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加琛,劉全儒
(北京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北京100875)
2014年7月,作者在西藏進行野外考察時,于隆子縣雪布達拉山附近的高山草甸發(fā)現(xiàn)了紫草科微果草[Microcaryumpygmaeum(Clarke)Johnst.]。鑒于該種之前在西藏沒有記載,經(jīng)仔細查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PE)及中國數(shù)字標本館中的標本和考證相關文獻[1-5],確認為西藏紫草科的1個新記錄屬。微果草與毛果草屬(Lasiocaryum)的毛果草(L.densiflorum(Duthie)Johnst.)形態(tài)上相似,為了更好地區(qū)分二者,筆者從生境及植株形態(tài)等宏觀方面對二者進行了比較,同時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兩者的小堅果及花粉微形態(tài)進行了觀察。報道如下。
Johnst.in Contr.Gray Herb.n.ser.73:64.1924.
隸屬于紫草亞科(Subfam.Boraginoideae)、附地菜族[Trib.Trigonotideae(M.Pop)Riedl]。全世界約有3種,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南地區(qū)和印度東北部;中國僅產(chǎn)微果草1種。
微果草(圖版Ⅰ,C)
Microcaryumpygmaeum(Clarke)Johnst.in Contr.Gray Herb.n.ser.73:64.1924;Brand in Repert.Sp.Nov.22:101.1926,et in Engl.Pflanzenr.IV.252(Heft 97):201.1931.—EritrichiumpygmaeumClarke in Hook.f.Fl.Brit.Ind.4:165.1883.
西藏:隆子縣雪布達拉山,92°13′E,28°37′N,生于高山草甸(圖版Ⅰ,A),海拔約5000m。郝加琛,xz14331(BNU),2014-7-18。
根據(jù)標本考證及文獻記載[1-4],本種在中國四川(理塘、鄉(xiāng)城)及云南(中甸)有分布,生于海拔3 900-4 700 m 的高山草甸?!段鞑刂参镏尽飞形词珍洠?]。筆者在西藏隆子縣雪布達拉山的高山草甸采到該種,證實微果草為西藏分布新記錄。本種模式標本采自錫金[7],印度東北部也有分布。
在野外環(huán)境中微果草的植株形態(tài)非常接近毛果草屬的毛果草,但微果草屬的花數(shù)朵簇生,近似傘形花序,小堅果無毛,腹面有1 條縱溝,而與后者不同[1]。通過野外觀察,發(fā)現(xiàn)二者在外形上確實有著較多的相似之處,如均為一年生草本,全株被開展糙毛;葉無柄,近狹倒卵形;聚傘花序生于莖或分支的頂端;花冠藍色或淡藍色,有時為白色。但二者也存在明顯差異,如二者生境不同,微果草生于高山草甸,而毛果草生于礫石灘(圖版Ⅰ,A、B);微果草通常不分枝,而毛果草常在下部分枝;微果草的聚傘花序更接近于傘形花序,且花梗較長,長約2~8mm,而毛果草的聚傘花序密集,花梗極短,長不超過2 mm(圖版Ⅰ,C、D)。
對微果草和毛果草小堅果及花粉微形態(tài)的掃描電鏡觀察,也表明二者既有相似之處也有明顯差別。如二者小堅果均為卵形,具皺折,著生面位于腹面下部(圖版Ⅰ,E~J);花粉粒赤道部位較平直,均為長球形花粉粒,極軸:赤道軸在8:7~8:4之間[8](圖版Ⅰ,H、L)。但微果草的小堅果無毛,腹面有1條縱溝,而毛果草的小堅果被毛,腹面無縱溝(圖版Ⅰ,E~G,I~K)。
微果草屬植物在西藏境內(nèi)發(fā)現(xiàn)尚屬首次。據(jù)已有文獻記載,微果草分布于海拔3 900-4 700m 的高山草甸。2014年7月筆者在西藏隆子發(fā)現(xiàn)的居群分布于海拔約5 000m 的草甸,高于原有報道約300m,而且生境與文獻記錄相同,說明該種在川、滇、藏地區(qū)可能有更為廣泛的分布。該發(fā)現(xiàn)不僅豐富了西藏紫草科植物屬及種的多樣性組成,而且對西藏植物區(qū)系和植物多樣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微果草與毛果草雖在植株、小堅果及花粉等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但二者在生境、花序及果實微形態(tài)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這些形態(tài)差異可用于微果草及毛果草的區(qū)分和鑒定。
圖版Ⅰ 微果草(A、C、E、F、G、H)與毛果草(B、D、I、J、K、L)Fig.Ⅰ Microcaryum pygmaeum(A、C、E、F、G、H)and Lasiocaryum densiflorum(B、D、I、J、K、L)
[1] 孔憲武,王文采.中國植物志(第64卷第2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113–114.
[2] ZHU G L,RIEDL H,KAMELIN.R V.Boraginaceae[M]//WU Z Y,RAVEN P H.Flora of China 16.Science Press,Beijing &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St.Louis,1995:378-390.
[3] 吳征鎰.云南植物志(第4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732.
[4] 傅立國.中國高等植物(第9卷)[M].山東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325.
[5] 谷安琳,王慶國.西藏草地植物彩色圖譜(第1卷)[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6] 吳征鎰.西藏植物志(第4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33-86.
[7] CLARKE C B.The Flora of British India[M].London:L.Reeve &Co.,1883:4(10):165.
[8] 王開發(fā),王憲曾.孢粉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21-23.
[9] JOHNSTON I M.Studies in the Boraginaceae[J].ContributionsfromtheGrayHerbariumofHarvardUniversity,1924:7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