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索馬里在語言、文化等方面,仍有一些與中國的相通之處。最明顯的是索馬里的語言中,竟有個別單詞發(fā)音與漢語相同。
近日,索馬里發(fā)生的爆炸事件,使得全球再次關(guān)注到這個地區(qū)。事實上,中國駐索馬里使館從1991年關(guān)閉,直到去年10月才重新恢復。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動蕩不安的局勢中,索馬里人的生活卻有著難得的安寧。
中國語言和習俗融入生活
公元前17世紀以前,索馬里建立了以產(chǎn)香料著稱的“邦特”國。1941年,索馬里徹底淪為英國殖民地。1960年7月1日,索馬里建立共和國。
1991年,西亞德政權(quán)倒臺后,索馬里一直處于軍閥武裝割據(jù)的無政府狀態(tài)。位于西北部的索馬里蘭與中部邦特蘭以及索馬里西南國均為實質(zhì)獨立。2002年4月,埃加勒病逝后,原“副總統(tǒng)”達希爾·里亞爾·卡辛于5月1日繼任“代總統(tǒng)”。
索馬里是各國貨輪出入蘇伊士運河的必經(jīng)海路,由于內(nèi)戰(zhàn)連綿不斷,社會、教育體系已崩潰多年,當?shù)厝俗?0世紀以來即以海盜為業(yè)。該國海盜每年勒索各國商船,金額難以估計,以致聯(lián)合國對索國海盜基地展開調(diào)查打擊。
鮮為人知的是,索馬里和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1498年葡萄牙的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當?shù)厝烁嬖V他,早在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過這里。
在東非海岸的索馬里半島,至今還有一個名叫“鄭和村”的地方,人們世代生活在那里,還夢想著有一天打撈鄭和留下的寶船。
幾個世紀過去,當年鄭和與索馬里原住民進行了怎樣的交流,如今已很難了解詳情。但據(jù)介紹,時至今日,索馬里在語言、文化等方面,仍有一些與中國的相通之處,這很可能就與鄭和有關(guān)。
最明顯的是索馬里的語言。索馬里通用阿拉伯語,而在更能反映索馬里本土歷史的索馬里語中,竟有個別單詞發(fā)音與漢語相同。如索馬里語單詞:“沒有了”、“走吧”、“阿姨”,完全就是漢語的發(fā)音。他肯定地認為這些是當年人們與鄭和交流的證據(jù),當?shù)厝嗽诮涣髦袑W會了一些簡單的漢語,并逐漸融入了自己的語言中。
索馬里人生活習慣也與中國人有共同點:都喜歡喝茶。在索馬里的北方地區(qū),茶水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料,也是社會交往活動中普遍使用的招待性飲料,在眾多家庭中,茶水招待幾乎成了設(shè)宴款待的代名詞。
據(jù)介紹,應(yīng)邀到索馬里朋友家中做客,要按照事先約定的時間準時抵達,屆時主人會高興熱情地在院門外迎候??腿诉M門,主人定會認真泡上好茶,款待來客。
索馬里人對招待客人用的飲料十分講究,除了茶水之外,駱駝奶成了索馬里人日常生活中不可離開的待客飲料。
迪基爾族人和拉漢文族人沒有飲茶的習慣,但他們喜愛用酥油煮綠咖啡豆當飲料喝。
每當客人臨門,迪基爾族人和拉漢文族人便將煮好的酥油咖啡豆端上來,將咖啡豆盛在一只木盤子里,傳給每一位客人品嘗??腿顺赃^咖啡豆后,主人再將煮過咖啡豆的熱湯遞給客人,請每一個人涂擦在胳膊和頭發(fā)上,然后客人學著主人的樣子,將酥油吸進自己的鼻孔里,頓時會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滿足感和愉快感。
彬彬有禮的待客之道
索馬里人待人彬彬有禮,言談舉止講究禮貌,社會交往注重禮儀,富有強烈的民族感情。
索馬里人同外來客人交往時,總是主動打招呼,熱情地握手問候致意,寒暄時問長問短,顯得親切友善。相互熟悉的朋友見面,多數(shù)要相互擁抱,進行一番內(nèi)容廣泛的問候,例如“近來身體好嗎”“生活愉快嗎”等。問候的語言說起來一串連著一串,加上有時還要問候駱駝怎么樣,仿佛沒完沒了,往往持續(xù)的時間很長。
當?shù)厝擞鲆娚矸莺偷匚伙@赫的貴賓,總是行右腿跪地的大禮。男女見面,多是以微笑表示問候,相互間講話不多,男女相互握手的現(xiàn)象更是少見。在許多鄉(xiāng)村地區(qū),男女老少遇見外來客人,總是在主動打招呼問候之后,圍著客人唱歌跳舞,借此表達熱烈歡迎的愉快心情。
