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丹
摘 要: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受到居民消費低迷的制約,提高居民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我國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彈性作用很大,但是我國居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遠遠低于我國投資和進出口的作用,一旦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經濟增長必然放緩。本文通過經濟理論和經濟實際研究分析,分析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作用,并進一步分析中國經濟中消費需求不足的因素,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消費不足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居民消費;經濟增長;擴大內需
一、引言
長期以來粗放型經濟所積累的矛盾日益突出,從驅動結構上表現為“高出口、高投資、低消費”,而消費表現為低的居民消費。截止到2008年中國居民消費水平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5.6%,與此同時世界消費率接近于80%,我國居民消費率比發(fā)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還要低。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失衡是導致經濟迅速下滑的根本內因。
多年來,我國經濟發(fā)展其中很大的程度上靠出口的拉動,進入2009年6月以來,由于美國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的原因,我國進出口貿易遭受前所未有的壓力,這一想象使得依靠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的中國經濟遭受巨大沖擊。總理李克強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促進經濟長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主攻方向是調整經濟結構,戰(zhàn)略基點是擴大內需。必須擴大內需,不能依賴于外需,擴大內需,消費是最終需求,其背后的力量是市場和消費者。投資是引發(fā)誘致性需求,而不是最終需求,擴大內需必須向消費拉動型經濟增長轉變,尤其要重視居民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1]?!?/p>
通過體制、機制、制度的改革創(chuàng)新化解擴大居民消費的主要制約因素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和出口協(xié)調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
二、經濟理論回顧馬克思曾指出:“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這樣,生產就沒有目的”,“生產直接也是消費;消費直接也是生產”[2]。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消費也是生產的動力。這一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對研究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意義很大[3]。
西方經濟學家西斯蒙第提出了消費決定生產的觀點,他認為生產的目的應該是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同時他認為經濟危機的實質是消費不足。以西斯蒙第和英國學者馬爾薩斯、霍布森為代表人物形成的“消費不足”周期理論已經開始嘗試解釋周期中危機階段的出現以及生產過剩的原因[3]。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受到馬克思關于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論斷的啟發(fā),在經濟大蕭條背景下他看到了經濟不景氣的主要的原因為包括消費需求在內的有效需求的不足,主張通過宏觀調控擴大需求,進而拉動經濟增長[4]。相關數據對二者進行實證分析,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導致中國居民消費疲軟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三、中國經濟中消費不足的因素分析
中國經濟中消費不足的因素分析
1、收入分配不合理是造成居民消費不足的主要原因
在初次分配中,工資性收入的消費傾向占的比重最大,提高勞動報酬有利于擴大居民消費,實際證明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確實存在的;在再分配中,縮小居民收入差距水平是用消費傾向來影響消費需求的,這是用實際證明了的問題。
2、收入制度改革與價格機制改革不同步從而影響居民消費需求
目前從國內市場來看,日用品的價格基本接近國際市場價格水平,而衣服、建材、汽車、房產、娛樂場所消費等價格比較高,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但是,我們的收入水平跟不上價格水平的提高,購買力很弱,遠遠落后于發(fā)達國家。從消費人群來看,農民、城鄉(xiāng)工薪階層占一大部分,是我們的消費主體,由于他們的收入提高不上去,造成低收入與高價格這一突出矛盾,導致消費不能充分的得到實現,居民消費無法提高,造成消費市場低迷不振,有效需求不能得到保證。
3.社會保障不到位、住房和教育體制的不健全使得居民消費不高
社會保障不到位,住房和教育體制不完善會直接導致居民消費低下,從而不利于經濟健康有序的發(fā)展。首先我國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養(yǎng)老保險制度不健全,醫(yī)療待遇無法得到保障,價格昂貴,這些問題直接導致廣大居民給以后生活的消費預期增加,取消目前的消費計劃。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嚴重滯后,農民仍然以最起碼的家庭生活保障為主。居民為了看病和將來養(yǎng)老不得不減少當期消費、從而偏重于進行儲蓄。
其次,住房制度改革使得居民購買房子會加強對當前消費的抑制意愿。在我國住房消費制度的廢除,買房成為一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在2006年房地產價格不斷快速上漲,商品房價格屢屢攀升而且是居高不下,中國中低收入家庭根本買不起,無力承擔購買,導致目前的居民消費需求整體受到影響。與此同時教育體制改革拉動了兒童教育支出,抑制了其他消費。
四、針對消費不足的對策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為首要
從經濟發(fā)展形勢和社會發(fā)展現狀來看,當前擴大消費需求,真正的辦法是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漲工資才能提高人民的購買力,才能拉動消費,從而最終拉動經濟。
個人收入分配政策在未來應該更積極更完善。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7],根據工作和分配制度完善分配制度,使得人民收入水平繼續(xù)快速增長。特別是要注意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也要建立正常和穩(wěn)定的增長機制,使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的增長能更充分更明顯地反映在GDP增長中。
2.改變長期高投資、高出口、低消費的經濟增長的局面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主要依賴于投資和出口的拉動,從1978年到2009年消費率一直下降,投資率、出口率一直上升,2009年消費率降至48.0%。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需所占比重持續(xù)上升,內需所占比重保持下降,在內需中投資占的比重持續(xù)上升,消費占的比重下降,在消費中政府支出所占的比重基本穩(wěn)定,維持在15%左右,居民消費卻持續(xù)下降,說明居民消費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發(fā)揮的貢獻越來越少。這不是一個健全的發(fā)展方式,應進一步修訂,2010年中國政府已明確提出把擴大內需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措施,以及居民消費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針對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形勢,應改善居民消費狀況,應制定政策,促進消費,增加經濟增長。
3.縮小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加強公共支出對提升居民消費的作用
根據我國目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大的事實,應該調整與完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努力提高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和工資水平。首先是提高勞動報酬率,這對于擴大居民消費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其次是通過再分配縮小收入差距。完善收入再分配的政策應注重縮小城鎮(zhèn)居民收入差距。通過完善各種稅收政度,加強個人所得稅等稅收的征收,從而達到縮小收入差距的目的。通過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努力地提高城鄉(xiāng)中低收入群眾的轉移性收入,縮小收入差距。
公共支出對居民消費具有擠入和擠出的雙重效應,公共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既表現在支出規(guī)模上也表現在結構上。公共支出主要是通過具有購買力的居民實現的,促進居民消費意愿,改善消費環(huán)境,從而刺激整體社會的消費支出。我國公共支出轉型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居民消費點的擠入效應,能提高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匡正居民消費行為
我國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很強,使得他們的消費行為很謹慎。針對居民不敢消費的問題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居民養(yǎng)老、醫(yī)療這些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不再擔心錢花了,老了不能看病了養(yǎng)老了,這樣居民消費信心樹立了消費就會改觀。居民在教育、住房生活用品的消費上就會加大消費,這個消費量將是不可估量的。(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參考文獻:
[1] 李克強.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zhàn)略[J].求是,2012(4):2-6.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卷)[M],2012(9),2卷:28-30.
[3] 劉郁蔥.論中國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基于動態(tài)關系的實證研究[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5月,第2期,32-39.
[4] 劉東皇.居民消費與中國經濟增長.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12):10-25.
[5] 楊新妮.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分析.商場現代化,2010(6):22-26.
[6] 熊愛華.我國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分析.山東大學學報,2010(11):15-20.
[7] 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六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6):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