度為0.896。經30例小樣本預調查,此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43。測評表包括:①一般資料,含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態(tài)、個人職業(yè)等;②疾病資料,含病程、治療經歷、入院次數等;③疾病心理,包括疾病態(tài)度(2題)、疾病關注度(3題)、愈后感知(3題)、安全感(4題)、疲乏(3題)等合計15題;④社會心理,包括交流情感、環(huán)境適應、家庭關系、生活興趣等因素各2個條目。兩部分均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0分代表總是、1分代表經常、2分代表有時、3分代表很少、4分代表從未如此,分值范圍0~92分,得分越低,表明情況障礙越明顯。
本研究為保護受試者隱私,均采取匿名方式填寫調查問卷,以編號代替其姓名,符合倫理學要求。受試者在入院后3~4d按要求分別填寫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和情緒障礙測評表。
與首次入院組相比,多次入院組HAMA評分較低,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焦慮評分比較
表1 2組焦慮評分比較
多次入院組情緒障礙總分(43.16±8.90)分高于首次入院組(35.65±7.63)分。多次入院組疾病心理各維度得分均高于首次入院組;在社會心理維度中,各維度得分均低于首次入院組,但環(huán)境適應一項,2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2)。
表2 2組情緒障礙各維度評分比較
表2 2組情緒障礙各維度評分比較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多次入院患者焦慮程度較首次入院患者焦慮程度低,但2組差異無顯著性,表明首次入院與多次入院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焦慮。分析原因:首次入院患者由于初次發(fā)病且對疾病缺乏了解,對冠心病的病因、發(fā)展及愈后認識不足,對疾病的擔心激起個體焦慮的情緒反應,且首次入院患者年齡普遍年輕,住院使他們活動時間、活動范圍受限,患者感到生活無希望,產生焦慮情緒;多次入院患者由于疾病反復發(fā)作呈進行性加重趨勢而變得心事重重,心理障礙日益嚴重,而長期患病者家庭支持降低,心理需求增加,加劇負性情緒,且由于多次住院的經歷,使其對治療產生的失望與懷疑而變?yōu)楦叨冉箲]。
表2結果顯示,首次入院患者疾病心理因素評分低于多次入院患者,即首次入院患者對疾病態(tài)度、關注度較高,對疾病預后感知不佳,缺乏安全感,易于疲乏。在發(fā)病初期住院時,患者情緒障礙多源于軀體疾病本身、可能有不良預后、治療所致疲勞等痛苦體驗。冠心病急性發(fā)作期,過度關注疾病本身或過度擔心將導致心肌細胞活性下降及血管內皮細胞損害[6],心功能各參數指標難于恢復正常[7],不良情緒狀態(tài)對心肌造成的影響可能使左室功能更容易受到損害[8]。提示醫(yī)護人員,對首次發(fā)病入院患者應更注重對病情及治療的預期效果解釋,對于患者疾病認識誤區(qū)及時糾正。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多次入院患者情緒障礙以社會心理因素為主,情感交流、家庭關系、生活興趣引起的不良情緒甚于首次入院患者,這與反復發(fā)作入院后伴隨的疾病進展對家庭關懷需求增加、對健康生活的渴望等多種因素有關。冠心病病變蓄積及復發(fā)率與心理需求無法滿足有著密切的關系[9],提示對于多次入院患者更需要醫(yī)護人員的關注,應盡可能引導患者宣泄不良情緒,鼓勵家屬陪伴,充分發(fā)揮家庭支持作用,為患者建立心理保障屏障。
綜上所述,多次入院患者焦慮程度高于首次入院患者,但首次入院患者情緒障礙源于疾病心理因素,多次入院患者情緒障礙以社會心理因素為主。臨床工作中,醫(yī)護人員應考慮冠心病患者首次與多次入院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輔以心理引導,做到人性化護理,以避免患者出現情緒障礙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1] 仲媛.冠心病患者完美主義與情緒穩(wěn)定性的相關分析.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6):1883-1885.
[2] 張素清.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23(12下):7505.
[3] 甄嚴杰,何翠竹.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及生活質量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7):11-12.
[4] 張平.A型、D型人格與冠心病不良預后的關系及心理干預的作用研究.太原:山西醫(yī)科大學,2012.
[5]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253-255.
[6] Aapro M,Blower P.5-h(huán)ydroxytryptamine type-3receptor antagonists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and radi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emesis:can we safely reduce the dose of administered agents?Cancer,2005,104(1):1-18.
[7] 李永斌,姚朱華,許振坤,等.冠心病患者介入術后焦慮抑郁情緒的變化及影響因素.中華醫(yī)學雜志,2012,92(21):1498-1501.
[8] 李琳.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3):4-5.
[9] 毛瑞英,王建輝,譚崢,等.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中應用的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