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以來,古箏有了很大發(fā)展,其中既有對傳統(tǒng)演奏技法的傳承,也有大量的創(chuàng)新技法。比如1955年,趙玉齋創(chuàng)作的箏曲《慶豐年》開創(chuàng)當代雙手演奏技法。本研究以古箏搖指技法作為基本的理論基礎,結合前人理論基礎與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從《望秦川》演奏實踐著手,對古箏搖指技法進行探索研究,希望可以對搖指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古箏;搖指;技巧;望秦川
一、搖指簡介
相比拉弦樂器、打擊樂器、吹管樂器而言,古箏的獨特魅力在于通過手指彈奏展現(xiàn)出古箏清脆悅耳的音質、獨特細膩的音色。具有2300年歷史的古箏作為最有中國傳統(tǒng)音樂特色的樂器之一,由吟揉變化而產(chǎn)生的音樂效果是其最顯著的特征。搖指,是指使用大拇指、食指、中指中的一指或多指在一根或多根弦上連續(xù)地向里、向外來回快速彈弦、靠密集的頻率來將每次發(fā)音的點順序連接成線,與此同時聲音時值的充分性與音色的連貫性得到充分的保障。搖指是古箏各種演奏技術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術,在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已走在了其它演奏技術的前列。[1]
二、搖指演奏技法的初探
(一)搖指演奏技法分類
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最早對搖指的記載是清代榮齋在1814年編的《弦索備考》中記錄的名為“撮兒”的浙江箏派搖指技法。[2]搖指既能在彈按技法中發(fā)揮其樂音漸弱而旋律鮮明的特點(右手搖、左手顫、按、滑、揉),又能在彈撥技法中發(fā)揮其樂音漸強而曲調流暢的特點。
搖指按照不同的彈奏方式,分為以下幾類:
1.按照搖指時的手指分類
可分為:拇指搖(大指搖)、食指搖、中指搖,以及雙搖、三搖、四搖等。
拇指搖是用右手的小指為支點,食指緊捏住大指假指甲的根部,大指連續(xù)交替向外向里快速托和劈撥弦。
食指搖的關鍵是用抹、挑的方式連續(xù)向里向外快速撥弦。使用食指搖技法時,需注意大指應輕輕捏在食指底部第一關接觸,在穩(wěn)固食指的同時,彈奏的力量得到增強。與此同時,中指、無名指、小指均保持放松狀態(tài)。若采用懸腕搖的技巧,可由大臂向小臂傳遞力量,以帶動手腕搖動,食指間的撥弦將更加密集有序。
雙指搖是在豐富了拇指搖、食指搖等技法的基礎上演變而來,通過大指、食指的劈抹、托挑來連續(xù)交替快速撥弦。雙指搖常通過懸腕搖法來實現(xiàn),大指與食指需保持在接近三度的和弦之處,手指關節(jié)保持自然完全狀態(tài),不可僵硬,其余中指、無名指、小指處于放松狀態(tài),通過手腕的力量帶動雙指搖技巧的發(fā)揮。大指和中指也可用于完成此技巧,食指須輕捏大指用于控制后者的穩(wěn)定性和力量,中指與大指在接近三度的和弦位置上。少數(shù)演奏者也采用食指和中指來彈奏雙指搖技法。
2.按照搖指時用力的主要身體部位來分類
可分為:臂搖、小手臂搖、腕搖、小關節(jié)搖、大關節(jié)搖等。
小關節(jié)托劈搖指的關鍵要點是:托劈時均衡把握力度,凸顯扎實的音響;拇指的掌指關節(jié)自然展開,以保證托、劈的強弱一致。此種托劈搖指技法的特點為音色統(tǒng)一、圓潤流暢,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稱。[3]
大關節(jié)托劈搖指遠離拇指指尖的第一關節(jié)自然伸展,以掌指關節(jié)為支撐點,切忌不要讓掌指關節(jié)塌陷或彎曲。該技法的穿透力較強,音色清脆明亮。
壓腕中指搖的彈奏要領與壓腕食指搖基本一致,增強了后者的彈撥力度后,壓腕中指搖的表現(xiàn)就渾然天成了。
