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對胡琴的認識僅僅是現在的二胡、中胡或者板胡等拉弦樂器。其實不然,胡琴歷史悠久,且并不僅僅包括現在的弓弦類樂器?!昂佟币辉~中的“胡”指的是北方少數民族,因為古代漢人稱謂北方少數民族為“胡”。它形制獨特,音色渾厚,民族特色十分濃重,可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然而許多人對于其名稱在各個朝代的演變存在片面的理解。在綜合了眾多關于胡琴演變過程的信息之后本文將論述胡琴在唐、宋、元三代的名稱、形狀以及演變過程。
【關鍵詞】胡琴;奚琴;嵇琴
《漢語詞典》中對于“胡琴”一詞的解釋有兩點:(1)古代樂器名。在古代泛稱來自北方和西北各族的撥弦樂器,如琵琶,忽雷。約宋元開始,亦為拉弦樂器之稱。(2)指今戲曲中所用的弦樂器。胡琴類樂器在我們國家的各個少數民族和中原地區(qū)都有流傳,而且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胡琴類樂器在東南亞一些國家中也得以流傳與演變。譬如:緬甸的三弦(tro)以及柬埔寨的變種三弦(toirhmer)(注:(日)林謙三《東南亞樂器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因此,胡琴類樂器作為我國最具代表性,最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間樂器當之無愧。
一、唐代胡琴名稱及存在形式
說到唐代胡琴,我認為應先對“唐代胡琴”一詞進行一些說明。因為我在學習一些音樂資深前輩寫到唐代胡琴的形成發(fā)展時直接指明“奚琴”即“胡琴”前身,也就是“胡琴”在唐代叫做“奚琴”。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唐代并無“胡琴”一詞。比如,唐代詩人岑參(715-770)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寫到:“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由此可見,“胡琴”類樂器在唐代已存在。但“奚琴”為什么可以與“胡琴”在唐代共存呢?其原因在于“奚”與“胡”古音近似,聲母相同。此外,根據《新唐書 北狄傳》中記載:奚亦東胡種,為匈奴所破,保烏丸山。再根據奚部的原居住地是東北的鮮卑地,可推出“奚“的來源就是“胡”。那么,胡琴在唐代是以何種形式存在呢?“胡琴”一詞在唐代指的是一類樂器還是一種樂器?首先,唐代段成式(803-863)在《劍俠傳》中描寫:“有侍妓善胡琴,四座酒酣,因請度曲……小仆以繡囊將琵琶而此?!贝颂幩选昂佟迸c“琵琶”交替使用。還有唐初四川射洪大詩人陳子昂(661-702),曾以千金買一胡琴,即是琵琶。從以上的例子中可看出胡琴類樂器中含有琵琶,而鐘清明(國家二級作曲家)曾說過唐宋時期的胡琴亦可指忽雷;再因“琴”是漢人弦樂器通用名稱,因此“胡琴”指的是一類樂器。據宋代陳旸所著《樂書》上面圖片所描繪的胡琴的形狀來看:琴筒呈圓形,確似撥浪鼓,竹桿,二弦,無千斤,有琴軸,在此他應該指的是“胡人弦樂器”。由此觀之,在唐代胡琴的存在形式大致可分為“琵琶”、“忽雷”等彈弦樂器以及“胡人弦樂器”。
二、宋代胡琴流行名稱及演變
奚琴始于唐代,在古意中“奚”通“嵇”,故從唐代時奚琴就可稱為嵇琴。這在孟浩然的《池亭詩》中可得以印證:“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過”。 只是“嵇琴”一詞到了宋代才得以廣泛流傳,對此可見于北宋沈括(1031-1095)《夢溪筆談 補筆談》:“嵇琴,二弦,以竹軋之。”此外,嵇琴在當時被廣泛用于宮廷和民間演奏場所里,深入民眾的娛樂生活,譬如沈括《夢溪筆談 樂律》“熙寧中,宮宴,教仿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庇纱诉€可看出,在當時,嵇琴技藝已達到能用一弦奏曲的精湛地步。同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下的凱歌數十首中的第三首中寫到:“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云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边@首詩中出現了以馬尾弓弦拉奏的胡琴,當時是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這說明馬尾胡琴早在當時就已經廣泛使用于用于駐守北部邊疆的宋朝軍隊中。到此,馬尾胡琴的出現為嵇琴在宋代時期由彈弦樂器向拉弦樂器過渡的這一轉變提供了有力證據。
三、元代胡琴的演變
在蒙古帝國的崛起后,馬尾胡琴作為蒙古民族的特色樂器被傳承為“胡兀兒”也叫“潮兀兒”。元朝建立后,開始正式稱為胡琴,并且成為宮廷中的主要樂器。多在宴樂中用于獨奏或合奏,此外還廣泛用于軍隊的演奏活動中。在張星烺譯《馬哥孛羅游記》(1936年商務版)一書中講到1268年的軍隊情形說:“韃靼人又有一種風俗。當他們隊伍排好,等待打仗的時候,他們唱歌和他們的二弦琴,及其好聽。”這說明了當時軍隊中胡琴的使用技術已達到成熟地步。元代胡琴以馬尾胡琴為主,形狀逐漸統(tǒng)一,據《元史 禮樂志》中詳細記載——胡琴的形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馬尾胡琴的弓子是從竹片弓換成了馬尾弓,這昭示著胡琴在其樂器功能與演奏方式方面又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的“弓弦類”樂器的正式產生。
此后,胡琴憑借著它獨特的魅力成為中國一個龐大的樂器族系,廣東粵胡;河南墜胡、板胡;三亞椰胡等,均是胡琴發(fā)展的成果。胡琴的再發(fā)展具有很明顯的民族特色,不僅成為一種地域性樂器更加成為一種國際化的樂器。受到國際友人的熱愛,胡琴的發(fā)展也凸顯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厚重感,既是對文化的繼承也是對文化的創(chuàng)新,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作者簡介:李奕霏(1993—),女,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