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粉霞
【摘 要】“旋轉”作為圖形的三大運動之一,在初中數(shù)學第十一章圖形的運動中和平移、對稱兩種運動一起出現(xiàn),學生在學那個章節(jié)包括老師在教那個章節(jié)時可能側重點在如何按照要求畫出相應的圖形上,或許會忽略對于三種運動的性質及其特點的學習或教學,所以會造成學生在后期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在幾何證明時不太會巧用圖形運動的性質及特點,特別是“旋轉”運動的性質及特點來巧解相應的幾何問題。我發(fā)現(xiàn),利用“旋轉”運動,能夠把條件集中化,使圖形中的各種關系明朗化,達到促進思維方法和解題能力的提高的目的。我總結了一下這類題目,發(fā)現(xiàn)這些題目和圖形的“旋轉”運動有些關聯(lián),所以我對圖形的求解進行了一些研究。下面我主要通過幾道例題的求解,對兩類問題“角的求解和邊的求解”進行討論,這僅是我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旋轉”運動;性質及特點;巧解;幾何問題
一、巧用“旋轉”的性質求角
根據(jù)旋轉的性質,我們知道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對應線段的長度相等,對應角的大小相等,旋轉前后圖形的大小和形狀沒有改變,在性質中“對應線段的長度相等,對應角的大小相等”,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性質將要求的角轉換成求旋轉圖形的對應角,然而圖形在“旋轉”運動中,往往會產生特殊的圖形,我們再通過這些特殊的圖形來求對應角,進而求未知角,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通過“旋轉”運動,可以將毫無思路的問題明朗化,有助于他們找到準確的解題思路或方向,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們一起來看這樣的一個例子:
如圖1,P為正方形ABCD內一點,且PA=1,PB=2,PC=3.求∠APB的度數(shù)。
分析:我們分析題目,發(fā)現(xiàn)題目所給的條件是邊長,而所要求的是角度,顯然,只有將這些邊長組合成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通過特殊三角形的已知角來求未知角。要想構造特殊三角形,我們知道,通過“旋轉”運動可以得到,從而化未知角為已知角來解決問題。又因為所給的圖形是正方形,我們發(fā)現(xiàn),正方形的邊長是相等的,旋轉時有一條對應邊正好與正方形的另一邊重合,形成了對應的圖形△CMB,從而可將求∠APB轉化成求對應角∠CMB。且在“旋轉”運動的過程中,構成了兩個特殊的三角形,即等腰直角△PBM、直角△PMC,正好∠CMB由∠BMP和∠PMC組成,把∠BMP和∠PMC放在△PBM和△PMC中看問題,我們的問題就可以巧妙的解決啦!具體解答過程如下:
解法一:因為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所以BA=BC,將△APB繞點B順時針方向旋轉90°,則點A與點C重合,設點P落到的位置為點M,得到△CMB,連接PM,由旋轉可知:
圖1
△APB≌△CMB.
∴∠3=∠1,∠CMB=∠APB.
MC=PA=1,MB=PB=2.
∵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
∴∠1+∠2=∠ABC=90°.
∴∠3+∠2=90°.
即△PMB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PM=,PB=2,∠BMP=45°
又在△PMC中,+=+12=8+1=9,=32=9.
∴+=,
∴∠PMC=90°.
∴∠CMB=∠PMC+∠BMP
=90°+45°=135°.
∴∠APB=135°.
答:∠APB的度數(shù)是135°。
解法二:同理,如圖2,我們將△PBC繞點B逆時針方向旋轉90°,則點C與點A重合,設點P落到的位置為點M,得到△AMB,連接PM,由旋轉可知:△BPC≌△BMA.此旋轉方法也可以解決同樣的問題。
圖2
二、巧用“旋轉”的性質求邊
(1)拓展探究:以上例題還可以進一步拓展,我們將條件和結論互換可以得到下面兩道題,將問題轉化成求邊的問題。問題如下:
問題一:如圖3,已知P為正方形ABCD內一點,PA=1,PB=2. 且∠APB=135°,求PC的長。
問題二:如圖3,已知P為正方形ABCD內一點,PB=2,PC=3. 且∠APB=135°,求PA的長。
圖3
分析:這兩道題的條件和結論之間同樣沒有明顯的內在聯(lián)系,讀完題目后,不知從哪里入手來解這樣的題。但是,如果我們記著第一題的解題方法,即巧用旋轉,將所給的條件往一起湊,湊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具體的解題方法是:將第二題的解題過程逆過來即可求得PC的長為3,PB的長為1。)
(2)改變條件。如果把條件稍微做些改變,對有些圖形仍然可以得到類似的結論。比如將正方形改成等邊三角形,運用同樣的方法——巧用“旋轉”運動,也可以解決問題。
請看下題:如圖4,已知P是等邊三角形ABC內一點,PA=2,PB=,PC=4
求△ABC的邊長
圖4 圖5 圖6
分析:這題咋看似乎沒有任何方向,但我們會發(fā)現(xiàn)2、、4是一組勾股數(shù),如果能構造一個以PA、PB、PC的長度為三邊的直角三角形,那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了,這可能就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顯然,如果我們想要出現(xiàn)相等的線段,構造出特殊的三角形,我們可以嘗試上述解題方法——巧用“旋轉”運動來解決問題。題目中已經有了等邊三角形,利用“旋轉”把或者繞著C點或B點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60°,即可以得到邊重合,對應線段相等,同時還有一個新的等邊三角形出現(xiàn),我們所希望得到的以PA、PB、PC的長度為三邊的直角三角形也隨之出現(xiàn),如圖5、圖6所示,由此可見這種方法是多么的實用。
三、總結
其實這類題在構成上或是在解題思路上都是巧用了“旋轉”運動的性質及其特點,把未知的條件轉化成已知的特殊圖形,使條件集中化,這樣圖形中的各種關系就清晰可見了,這種方法往往會成為解題的突破口。通過“旋轉”運動的性質及其特點來幫助解題,不僅可以巧解學生眼中的難題,還可以促進思維方法和解題能力的提高,達到良好的效果。
“旋轉”的性質在幾何證明中不僅僅只有這些,它在其他方面也有比較廣泛的運用,本文只是結合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總結了一下自己的經驗與心得體會,目的更多的是提醒自己今后在教學中,不要僅僅把目光放在如何應付眼前的考試,只是教會學生如何畫圖是不夠的,還應該啟發(fā)學生們如何運用“旋轉”運動的知識來巧解幾何問題,熟練掌握圖形運動的性質和特點,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對數(shù)學的興趣,為今后的學習做準備。
以上就是我對于“旋轉”在幾何問題中的作用的一些淺顯心得,望其他老師能加以指正。
參考文獻:
[1]烏依勤.《淺淡“旋轉”在幾何證明中的一些應用》.西南模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