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婷婷
摘 要:經濟轉型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它的有序運行需要道德支撐,我國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fā)展,使人們的道德觀念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在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建設中,我們要明確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價值取向,把握道德建設的原則,不斷完善道德建設的體系,使道德成為我國經濟轉型期建設有力的精神支柱。
關鍵詞:經濟轉型;經濟建設;道德;道德建設
道德建設與經濟建設是兩個水火不容的對立面,兩者相互排斥,有人認為,要是想搞好經濟建設就別奢談道德建設,反之,要講道德建設就別想搞經濟建設。我們認為,經濟建設的健康發(fā)展與道德建設是密不可分的,經濟建設與道德建設并非是完全對立的一面,經濟建設是法制經濟,同時也是道德經濟,尤其處在經濟轉型期的新經濟形勢下,道德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經濟轉型期道德建設的必要性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隨著經濟形勢的轉型出現(xiàn)了道德規(guī)范約束力的失去甚至弱化,主要表現(xiàn):一部分具有道德責任能力的社會成員,不遵守社會活動中本該遵守的道德準則,使得最起碼的道德良心的行為丟失。所以加強經濟轉型期的經濟建設下的道德建設,既是經濟建設健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解決當前道德問題的現(xiàn)實要求。經濟轉型期的經濟建設需要道德的支撐,道德規(guī)范是經濟轉型期的經濟建設的內在規(guī)定。在我國經濟轉型期的經濟建設時期,加強道德建設顯得十分必要。
二、經濟轉型期的經濟建設對道德建設的影響
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有利有弊,經濟轉型期下的道德建設也是如此。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首先,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fā)展,調節(jié)社會秩序。經濟轉型期的經濟建設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解放發(fā)展生產力、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等。在新的經濟轉型期的經濟建設條件下,勞動生產率提高,在道德的影響表現(xiàn)上說是間接減少了人們迫于生計而去犯罪的情況,有益于幫助調節(jié)社會秩序。其次,有利于人們新意識的培養(yǎng)。增強人們的自主競爭意識、民主法治意識、效率意識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這些意識是經濟轉型期的德建設的構建的助推器。
從消極的方面來看,經濟轉型期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有著較為激烈的競爭,有些競爭可以促進思想進步,但同時有些競爭也會讓某些人產生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思想。人們有時會產生“唯錢是圖”的思想并進一步誘發(fā)產生了弄虛作假的惡劣行為。在社會生話中,人們只關心自己毫不在乎他人,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犧牲他人甚至國家利益。人們缺乏信仰在思想觀念上提倡一種消極的、悲觀的、迷茫的價值觀,人與人相互之間冷漠,人們之間缺乏信任,致使許多學者認為我國經濟轉型期的經濟建設道德缺失現(xiàn)象嚴重,甚至已經“沙漠化”。
三、經濟轉型期的經濟建設存在道德缺失現(xiàn)象的原因分析
1、傳統(tǒng)道德教育與現(xiàn)實的沖突
中國文化從儒學開始,就一貫提倡“仁”、“忠”、“義”,要求我們把國家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放在優(yōu)先于個人利益的位置上考慮,在出現(xiàn)重大事故的時候應優(yōu)先考慮國家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甚至面對一些個人的正當權利時應該毫不猶豫地放棄,這種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對個人利益的輕視,這與經濟轉型期的經濟建設所提倡的重視個人利益的思想相違背。
再比如在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中一直都有“重農抑商”的道德觀念,商人的社會地位處在金字塔的最底層,而在經濟轉型期,往往先富裕起來的就是商人,這在人們的心里產生了極大的反差。經濟轉型期的經濟建制下原有的一切道德模式被現(xiàn)實打破,使人們對以前所深信不疑的道德教育理論產生了質疑甚至抵抗,出現(xiàn)了心理上的矛盾和困惑,甚至出現(xiàn)了道德盲區(qū),缺乏一種與經濟轉型期的經濟建設相適應的道德氛圍。
2、國家法制的不完善。從瘦肉精到染色饅頭,出現(xiàn)了很多“良心缺失”的企業(yè)。不僅是因為這些企業(yè)經營者見錢眼開,道德缺失,更大部分原因在于國家法律制度的不夠完善,對相關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戒力度不夠,相關部門監(jiān)管機制和監(jiān)管力度明顯不足。
四、完善經濟轉型期道德建設的思考
(一)提高全社會對道德建設的認識
加強當前思想道德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全社會的認識高度,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全社會思想越一致,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才越會有希望。黨員干部和國家機關干部作為黨和國家的代表,應該具有較好的道德面貌,以身作則為人們群眾帶頭搞好思想工作。在群眾中大力宣傳社會主義道德準則,使人們能夠擁有正確的道德導向,建立起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共同為經濟轉型期的道德建設奮斗。
(二)道德建設要與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
我國現(xiàn)階段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欠發(fā)達,生產力水平不高,在經濟轉型期的經濟建設體制方面表現(xiàn)的不夠健全。雖然我國每年的GDP都以8%左右的速度在逐年遞增,但是我們國家的人口眾多,基數(shù)太大,中國人均GDP在全世界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中排名在一百五十位以后,人均收入水平遠遠低于經濟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因此在我國經濟轉型期的道德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我國人口結構以及人們文化水平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道德的要求上應該做到更加的平民化或者更具有現(xiàn)實性,一定要與我國現(xiàn)階段的國情貼切、相一致,否則會適得其反。
(三)道德建設要中西合璧
傳統(tǒng)文化中的許多觀念在當今的社會經濟生話中都被賦予了時代新的內涵,這尤其體現(xiàn)在“義利觀”上。在傳統(tǒng)文化里,“義“利,主要指封建統(tǒng)治階層的道德要求和利益、而在當今時代“義利觀”有了新的內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義”指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利”則是指社會主義人民的利益根本。同時我們還可以吸收西方道德理論中的積極成果。比如人道主義義、功利主義、人本主義等等。
(四)道德建設要從青少年抓起
未來社會的主體和主導力量在于青少年,他們的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到今后社會的道德狀況。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希望。而這個時期是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極強的可朔性,在這種情況下,對他們加強道德建設,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要根據青少年不同時期的成長特點和規(guī)律,實施不同的道德教育內容,靈活配合使用不同教育方法,并要持之以恒,長抓不懈。要使青少年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品行兼優(yōu)、思想道德高尚的新一代。
(五)道德建設必須要加強法制建設。
道德與法律雖然同時對經濟轉型期的經濟建設進行規(guī)范、控制的基本方式和手段,道德和法律二者有巨大的聯(lián)系,法律的規(guī)定是道德的最低限度,但兩者實際是有著本質的區(qū)別。道德主要靠內心自覺和社會輿論的力量發(fā)揮作用,主要是人的內在的自覺性和意志力發(fā)揮作用。而法律則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來實施的,因此,道德的實施必須有健全的法律來支持和保證。加強經濟轉型期的道德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要突出法治思維,因此,適當?shù)陌训赖录{入法律的范疇,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法律來規(guī)范人們的道德行為。(作者單位:河南經貿職業(yè)學院)
參考文獻:
[1] [美]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新華出版社
[2] 吳奕心.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年版.
[3] 汪應曼.經濟轉型和道德發(fā)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年版.
[4] 吳育林,曾紀川.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人”和“道德人”的同構性.教學與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