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梅
【摘 要】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性綜合課程,多為學生設計一些體驗活動,可以更好的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逐步提高道德認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從游戲激趣、情境體驗、探究交流三方面闡述了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對活動化教學的有效指導策略,以期能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溝通信息、傳達感情提供適宜的條件和空間,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
小學生 品德與社會 活動化
一直以來,小學《品德與社會》一直沿襲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段程式演繹歸納觀點的結論性道德教育模式,忽視了情感的動力因素,缺乏了教育活力。新課標指出:課程呈現(xiàn)的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在新課標的理性指導下,我們教師也應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fā),為學生多設計一些體驗活動,以活動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在活動中揚童心、葆童貞、激童趣。這樣的教學不僅能體現(xiàn)《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所蘊含的兒童文化,也能為我們的德育課堂帶來全新的生命力,實現(xiàn)《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情感目標。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小學《品德與社會》活動化教學的指導策略略談幾點淺見,不正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游戲激趣,催生情感
小學生都是好動的,游戲?qū)λ麄兊某砷L和發(fā)展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從學生愛玩的天性出發(fā),設計學生喜歡的游戲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富有生活氣息、充滿兒童情趣的活動情境,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更易被學生接受,也能以玩促學,運用愉快的游戲方式收獲“啟智于動,怡情練志”之效。
以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祝你生日快樂》一課的教學為例,課前筆者了解到那天正好是班上XX同學的生日,于是筆者在新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以生日游戲拉開教學帷幕:“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我們班上哪位小朋友的生日嗎?”這一問讓同學們都開始前后左右的打聽起來,筆者順勢請XX同學頭戴生肖頭飾上場,并請了班上其它5位同學同臺表演,同唱《生日快樂歌》,同時多媒體配樂并展示放禮花的情景,以輕松、溫馨的氛圍激起學生對過生日快樂情景的向往之情,再以“你也有過同樣的快樂經(jīng)歷嗎?”引導學生就“我的生日”“我的生日禮物”“我生日最想做的事”“我過生日最想對誰說什么話”等作一一表白。通過以游戲這一活動形式,為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周圍的同伴、關愛自己的父母,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傳遞友情、親情,與他人共同分享生日的快樂而埋下情感的伏筆。
通過采用游戲?qū)?,?chuàng)設求知、求樂、共同享受的活動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學生從教學一開始便以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學習中,更好地完成本課情感與態(tài)度的教學目標,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情境體驗,潛移默化
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目前所具備的已有生活經(jīng)驗,利用生活中典型、具體、生動的事例來作為課堂情境的教學呈現(xiàn),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中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下面,筆者就三年級上冊《同學之間》這一課為例,談談《品德與社會》活動化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
1.創(chuàng)設模擬情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創(chuàng)設模擬情境就是為了讓學生身臨其境般的去感受和體驗,從而加深學生對道德價值的判斷,更好的認知與明理。例如在《同學之間》這一課上,筆者以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了一、二年級時的運動會照片,一時間,一幅幅充滿溫情回憶的照片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競爭的激烈與同學的齊心給力,同學們紛紛打開話匣:“我跑步時,啦啦隊的加油聲可響了”“我是負責運動員后勤保障工作的”“我當時不小心受傷了,是園園和體育委員攙扶我去保健室的”……片片回憶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訴說著自己當時的處境和內(nèi)心感受,有效喚起了學生對同學之間的友誼和關愛的美好向往。
2.設置問題情境。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夠營造出積極探究的氛圍,使學生以探究者的角色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激發(fā)其內(nèi)驅(qū)力,得出有價值的觀點和結論,提高學生的道德感知能力。例如,為了增強學生體諒、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筆者以多媒體向呈現(xiàn)了以下二組情境:上體育課時,同學壯壯和樂樂因為列隊的原因而產(chǎn)生的摩擦,兩人在課后互不搭理,形同陌路;中午就餐時,同學陽陽不小心把菜湯潑到了明明新買的球鞋上,兩人發(fā)生矛盾而吵了起來。然后引導學生思考:看了這兩個視頻,你有什么感受?如果這些事發(fā)生在你身上,你會怎么想?讓學生融入問題情境之中,主動尋求解決辦法,說出自己獨特的內(nèi)心體驗,從而去體會人的感受是相互的,讓學生明白美好的人際關系離不開相互間的理解和體諒。
3.提供現(xiàn)實情境。在學生的生活中,與小伙伴相處的事例是豐富多樣的。教師可以還原學生中較為常見且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生活內(nèi)容這一情境,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入情入境,見賢思齊,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本課中,筆者出示了如下三個討論題:(1)王紅平時不愛將學習用品借給同學,有一次,她忘記帶鋼筆了,可誰也不借她,她該怎么辦?請你幫王紅出出主意。(2)張?zhí)m是個熱心的同學,經(jīng)常給同學講題,同學不小心損壞了他的物品,他也沒讓同學賠償,有人說他傻,你說他傻嗎?(3)壯壯和樂樂是一對同桌,平時能互幫互助,有一次考試時,李雷有一道題不會,他想讓小剛告訴他,小剛該怎么辦?教學必須還原學生的生活,讓他們從自己和伙伴的真實事例中汲取經(jīng)驗和教訓,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學會和同學友好相處,互幫互助。
三、探究交流,彰顯實效
探究式教學的答案是多樣的,更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改過去由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方式,通過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探求,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各抒已見,實現(xiàn)角色轉(zhuǎn)變,在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中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自覺升華、內(nèi)化,使學生思維發(fā)揮達到更積極更理想的狀態(tài)。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我不耍賴皮》一課中,筆者在課上出示了這樣一組圖片,圖片中方方同學正和牛牛同學在下棋,方方同學略顯優(yōu)勢,但在關鍵時刻,牛牛同學悔棋了,方方發(fā)火,兩人玩不下去了。筆者就此情境圖引導思考:
師:牛牛同學為什么要悔棋?
生1:沒看清,沒想好,所以要悔棋。
生2:悔棋就是要重新走一步,知錯就改,所以要悔棋。
生3:最關鍵一步悔棋,牛牛就能贏,所以要悔棋。
師:那么,方方同學又為什么要發(fā)火呢?
生4:下棋就是比輸贏,悔棋就是一心想贏,打破了游戲規(guī)則,所以對方會生氣。
生5:悔棋破壞了游戲規(guī)則,如果人人都可以悔棋,那游戲就沒有興趣,所以游戲就進行不下去了。
生6:都說落棋無悔,所以對方不準悔棋。
這時,筆者以“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自然過渡到“規(guī)則”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案例中認識到“規(guī)則”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在生活中也應自覺遵守規(guī)則。然后,筆者再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尋找生活中的規(guī)則”,從而讓學生明白在學校要遵守規(guī)則,比如:《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在社會也要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比如:交通規(guī)則,正下車要排隊的規(guī)則等。在最后,筆者再以辯論的形式,讓學生就正方“遵守法則不麻煩”、反方“遵守規(guī)則真麻煩”而展開激烈的爭論,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了解規(guī)則,明確規(guī)則的重要性,并進一步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遵守規(guī)則。
總之,活動化教學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以情境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的高效課堂。與此同時,也需要我們教師把握好品德課堂活動的頻率和方式,避免活動流于形式,使品德課課堂真正“動之有效”,才能收獲“踏雪無痕”之效,真正體現(xiàn)小課堂,大社會。
【參考文獻】
【1】陳丹.活動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品德與社會,2014(10)
【2】宋景麗.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