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蓮芝
包頭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內(nèi)蒙古包頭 014030
電視新聞應樹立以畫面為核心的價值理念
劉蓮芝
包頭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內(nèi)蒙古包頭 014030
近年來,隨著央視和省級衛(wèi)視的不斷擴張,地方臺的生存空間日益逼仄,地方臺辦電視新聞的難度也加大,因此,地方臺的電視新聞要樹立以畫面為核心的價值理念,才能競爭中取得異地之地。
電視新聞;畫面;核心;價值理念
電視的特點在于圖像和聲音的完整結合,這也是電視所以吸引人的地方。用電視的手段來傳播的新聞,當然不能脫離電視本身的特點,否則其獨立存在的理由就值得懷疑。
電視理論界有專家提出電視傳播的基礎仍然是語言而不是畫面。理由在于看電視時如果把聲音關掉僅看圖像,頂多只能看懂一到二條,而把圖像關掉僅聽聲音,幾乎全能聽懂。這一實驗表明,目前大多數(shù)的電視新聞離開了文字解說無異于一堆影像碎片,其畫面?zhèn)鬟_的信息量較為有限。
造成電視新聞現(xiàn)狀的原因是多樣的。早期確立的這種電視新聞“規(guī)范”影響是巨大的,幾乎成了以后所有電視新聞工作者的“集體無意識”。由于其強大的慣性作用,試圖在短期內(nèi)改變思維方式,難度很大。另外,喉舌功能決定其以傳播政府的各種聲音為己任,其中大量的“規(guī)定動作”和以圖解抽象概念為主的宣傳內(nèi)容使電視新聞難脫“兩張皮”。再有,把衡量事件的新聞價值經(jīng)常是以是否具有社會主流思想所需要的“意義”為標準。而受群眾的關注、感興趣程度則降為其次。這種價值取向使得在綜合頻道的主檔新聞中,圖解概念式的報道占有絕對的分量,而被相對忽視的部分恰恰是電視新聞所擅長表現(xiàn)的。
專家所做的實驗其實也表明雖然說語言是一切傳播的基礎,但對電視而言,畫面語言應該放到與文字解說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地位。作為一種記錄工具,電視從發(fā)明之初起就以記錄影像為己任的,人們感興趣的也正是它再現(xiàn)影像的本領。所以要讓電視新聞真正地獨樹一幟,必須實現(xiàn)對“畫面再現(xiàn)”功能的回歸??梢哉f,引人注目的視覺形象是電視新聞的生命。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改革從采到編的不少固有理念。
筆者所在的包頭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的主檔新聞《包頭新聞》就是因其一貫的傳統(tǒng)地位,在擁有許多便利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諸多毛病。便利在于被視作“正統(tǒng)”的新聞綜合頻道新聞部門在掌握信息方面具有優(yōu)先權。政府與社會各界希望通過電視把信息傳播給大眾時,總是首先想到新聞綜合頻道的新聞部門,所以新聞部門往往能最早獲得重大事件的信息。但也正是這種優(yōu)先權新聞部記者長久以來成了“靠天吃飯”的惰性,靠通知、請柬拍新聞。這種被人牽著鼻子走的狀況,使電視新聞由原本的對地方黨委政府負責泛濫到對各個行業(yè)負責。一些新聞價值極低至沒有新聞價值的工作性報道充斥著熒屏,久而久之、習慣成為自然,漸失了對新聞價值的判斷能力,同時也“慣壞”了各行業(yè)職能部門,記者想按新聞規(guī)律來辦事,反而會遇到重重行政壓力。對于連記者本人都難以提起興趣的報道,用聲畫大致對位的“兩張皮”來應付已經(jīng)算是很盡職了。這樣的例子在地方臺的新聞中占有不小比例,雖然這兩年包頭廣播電視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作為《包頭新聞》的一名責任編輯,筆者在審看一些一季度各行各業(yè)實現(xiàn)開門紅的新聞時,記者為了省事配的畫面都是過去的資料畫面,這些畫面配上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各行各業(yè)取得成績也能說得過去,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筆者會要求記者找出開門紅的特點,從新進行采訪拍攝,這樣做新聞相對要好看些,但整體看聯(lián)播體的新聞依然做得不夠好。
