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軍
摘要:麗江洞經音樂最初屬道教科儀音樂,隨著時代發(fā)展,已向世俗性和自娛性方向發(fā)展,變成了民間自娛的音樂活動。本文借鑒音樂人類學以及史學的長時段理論來觀照洞經音樂的功能變遷問題,認為洞經音樂的功能從早期純粹的娛神功能逐漸向教化功能、向娛人功能轉化,是一個動態(tài)而多樣的過程。
關鍵詞:洞經音樂 功能 娛神 娛人 教化
所謂“洞經音樂”則是以談演誦唱《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作為主要活動內容而存在的一種音樂形式,源于文昌祭祀。從傳入云南之初,納西人將演練音樂、唱(吟)誦道教經文的組織稱作“談經班”,談演形式主要有“宮觀會”和“家庭會”,宮觀會也為當地人民求雨祈晴、禳災解厄、驅瘟除穢等活動?!凹彝敝饕诰用窦抑羞M行,包括做壽祈福、喪葬超度等。晚清以后也稱為“文人會”,民國后則稱為“樂會或古樂會”,各縣鄉(xiāng)鎮(zhèn)涌現并組建了很多古樂會,文革時期中斷,至70年代末復蘇繁榮。
一、娛神祭祀功能
關于娛神祭祀功能,我們可以從道教活動和喪葬活動兩方面展開討論。
(一)道教活動
追塑源頭,麗江洞經這種音樂品種本身具有道教屬性,從字面來講“洞經”也是道教術語。桑德諾瓦《麗江納西族洞經音樂的功用、異變及現狀》①認為:“洞經音樂自傳入云南麗江納西族之初,就是談演道教經典為目的。因此,洞經會無論做會、談經、設法懸像及焚帛、呈獻供養(yǎng)等儀式,均嚴格按照道教的壇規(guī)、道場和演奏程序而進行!”。由此可見,麗江洞經音樂用于道教活動便不言自明了。洞經音樂從一誕生便是為了敬神、娛神,其供奉對象既有漢族神如文昌帝,也補充了麗江納西族的神祇“北岳景帝”等。也就是說,洞經音樂在傳入麗江的時候就是與道教息息相關的,無論是其活動內容還是組織演奏抑或是談演目的都與道教密切相關。
(二)喪葬活動
洞經音樂的娛神祭祀功能還表現在民間喪葬儀式中,光緒21年《麗江縣志》載“……小殮lian后,每逢七日或請道士誦經典,……及奠期,住人請樂工奏曲靈側……其發(fā)引也,亦以送亡……”,由此可見洞經音樂在喪葬儀式中的運用情況。
通常,喪葬儀式主要四個階段:落氣-懸禮-祭禮-葬禮等階段。見下表(麗江洞經音樂喪葬儀式使用情況)②:
從上表可以看出整個喪葬活動分為如下階段:落氣階段、懸禮(懸白)階段、祭禮階段、葬禮階段,其中有相應的音樂演奏。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洞經音樂在喪葬儀式中的運用情況。
二、儒學教化功能
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禮、樂之教是教育的核心內容,古人有“文之以禮樂”的說法,麗江在改土歸流后,儒家禮樂教化的影響便滲透到麗江的各個方面,比如與儒家祭禮相關的文廟等場所初具規(guī)模,而參與這一進程的眾多士紳、儒師又是通曉洞經音樂的樂手,因此,無形中,洞經音樂與儒樂思想融合,至晚清時期,“儒樂”化的洞經音樂已然轉型。
如此可見,洞經音樂的內涵不是單一的,在歷史的流變中也有不同因素加入,也彰顯了洞經音樂的包容性與多元性。關于其性質,從其歷史演變來看,是多種音樂的雜糅而成的復合型音樂文化??傊唇浺魳穼惤奈娜搜攀恳财鸬搅艘环N類似于“催化劑”的涵化功能。
三、審美娛樂功能
隨著時代變遷,麗江洞經音樂也在演變發(fā)展,無論是形式還是其內涵都在發(fā)生變化,它逐漸從宮觀中走出來,走向大眾。筆者將審美娛樂功能分為自娛和他娛兩方面。
(一)自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麗江的“洞經音樂”今日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進入20世紀50年到以后,大家在節(jié)日喜慶之日進行表演活動,在休閑時用于茶余飯后打發(fā)時光的自娛。因此說此時的洞經音樂為尋常百姓喜愛,自發(fā)家庭會很多,在類似于沙龍的院落中常能聽到幽雅的樂聲(文革期間中斷)。由此可見洞經音樂的世俗性和娛樂性特點已經呈現,她已經脫離了早期的宗教色彩,走向了民間大眾,成為群眾自娛自樂的民間音樂,其功能也表現為審美愉悅、審美體驗層面。
(二)他娛(旅游)
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少數民族地區(qū)擺脫了貧窮的生活,走向富裕文明的新生活,旅游業(yè)也隨之發(fā)展興盛起來。很多地方政府意識到:傳統(tǒng)音樂是地方文化的代表,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精髓和文化特色,因此地方政府出錢、出力、出臺政策,挖掘存活于民間的音樂品種,重新搬上舞臺,為游客演出。一方面可以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一方面也在音樂品種的傳承保護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洞經音樂的功能在此時是既娛自己也娛他人。
四、結語
從以上梳理,我們可以看出麗江洞經音樂經歷了一個轉變過程,由最初的祭神娛神,到后來的娛樂化的文雅之樂,再到今日之娛樂休閑化的民間音樂,展現了這一品種的歷史發(fā)展脈絡,所以不是單一的,應該歷史的看待之。
當然,以上功能的三種分法并不是絕對的,比如在娛神祭祀階段也可能有教化功能,并不是截然分開。本文只是一個初步的思考,不足之處就教于方家。
注釋:
①桑德諾瓦:《麗江納西族洞經音樂的功用、異變及現狀》,《民族藝術研究》,1995年第1期。
②和云峰:《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第10期,第83頁。
參考文獻:
[1]羅明輝.關于洞經音樂問題的探討[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9,(04).
[2]和云峰.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