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君
自2011年年末我校參與省級實驗課題《理化生虛擬實驗軟件在農村初中的應用》實驗小組以來,我在常規(guī)教學中適當地加入了虛擬實驗來輔助真實實驗進行教學,經過三年的實驗,有了一些心得,現分享如下:
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中最能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和培養(yǎng)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在傳統(tǒng)實驗教學中,往往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動手能力較差而導致實驗進度緩慢、實驗效果不明顯、誤差較大等結果,從而失去了實驗教學的意義。在虛擬實驗輔助實驗教學中,我總結了三種使用方法及優(yōu)點,還有軟件的一些不足之處,在此加以說明。
一、虛擬實驗軟件輔助教學的三種模式
1.預習式的虛擬實驗
在非數據測量的實驗中,我們經常需要通過實驗過程來觀察物理過程和實驗效果。在真實實驗中,如果直接做實驗,在沒有實驗器材的預習過程中,學生對實驗器材沒有一定的認識,導致預習達不到預期效果,課堂實驗進度緩慢,總結歸納不到位,實驗失敗的幾率增加,導致失去了實驗的意義,實驗反倒成了部分學生的
負擔。
在課題實驗過程中,我采用虛擬實驗輔助預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使用虛擬實驗預習的優(yōu)點如下:
(1)節(jié)約時間
教材上本實驗由于圖上的裝置都已經組裝好,學生就不可能對組裝實驗器材的過程有感性的認識,因而直接組裝實驗器材就會有順序不清、距離不好把握的缺點,導致組裝器材浪費了一定的時間。使用虛擬實驗軟件,安裝操作過程簡潔明了,用兩三分鐘就可以給學生一個非常直觀的印象,再進行真實的實驗器材組裝,往往可以省去三分鐘以上的時間,因此,使用虛擬實驗軟件的第一個優(yōu)點就是能夠節(jié)約時間。
(2)直接體現學習目標
如果直接做實驗,觀察水沸騰過程中的現象,測量時間、溫度和數據記錄同步進行,多數學生感覺忙不過來,先觀察虛擬實驗的現象,學生就可以在頭腦中建立有序的觀察記錄過程,從而在真實實驗中心里能夠有預見性,就會直接按照預定學習目標去進行實驗、
觀察和記錄。
(3)分析實驗現象能夠直奔主題
物理學習往往要進行仔細觀察和分析??墒呛芏鄷r候,要觀察的現象稍縱即逝,沒等學生反應過來,該過程的物理特征已經消失,又沒有時間重復或者重復具有不合理性。比如,水沸騰前氣泡的變化,這個時間很短暫,學生還沒有觀察清楚,水就已經沸騰了,這個過程中由于需要記錄時間和溫度,重復就不可取了。而使用虛擬實驗軟件直接建立觀察目標,在真實實驗中學生就可以進行直觀的對比。
2.驗證式的虛擬實驗
一般在數據測量的實驗中,往往由于實驗器材、學生的操作精度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導致實驗結果的誤差很大,而使用虛擬實驗進行驗證性實驗來補償,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在測量鐵塊的密度實驗中,測出的鐵的密度往往比實際的鐵的密度小一些,一般達到7.6 g/cm3左右,學生往往會誤以為是鐵塊不純導致的,其實這是由于測量質量時天平精度、砝碼質量不標準,測量體積時細線占有體積、量筒精度以及讀數時的誤差綜合導致的差異,我們可以用虛擬實驗進行驗證,可以比較明確地解釋誤差產生的原因。
3.復習式的虛擬實驗
每個實驗的真正操作一般只有一次,在復習過程中涉及實驗就只能憑學生的印象理解,最近做過的實驗還好一點,時間久了的實驗過程早已淡忘。這時,虛擬實驗軟件的強大威力就發(fā)揮出來了,它幾乎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實驗。下面我以“探究電阻上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系”的實驗加以說明。
本實驗是電學部分重點實驗,拓展的題型很多,單純依靠講解,已經失去了說服力,講完題型,學生理解不到位,效果很差。這時適當加入虛擬實驗,學生可以一目了然。比如,說明電壓表和電流表指針同步擺動,本來需要公式推導,現在只需要觀察現象就可以了?;蛘哒f明滑動變阻器滑片移動時對電壓表和電流表指針偏轉方向的影響,也是很直觀的,教師只要在觀察現象的時候加以簡短解釋,學生理解的效果就很好了。
二、使用虛擬實驗軟件的誤區(qū)
1.完全代替實驗操作
這是一大忌諱,如果虛擬實驗完全替代了真實實驗,就會抹殺物理實驗的客觀性,并且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2.每課必用
我們使用虛擬實驗軟件,是基于以下幾種前提條件:(1)實驗過程比較復雜的。(2)實驗結果不具有說服力的。(3)需要重復的。(4)實驗條件不具備的。(5)實驗具有危險性的。除了這五種類型的實驗,比如聲音的產生,是很常規(guī)的簡單實驗,就沒必要使用虛擬實驗軟件里的敲鼓實驗了。
三、使用虛擬實驗軟件的意義
物理實驗教學中,我們的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手腦結合能力。使用虛擬實驗軟件并不能取代真實實驗,它只是真實實驗的補充,只能在學生學習有困難的時候使用,如果學生學習能力普遍很高,那么不用也可以。但是農村初中學生學習能力平均水平較低,在農村初中使用虛擬實驗軟件才能真正發(fā)揮它的作用。
參考文獻:
馬發(fā)輝,李獻業(yè),鐘永江,等.初中物理虛擬實驗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09).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