目前大多數(shù)的電視報道方式仍然是較為傳統(tǒng)的。將一篇完整的新聞稿貼上相對應的畫面,這種傳播方式當然有其長處,可以替代廣播,讓人在不看畫面的情況下也能對報道內(nèi)容有大致的了解。但同時也失去了電視的獨特性,埋沒了電視可以表現(xiàn)原汁原味現(xiàn)場的長處,使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大打折扣。如果電視新聞在敘述方式上改變一下,以鏡頭敘述為主,加以記者在現(xiàn)場的適當解說和采訪,感覺也許就完全不同了。這樣的電視新聞就不是廣播、報紙所能傳播和替代的了。2006年8月筆者有幸在中國傳媒大學聽了一節(jié)高曉虹教授的課,這節(jié)課主要講的是電視編輯,課堂上放了焦點訪談曾播出的一期題為《難圓綠色夢》的片子,片中有這樣一組令人難忘的鏡頭:一輩子治沙栽樹的老人,面對著耗費畢生心血培育的防護林被砍伐一空,82歲高齡的他,坐在遺存的樹墩旁,默默垂淚,老人那失望的表情、痛惜的眼淚……無言的畫面所傳達的所有表情符號,調(diào)動了觀眾情感參與的積極性,使觀眾的情感被畫面深深吸引,沉浸在老人欲哭無淚的哀傷中。所以,好的電視新聞是在關掉聲音后只看圖像就能讀懂。雖然說電視擅長表現(xiàn)有豐富畫面的題材,但從道理上說只要是新聞都屬于媒體應該傳播的范疇,關鍵是看如何運用好本媒體的特點對新聞作最有效的傳播。就主題新聞而言,敘述方式仍然是決定其收視效果好壞的關鍵。敘述內(nèi)容越是宏觀和抽象,畫面的表現(xiàn)就越不確定,解說詞和畫面相游離的現(xiàn)象也就越嚴重。敘述內(nèi)容越是具體,就越是越易于電視表現(xiàn)。因此,電視要表現(xiàn)好主題,新聞一定要做好“點”上的文章。找一個具體的事例作為整個報道的“楔入點”這一由中央電視臺開創(chuàng)的模式,雖已被大家認可,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善于這樣做的記者仍然不是很多。從最近的一些報道中還可以看出,現(xiàn)在對于抽象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說明問題的報道,中央臺也正力求做得富于畫面表現(xiàn)力。除了運用大量的圖表外,在敘述新聞時盡可能地結合有確定性的鏡頭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來敘述,讓觀眾從畫面接受更多的信息。
在具體的節(jié)目制作中,增強新聞的形象力,就是要改變電視新聞的敘事方式,多用聲畫影像而非主觀的解說詞來敘述事件,也就是用情景說話原則主要是要求電視新聞善于運用多種手段來傳播信息。
建立起一個符合電視規(guī)律的編排理念將有效改變電視新聞在傳播上缺乏個性的弊病。當然,新聞的基本價值標準是有共性的,電視新聞不可能是對這種共性的徹底反叛,它只是在共性的基礎上,確立一切以畫面為核心的原則。一般來說,同等新聞價值條件下,有生動豐富畫面的題材要給足時間,而內(nèi)容枯燥抽象的題材可以大幅度刪減。甚至畫面的有無、好壞也可以被視為有無新聞價值的標準之一。尤其是對于目前受觀眾的意見很大而又無法完全回避的政府部門工作建立起一個符合電視規(guī)律的編排理念將有效改變電視新聞在傳播上缺乏個性的弊病。當然,新聞的基本價值標準是有共性的,電視新聞不可能是對這種共性的徹底反叛,它只是在共性的基礎上,確立一切以畫面為核心的原則。尤其是對于目前受觀眾的意見很大而又無法完全回避的政府部門工作性會議報道,完全可以擇其要點簡編成集束性的一組工作動態(tài)。
筆者認為,《包頭新聞》這兩年做得不錯,對于各行業(yè)的新聞一般都會只有一兩個會議鏡頭,其余的用相關的畫面來代替,建立以畫面為核心的電視新聞采編原則將使屏幕生動起來,使電視新聞在傳播媒體中以自己的方式獨樹一幟。
[1]葉子,趙淑萍.電視采訪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曉紅.電視畫面編輯[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G2
A
1674-6708(2015)137-0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