當代古箏搖指演奏技法中,懸腕提腕搖是難度最大、運用最廣的一種技法,但它所傳遞出的音色是最美、最飽滿的,表現(xiàn)力也是最強的。懸腕提腕搖最明顯的特點是手臂處于完全放松狀,搖指與彈奏緊密銜接,音色一致,搖指常隨意穿插在快速彈奏中,增強了節(jié)奏感。彈奏該技巧時,需深入鉆研如何保持小臂肌肉的力度,甲面與爭弦的角度保證在30°左右,而義甲與箏弦成90°夾角垂直。
3.按照搖指與其他技法的結合方式來分類
可分為:掃搖、彈搖、扣搖等。
彈搖是拇指搖弦,其他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彈奏其他音,這種指法和雙搖、三搖、四搖一樣能使得一個手上的拇指在彈奏一條線性旋律的同時,其他手指可彈奏出第二個乃至第三個聲部來。若能再加上另一只手的彈奏,則可達到同時出現(xiàn)三個甚至四個聲部,極大豐富古箏聲部的表現(xiàn)力。
扣搖需要左右手相互配合,右手使用搖指彈奏的同時,左手食指和大指輕捏住弦或用拇指緊壓住發(fā)音弦,且在前梁和琴碼之間要緊扣樂曲風格而左右移動。樂曲《戰(zhàn)臺風》中,就運用扣搖以渲染激越磅礴的氣勢,模擬出鮮明生動的風聲。
4.按照搖指的左右手來分類
可分為左手搖指、右手搖指。其中,左手搖指是借鑒右手搖指在近些年出現(xiàn)的新指法,它使得線性的旋律也可出自于左手聲部。
(二)搖指的音色構成與流派分析
構成不同風格的音色的搖指主要是通過點、面、速、氣等來控制的:
1.點
分為觸弦點與著弦點。在古箏的有效弦長中,有兩個音色區(qū)別明顯的基本觸弦點,這兩個觸弦點常用于表達兩種風格的音色,以增強演奏效果。
2.面
在古箏彈奏中,用指甲的反面進行彈奏并不常見,而搖指正是通過控制搖進琴弦的時機、力度以及指甲面的角度與方向,來演奏出不同尋常的音色和旋律。
3.速
搖指時,需充分把握指甲與琴弦接觸的快慢速度。搖指所產(chǎn)生的不同音量源自不同速度,速度快時節(jié)奏靈巧、音色響亮,速度慢時細膩舒緩、音色柔和。
4.氣
演奏時,若氣與力控制不協(xié)調,就會產(chǎn)生節(jié)奏感差、表現(xiàn)力弱的音響。將“氣”貫穿演奏之中,將心中細膩的感情注入手指并在琴弦上以輕重快滿的步伐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讓無聲的音樂富有頑強的生機和無限的活力。
浙派的樂曲中搖指幾乎是所有箏曲所必備的技法,其動作以大指做細密的搖動來演奏,不僅配合手腕的運動,還增加了手臂和身體的韻律,如《海青拿天鵝》中的搖指風格和種類多變。[4]
三、搖指在音樂中的應用
中國當代箏演奏新技法的領軍人物王中山老師的音樂表現(xiàn)細膩、傳神,音色柔美而亮麗,善于用情緒化的音樂語言表達理性化的思維。他舉重若輕的彈奏技法、飄逸灑脫的表演風采令人為之側目。王中山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和發(fā)展了多指搖和左手搖指,令古箏面貌為之一新。
四、結論
“搖指”在古箏演奏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也就真實的反應了“搖指”在樂曲創(chuàng)作編排理念中的重要性。如果能更清晰搖指這一演奏技法在樂曲中的運用,也就能更進一步的把箏曲中所要表達的情感表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趙毅.古箏搖指和音色構成技術分析[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1).
[2]榮齋.弦索備考,嘉慶十九年(1814)抄本,第三集合奏匯集《海清》.
[3]宋婷婷.古箏教學的幾種搖指技法訓練[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2).
[4]盛秧.浙派古箏[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3(11).
作者簡介:宗青(1989—),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古箏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箏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