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黎
摘要:英語寫作既能體現(xiàn)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又能反映學生標準全面地運用語言的能力,是一種綜合性表達方式。母語思維對二語習得有著深刻的影響,尤其對二語寫作容易產(chǎn)生負遷移的作用。基于此,分析學生書面語中出現(xiàn)的典型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思考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關鍵詞:母語思維模式;外語寫作;影響
中圖分類號:H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6013702
引言
語言作為人們交際的工具,使人們得以傳遞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思維方式是人們思維的程序或思維習慣,語言是思維賴以進行的載體,不同的語言造就不同的思維方式。從地域上劃分,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則屬于漢藏語系。英漢地域文化上的差異正好體現(xiàn)在語言的差異上,而語言的差異又導致了思維方式的差異。
英語寫作最能夠反映學生用外語傳遞信息、表達思想的能力。由于中國學生沒有意識到英漢語言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所以進行英語寫作時常常先借助于漢語進行思維,再把漢語思維帶到英語寫作中,結果寫出來的文章不中不英,即人們常說的中式英語。造成中式英語的原因主要是漢語思維在英語寫作產(chǎn)生了負遷移。文秋芳、王文宇[1]等人的研究都反映了學生在進行二語寫作的過程中具有運用兩種語言進行思維活動的特點。因此,深入研究英漢語言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在學生二語寫作中的影響顯得無比重要。本文擬從詞語選用、句式結構、詞不達意三個方面入手,分析英漢語言之間的差異,并探討語言差異對思維方式產(chǎn)生的影響。
一、理論依據(jù)
(一)主體與客體
西方民族嚴格區(qū)分主體和客體,強調(diào)“物我分立”。他們的思維關注的是客觀事物對人產(chǎn)生的作用和影響,在進行寫作時,強調(diào)的是事物和過程,而不是動作的執(zhí)行者,因此英語中常采用被動句。而漢語民族更強調(diào)主客體的相互融合,其思維往往以人為中心,因此在漢語寫作中多以人作主語,普遍采用主動句。以上所述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于英漢語言間句法上主語的差異以及語態(tài)方面的不同。
(二)形合與意合
英語屬于“形合”語言,而漢語屬于“意合”語言。英語句子強調(diào)形合,即強調(diào)顯性接應和結構完整,句子結構較為嚴謹,常常使用各種銜接手段把詞、詞組等連接成完整的句子。而漢語強調(diào)意合,即注重內(nèi)容和表意的完整性,句子結構較為松散,主要以一種內(nèi)在的、隱蔽的句子邏輯關系來銜接。
(三)直線型與螺旋型
受不同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影響,中西方思維模式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西方民族的思維直截了當,不喜歡拐彎抹角。董雪[2]等人指出:“英語表達呈直線型,力求開門見山,把話題放在最前面,再遵循從一般到具體、從概括到舉例、從整體到個體的思維方式?!倍袊苏f話比較喜歡繞彎子,Kaplan[3]指出:“包括漢語在內(nèi)東方語言的修辭結構呈螺旋型,往往繞著主體展開討論,不直接切題,從各種間接角度來說明問題?!?/p>
二、實例分析
只有寫作水平才能真正反映一個人的語言修養(yǎng),寫作是檢查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思想能力水平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學生寫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詞語的誤用、結構的錯誤以及詞不達意等三大類錯誤,來說明母語思維對學生二語寫作的影響。
(一)詞語的誤用
語言是由詞組合起來構成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由于學生對英漢語言、文化及思維之間的差異不甚了解,所以在進行英語寫作時經(jīng)常會在詞語的選擇上犯錯誤。學生大多都是翻譯式地掌握外語,認為英漢詞匯是一一對等的,因此在寫作過程中會誤用受漢語詞語影響的英文詞來表達意思,形成中式英語。
1.名詞的誤用
在學生的作文中不難看到生搬硬套的詞組或句子,如有學生寫出這樣的一個句子:“My mother hopes me to be a dragon in the future.”從這個句子可以看出該學生把英語中的“dragon”等同于漢語中的“龍”,他不了解“dragon”在英語中是指“蠻橫、兇暴的人,直接根據(jù)母語思維將“望子成龍”翻譯成英語,表達出來的意思適得其反。有學生把“當我失去信心”翻譯成“when I lost heart ”她把“heart(心、心臟)”等同于“confidence(自信心)”。
2.動詞的誤用
例如:“找借口”有學生會將其翻譯成“find an excuse”, 而正確的表達應該是“make an excuse”,在句子“We pawed crabs in the sands”中,學生只理解了“paw”是“抓”的意思,而沒有理解其他意義,如動物“用蹄刨或扒”等。
(二)結構的錯誤
雖然漢英的句子結構大多是主語+謂語+賓語,但是它們的結構形式卻具有明顯的差異。如上文中提到的,英語句子注重形合,注重使用連接詞來銜接,而漢語句子注重意合,強調(diào)靠語序和虛詞來表示語法關系,主要是通過意義來起連接作用。如:“這次來廈門我會待一周”,有學生將其翻譯為“This time I go to Xiamen may stay for a week.”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是因為該學生受母語思維的影響,在該中文句子中有兩個動詞“來”和“待”,在中文語境中兩個動作之間是不需要連接詞來連接的,而在英語中如果連續(xù)出現(xiàn)兩個動詞,它們之間必須要用一個連接詞將它們連接起來。所以正確的表達應是“This time I go to Xiamen and may stay for a week.
