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計算教學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只看中年級教材,單純的計算教學就占30%以上。另外,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幾乎都離不開計算,所以在小學階段打好計算基礎并形成計算能力,必會為其日后學習乃至終身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
那么,如何切實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使計算教學達到高效低耗呢?下面談談筆者對小學中年級數(shù)學計算教學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計算的現(xiàn)實意義
計算是為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而服務的,只有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才能使其意識到計算的現(xiàn)實意義。所以,在教學中要認真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利用他們的已有經驗作為理解的基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在情境中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質疑、概括、總結等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到計算原來如此有用,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計算學習效率。比如,某教師在教學筆算乘法時是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的:同學們會下圍棋嗎?圍棋是我國古代人發(fā)明的一種智力游戲,由兩人分別執(zhí)黑白棋子,進行圍子游戲,以圍占的點子多者為勝。圍棋盤上會有什么奧秘呢?進而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9×19”,計算交叉點數(shù)。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使計算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不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使其感受到了計算是為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的。
二、提出問題,在研究中學習
在計算的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有層級的問題,并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地獲取知識。如,在中年段學習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筆算時,學生已經完全掌握了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方法,就可以先組織學生比較扎實地復習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然后提出探索的問題:如果把第一個因數(shù)變成三位數(shù),該如何計算呢?學生帶著這樣一個有層級的問題去思考、合作學習,主動地獲取了知識,感受到了學習的成就感。
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探究算理
口算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而且是筆算的基礎,亦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形成,需通過持之以恒的練習來實現(xiàn),它是一個熟練的過程。訓練形式多樣化,如做題卡、搶答、開火車、接力賽等形式。
在數(shù)的運算中,算理是四則運算的理論依據(jù),學生對算理的理解直接影響著其計算能力的優(yōu)劣。而估算有時是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有效方法。如教學兩位數(shù)乘三位數(shù)“145×12”時可展開如下的探究算理活動:(1)請你估算一下145×12大約是多少?怎樣估計的?(學生會估計比1800少一些)(2)正確答案是多少呢?(在紙上算一算)(3)在小組中交流一下你的計算方法(4)把本組計算方法告訴全班同學(教師相應板書)(5)教師指著豎式重點講解第二步算理(因為12中的1表示10,而145×10等于1450,所以5寫在十位上,4寫百位上,而1寫在千位上)。這樣,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他們既理解了算法的多樣性,又體驗到算法的合理性,并在估算、算法多樣化的過程中獲得思維上的發(fā)展。
四、精心設計習題,培養(yǎng)計算能力
實踐證明,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必須通過反復的練習訓練方可達到。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練不等同于機械重復的計算,應做到三點:一是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如糾錯練習,把學生筆算中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列舉出來進行改錯,避免再出現(xiàn)類似錯誤。二是巧妙安排層次練習。如在學習進位乘法時,在例題基礎上,先安排與例題同步的第一步有進位一的計算題,再逐步過渡到兩步都需進位的題,這樣由易到難逐步提高計算能力。三是富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如某教師講課時有一道練習題是這樣設計的,前四道題是必做題,每對一題加一面小旗,在規(guī)定時間內提前做完的同學可做后幾道,每多做一道并且正確的就多加一面小紅旗。這樣設計充滿了挑戰(zhàn)性,學生感到計算不但要快還要準,既照顧了多數(shù)學生,又解決了“學有余力的學生吃不飽”的問題。
總之,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我們只有不斷探索,找到更行之有效的途徑,才能使枯燥的計算教學煥發(fā)新的活力,讓學生對計算課堂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