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生
目前,我國所有省區(qū)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己陸續(xù)進入實施階段,在使用高中新課程教材進行課堂教學時,由于部分教師對傳統(tǒng)教學與新課程教學之間的一些問題認識存在模糊認識,因此在課堂教學時,出現無所適從,思想混亂,其實,只要我們理解了新課程改革的本質內涵,把握好新課程教學的各種辯證關系,我們就會在新課程教學中游刃有余。
一、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新課程理念的關系
這里首先請讀者注意的是,傳統(tǒng)教學方法是指在傳統(tǒng)教學領域被經常使用的課堂組織形式和教學手段,嚴格的說,教學方法更多的是一種操作層面的概念,是一個微觀的戰(zhàn)術范疇,而新課程理念則是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并沒有新與舊之分。新課程理念相比較傳統(tǒng)應試教育來說,則是對教育的終極目標、指導思想的一種變革與發(fā)展,更多是一種宏觀的戰(zhàn)略范疇,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之間并不是對等的矛盾關系,而是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教學方法是為教學理念服務的,只要教學理念更新了,不管采用的是傳統(tǒng)教學方法還是新教學方法,都是允許的。反之,如果沒有更新教學理念,而只是在課堂中使用一些看似新奇、時尚的教學方法,那也只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
梳理清楚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之間的關系,對我們進行新課程教學來說,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相當一些教師在進行新課程教學時,不敢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擔心會被人責詬為走應試教育的傳統(tǒng)老路,而把握好教學方法與新課程理念的關系后,則使教師的教和教學的評價變得更具開放性,更具包容性。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有了正確的課程理念,那么我們采取什么教學方法,則是根據教學三維目標的需要進行選擇,而不必受教學方法的新與舊的限制。
二、虛與實的關系
新課程教學三維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為了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有些老師在進行新課導入、新課教學中用了“虛筆”,比如,講故事、設情境、做游戲、分組討論等,這些“虛筆”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虛筆”太多則會影響教學效果,因為這些“虛筆”與教學內容沒有直接的關系。“虛筆”太多會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上用在教學內容上的時間過少,造成該細講的只能粗講,該粗講的只能不講,而且過多的“虛筆”會給學生無病呻吟、嘩眾取寵的感覺,影響學生的學習。
新課程課堂教學的虛與實的比例之間應該是恰到好處,而且虛與實之間應該是互有聯系,互相服務,互相映襯,有機滲透起來。
三、收與放的關系
新課程強調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時間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并不是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束之高閣,無所事事了,而且教師的引導作用還需要強化,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味強調對學生的“放”,而忽視了教師的“收”,即引導作用。在教學中動輒讓學生自學,一節(jié)課教師幾乎無事可做,似乎這樣更能體現新課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做是值得商榷的,因為教材中并非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學生自己學習、研究,例如,一些偏難內容、抽象概念,則由教師講解更為合理,而且在學生的自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就學生可能產生的誤區(qū)和錯誤作及時的引導和澄清。
課堂教學中的收與放,如果做一個類比的話,就如天空中的風箏和手中的繩,如果沒有繩子的牽引,風箏則飛不起來或無法飛得更高,換句話說,收是為了更好的放。
四、動與靜的關系
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追求熱鬧的教學氛圍,或者說為了讓學生能夠“動”起來,整堂課都在說話,老師也在講,學生也在講,甚至在學生練習、思考時教師也在旁邊不甘寂寞,喋喋不休的在講。這些課,表面上熱熱鬧鬧,學生“動”起來了,實際上,我們如果深入思考,則會產生疑問:學生難道只需要“動”,不需要“靜”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課堂上需要“動”,也需要“靜”,靜不是死,而是學生在進行安靜的思考、推理或者消化,寧靜以致遠,教師在學生進行思考、推理或者消化時,應該為學生提供安靜的環(huán)境,此時的“靜”,是另一種形式的“動”,是學生的思維在“動”,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動”,因此說,課堂教學中的動與靜之間,應該是相互補充的關系。
新課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充滿了理性和辯證,教師應該站在辯證法的高度,深入剖析各種矛盾、各種因素之間的辯證關系,提高閱讀課堂的能力,及時根據課堂變化作出合理的選擇,使新課程課堂教學給廣大師生以藝術享受,我想,這就是新課程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