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艷
摘要:翻譯是一個不斷調整與順應的動態(tài)過程,其本身相關的理論由早期對于直譯,到現在要求譯出原著意義的同時,又不能失去其本身的語言風味。本文結合具體的使用語境稍事分析,以期能達到使譯著在注重翻譯理論研究的同時考慮到語境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理論;直譯;語言;語境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livi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Translation has to do with another language and culture,thus the influenc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s inevitable.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important genres involved together with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in order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latter will be identified.
Key word:theory,literal translation,language,context
隨著人文社會科學的各種理論流派的紛涌疊起,翻譯界很多傳統(tǒng)觀念的理論在為人們所重新認識理解完善,從而興起的是一種在辯證的、動態(tài)的和發(fā)展的哲學觀指導下的、與其它門類學科互相借鑒的翻譯理論多元共生共存的狀態(tài)。
語言的發(fā)展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詞匯是語言“大廈”賴以支撐的物質基礎。通過觀察和研究某社會群體的語言,我們就可以了解他們的文化和心態(tài)。這也是翻譯所以存在的原由。但是翻譯就不能僅僅是簡簡單單的逐字逐句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換??v觀英語文章發(fā)現,英語行文注重語義貫穿,從已知推向新知,主題與述題相承。一般來講,從事翻譯工作要掌握兩種語言是常識。譯者在兩種語言上有較高的水平。但是,僅是語言上的水平高是不夠的,在翻譯過程中常常遇到的理解與表達上的困難不僅僅是語言使用上的問題,而是社會語用問題。理解上的困難是由語言和語言所反映的文化造成的;表達上的困難是由語言和不同的思維方式造成的。
翻譯的任務在于明道知意且用相應之語言文字以傳達此意表示此道,故翻譯是可能的。翻譯學的意義觀基本上都經歷了語文學范式和語言學范式兩個發(fā)展時期。羅新璋認為中國的翻譯理論自成體系: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四個部分組成,是一個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漸次發(fā)展的整體。這是基于對原文本“忠實”程度的劃分和概括。語境及恰當的語言在翻譯中有重要作用,從而發(fā)現處于不同時空中的各種文本互相發(fā)生意義聯系,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文本家族,形成文本意義交互指涉的網絡關系。所以“要說真正的獨特性,它既不在對方身上,也不體現在我身上,而在于我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把握的是關系的獨特性。”也就是詞匯斟酌可以在具體語境中對經典翻譯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等值理論。等值,顧名思義,就是尋求翻譯中的對等,可是要求原語和目的語完全對等是不現實的,就像物理學中的 “絕對零度”一樣是不可能達到的,所以這里的等值可理解為相似或者類似,而非完全對等。很多翻譯家對研究等值理論做出了貢獻,如彼得·紐馬克,羅曼·雅可布遜和蒙娜·貝克等。然而,做出最杰出貢獻的是尤金·奈達,他對等值進行 “形式等值”和 “功能等值”的區(qū)分,形式等值趨近于直譯,功能等值趨近于意譯,解決了長期以來直譯與意譯之爭,有效地指導了譯者的翻譯工作,在翻譯中盡力尋求“最貼近原語信息的自然對等”。他還認為好的譯文應使譯語讀者獲得和原語讀者相同的感受,這是最高層次的對等。
翻譯作為溝通兩種不同語言文化的橋梁,必然在幫助使用不同的人們互相理解交流的同時產生文化的碰撞。不同的學者會采用不同的翻譯方式,從而產生不同的翻譯理論。而我們都知道,從本質上講,翻譯意義觀是翻譯學的本體研究,是翻譯學理論與實踐的匯合點。本雅明就曾說過翻譯是作品“持續(xù)的生命”,是“作品的榮光”。翻譯中為了達到文化等效,我們還需要從文化的方面考察語言,因為需要翻譯的著作原語中會有許多具有文化意義的詞語,我們在翻譯時應該也翻譯出文化氣息。等值理論的指導可以使譯者的翻譯獲得科學的理論指導,并能使目標讀者獲得和本土讀者相同的感受。翻譯時必須根據譯文內容來使用語言。注重翻譯與文化的相互關系,文化對翻譯的影響和制約作用。由此可見,翻譯不僅是要考慮到具體詞匯的使用,也要看原文的行文風格,同時要把所有這些相關因素放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下才有可能做出好的譯文作品。
【參考文獻】
[1]Jacobson,R,(1960),Style in Language [C].New York:Wiley.
[2]Kenny,D,(2001),Lexis and Creativity in Translation:A Corpus-based Study [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3]Savory,Theodore,(1968),The Art of Translation [M].London:Jonathan 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