在社會交往場所,索馬里人非常重視自己的著裝,非常講究自己的著裝是否得體。無論是出席正式場合或者外出訪友,還是在家中接待客人,那些有身份、有地位、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士,絕大多數(shù)是西裝革履,系著領(lǐng)帶,皮鞋擦得錚亮。
許多索馬里人也喜歡穿一身民族服裝,男士總是一身寬大棉布袍,女士多穿一身色彩艷麗的連衣裙,而且還要佩戴一塊花色的頭巾。
由于氣候炎熱,干燥少雨,有身份、有地位的索馬里人喜愛穿后半部露出腳跟部的皮涼鞋,那些普通百姓愛穿塑料泡沫拖鞋,而且是在中國早已過時的那種用兩個腳指頭夾著鞋幫走路的拖鞋。
正是由于當?shù)亓餍兄v究著裝是文明禮貌的體現(xiàn)和對他人的尊重,因此,外來客人應(yīng)當注意端莊、整潔、得體的著裝。服裝含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yǎng)、精神面貌、物質(zhì)文明發(fā)展程度以及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文化修養(yǎng)、審美意識和對自己、對他人、對生活的態(tài)度。
應(yīng)邀到索馬里朋友家中做客,要按照事先約定的時間準時抵達,屆時主人會高興熱情地在院門外迎候??腿诉M門,總是給主人家?guī)須g樂喜慶的氣氛。女主人會率全體子女一一向客人行禮表示問候和歡迎,然后一一退出客廳。男主人才開始同客人進行熱情友好的談話。
最負盛名的香料之邦
索馬里盛產(chǎn)乳香和沒藥,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香料之邦”。
乳香又名“齒葉乳香”,是一種矮小只有一人高的珍貴野生灌木樹種。索馬里的貝奧乳香和弗里爾氏乳香中,后者是提取乳香的主要來源。乳香樹的葉子小且很薄,邊緣有點圓。開花時花朵很小,由白逐漸變成淡紅色。從莖皮滲出來的芳香樹脂凝固后,便是具有較高經(jīng)濟價值的乳香。
當?shù)厝藦拿磕甑?月底或4月初開始采集乳香樹脂,直到9月,經(jīng)過深加工就成為馳名于世的香料了。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喜愛在清真寺里、婚禮慶典儀式上或者招待客人的廳室里燃點香料的習慣。由于天氣炎熱,人們聚集在一起,腋下分泌的氣味,充斥廳室,有時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因此,在索馬里人的家庭里,經(jīng)常燃燒少許的乳香,滿屋飄香,經(jīng)久不散。每逢賓客臨門,主人招待客人喝過飲料之后,便取出一只精制、小巧、玲瓏的銅爐,放入燃燒的木炭,撒上少許香料,室內(nèi)頓時香氣四溢,沁人肺腑,賓主就在這樣一種芳香的氣氛中進行熱情友好的談話。
沒藥一詞源于阿拉伯語murr“木拉”,意思是苦的。同乳香一樣,沒藥樹的樹脂是白色液體。從外觀上看,沒藥樹與乳香樹區(qū)別不大,但沒藥樹比乳香樹矮,樹脂從樹干流出后便凝固,經(jīng)過加工可制成香料和名貴藥材。
沒藥樹是披針形小喬木。在索馬里,沒藥分兩種:一種是膠質(zhì)沒藥,另一種是采集時不需要割心的天然沒藥。沒藥枝條交錯,長滿刺,夏天開白色的花。由于這種樹木采割困難,樹脂較少,所以不到一定高度不予修剪。
中醫(yī)學上入藥(指沒藥),功能與乳香的藥用價值及其療效相同,在世界萬千種藥用植物中,可與乳香媲美。
據(jù)索馬里歷史文獻記載,早在公元兩三千年前,每逢乳香和沒藥收獲的季節(jié),索馬里的貿(mào)易集市就非常繁榮。
一只只單峰駱駝首尾相隨,背馱著山民們辛辛苦苦一年來的勞動果實到集市拍賣。乘船慕名而來的腓尼基商人,絡(luò)繹不絕,按乳香和沒藥的成色、質(zhì)量、色澤及純凈度分三個等級,按質(zhì)論價。
在古代埃及,乳香被用于宗教祭典,沒藥用作木乃伊的防腐劑。大量的乳香、沒藥樹苗還被當做埃及法老宮殿的裝飾物。
到了公元十二世紀和十三世紀,處于繁華興盛時期的摩加迪沙,不僅是世界上象牙和皮革的貿(mào)易中心之—,而且還是世界上第一個乳香、沒藥市場。
中國同索馬里之間的經(jīng)濟貿(mào)易往來,大約始于唐宋時代。至今中國和索馬里民間還流傳著“乳香極品,用生命換芬芳(入藥)”的說法?!缎绿茣泛汀队详栯s俎》中都有我國從索馬里進口乳香的詳細記載。明朝永樂年間,鄭和的船隊曾兩次遠航到達木古都束(即今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
乳香、沒藥傳入我國后,經(jīng)我國古代中藥學家精心研制,洋為中用,將它制成一劑名貴中草藥,用以活血、鎮(zhèn)痛、行氣。
(《中國石油報》2014.10.28、《解放日報》2010.6.2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