(三)詞不達意
從語用學的角度看,英語句子中具有嚴格的人稱、數(shù)和時態(tài)的變化,而漢語注重的是語義和詞形表征之間的聯(lián)系,沒有嚴格的性、數(shù)、格等的句法概念。因此,在寫英文句子時,學生常常受到母語思維模式的影響,按照中文習慣表達,導致出現(xiàn)一些詞不達意的句子。如“是否一切安好?”學生直接將其譯為“Whether everything goes well or not?”把“whether”等同于“是否”,而沒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結構不完整的句子,因此正確的表達該是“I want to know whether everything goes well or not.”又如“我的精神可以放松了”,有學生將其譯為“My spirit relaxed.”這樣的表達在英語里是欠妥的,正確的表達應該是“I feel relaxed in the spirit.”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學生大多都是在脫離語境的情況下學習英語的,他們總是孤立地記單詞和語法規(guī)則,而不是通過大量的閱讀來掌握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
三、對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
(一)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由于英語是中國學生的第二語言,英漢思維方式和文化都存在差異,因此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常常受到母語思維的干擾,甚至導致語言錯誤,由此可見跨文化意識對二語習得的重要性。寫作不僅僅是詞匯、句子和語法等的運用,它是交織著社會、文化和觀念的語言思維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將文化教學與寫作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英漢思維方式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以此來減小漢語思維對英語寫作的影響。
(二)通過大量閱讀培養(yǎng)語感
根據(jù)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理論,學習者獲得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后,語言輸出也會水到渠成,其語言水平便會從i發(fā)展到i+1。王初明[4]認為,“大量證明的語言輸入會使學生犯的語言錯誤越來越少?!币虼艘雽W會地道地表達英語,學生們既要打下堅實的語言知識基礎,還要多閱讀英文資料,培養(yǎng)自己的英語運用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大量的英語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具有明顯的作用。
(三)學習漢英轉換技巧
在寫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訓練學生的基礎知識,發(fā)掘詞匯之間的文化差異,分析并強調(diào)英漢語言差異。其次,應讓學生多做翻譯練習,引導學生對比兩種句式的差異,使學生熟悉英語表達法,克服母語思維方式對英語表達的負遷移。最后,教師還應整理、歸納和分析學生在練習中受母語思維影響造成的錯誤,積極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英語思維,寫出地道的英語文章。
結語
母語思維是影響二語習得的諸多因素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包括正遷移和負遷移。母語思維是外語學習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它影響著語言的學習效果和輸出質(zhì)量,比如編碼和解碼的速度、準確度和有效度等。它既是學習基礎,還是可以開發(fā)利用的背景資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母語思維的正面影響,及時發(fā)現(xiàn)并分析母語思維的負面影響,要盡可能因勢利導,趨利避害。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對異種文化的敏感性,讓學生大量閱讀英文資料培養(yǎng)學生語感并在教學中授予學生漢英轉換的技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英語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文宇,文秋芳.母語思維與二語寫作——大學生英語寫作過程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64—67.
[2]董雪,王紅,襲新智.英語寫作中的漢語思維模式及中式英語[J].邢臺學院學報,2014,(9):139—141.
[3]Kaplan.R.B.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1—2.
[4]王初明,牛瑞英,鄭小湘.以學促學——一項英語寫作教學改革的試驗[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5):20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