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是新時期黨對自身建設規(guī)律認識的新成果,這一成果的落實有利于黨執(zhí)政能力的提高、國家政局的穩(wěn)定、經濟的健康發(fā)展。人民群眾在實現(xiàn)這一成果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與參與。人民群眾是黨科學化建設的領路人、見證者和監(jiān)督者,對黨的建設科學化起指引、評價和監(jiān)督等作用。
關鍵詞:群眾觀;黨;建設;科學
群眾觀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是馬克思主義先進政黨制定政策路線方針的立足點,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先進政黨的根本宗旨。相反,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立、發(fā)展和完善也不能脫離群眾觀的支撐,應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fā)點與落腳點,竭力為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在黨建中的重要性是由其歷史地位決定的。人民群眾的地位體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實踐的主體、價值的主體、利益的主體、權力的主體和執(zhí)政的主體。2012年,在黨的十八大上作出了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新部署,這一部署的落實同樣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與參與。
1 黨的建設科學化離不開人民群眾
“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1]這是我黨保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經驗之一。新時期,在世界、國家、政黨的情況發(fā)生巨大變化的關鍵期,要保持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就應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發(fā)揚長處,彌補不足。我黨就應充分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效率,預防脫離人民的危險。因此,黨的建設科學化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要想深入理解黨的建設科學化與人民群眾的緊密聯(lián)系,應首先正確理解黨的建設科學化的內涵。
1.1 黨的建設科學化的內涵
“黨的建設科學化”從第一次正式提出到最終確立為黨的建設總目標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首先是在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同志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黨的建設科學化的名稱。其次是在201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同志對黨的建設科學化進行了詳細闡述。最后在2012年黨的十八屆代表大會上,黨代表將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定為新時期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總目標。那“黨的建設科學化”這一總目標應該如何正確理解呢?
理解黨的建設科學化的內涵,首先應從理解“科學”一詞著手??茖W指反映客觀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也指探索客觀規(guī)律的實踐活動?!盎钡谋玖x為變,指改變事物的狀態(tài)或性質??茖W化是指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認識越來越接近規(guī)律,同時也要求自身的行為越來越符合規(guī)律的要求。黨的建設科學化是指“在深刻認識和遵循黨的建設規(guī)律的基礎上,以科學的理論指導黨的建設,以科學的制度保障黨的建設,以科學的方法推進黨的建設,全面提高黨的建設水平”。[2]黨的建設科學化具有客觀性、開放性和整體性的特征。
1.2 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離不開人民群眾
十八大報告提出:新時期“形勢的發(fā)展、事業(yè)的開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們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3]這是黨建的總目標?!敖ㄔO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3] 是黨建的具體目標,其目的是確保黨在全國的領導核心。黨建科學化的最終目標是確保黨的執(zhí)政地位,與建設三型政黨的目的如出一轍。在黨建的目標體系里,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政黨的建設與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提高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只有在部分完善的情況下,才能提高整體的水平。因此,只有把我黨塑造成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政黨,才能全面提高我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打造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政黨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和參與。
1、塑造學習型政黨離不開人民群眾
如今世情、國情、黨情發(fā)生了巨變,從國際上看,世界處在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局勢變化不測。從國內看,我國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面臨著許多新問題,處在進一步發(fā)展的戰(zhàn)略機遇期,改革的攻堅期、深水期。從黨自身來看,時代和實踐的快速發(fā)展不斷對執(zhí)政黨提出新要求、新任務。在這重重困難面前,黨要鞏固自身的執(zhí)政地位,要帶領全國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把自身塑造為學習型政黨。
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中,人民群眾為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實踐的主體,代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趨勢。160多年前馬克思就指出,“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4] 歷史活動主要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不斷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不斷擴大。 因此,我們的學習對象就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民群眾。我黨要保持馬克思主義先進政黨,要代表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向人民群眾學習。只有把自己塑造成學習型政黨,才能把握并遵循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科學執(zhí)政,才能鞏固執(zhí)政地位。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沒有對知識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須明白: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盵5] 劉少奇也多次強調: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理論,學習過往歷史,學習外國人民斗爭的成功經驗,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向敵人學習,也可以增加知識。而最重要的,就是向人民群眾學習?!盵6] 可見,向人民群眾學習對建設學習型政黨的重要作用。
2、塑造服務型政黨離不開人民群眾
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確立了建設服務型政黨的目標,這一目標的確立扭轉了長期以來黨只注重對社會進行高度管理的模式,增強了自身為國家、社會、人民的服務職能。服務職能的實施對象是人民群眾,服務職能的目標是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服務職能的標準是使人民群眾滿意,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
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人民群眾為權力的主體,執(zhí)政的主體。我黨在接受其賦予的權力,成為執(zhí)政黨后,也應代表他們的意愿,為人民群眾謀利益。毛澤東同志曾問到:“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是工人階級給的,是廣大貧下中農給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廣大勞動群眾給的。”[7] 鄧小平同志也多次強調:領導不是自己加封的,“要看群眾承不承認,批不批準,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8] 我黨在接受了人民賦予的權力,成為執(zhí)政黨后不忘代表人民的利益,為人民謀福祉。1939年,毛澤東同志首次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概念。1944年在《為人民服務》的講演中,毛澤東對這一概念作了理論上的闡述,講到:我們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隊伍:八路軍、新四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盵9] 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國際青年代表團時也指出:用概括的語言來表述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10] 可見,我黨把人民群眾放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黨的建設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幫助,塑造服務型政黨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
3、塑造創(chuàng)新型政黨離不開人民群眾
在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總任務中,學習型政黨的建設是前提,服務型政黨的建設是目的,創(chuàng)新型政黨的建設是動力。建設創(chuàng)新型政黨有利于科學發(fā)展觀的貫徹,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有利于中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如果政黨不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就會失去動力,停滯不前,被時代拋棄。
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中,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智慧之源。創(chuàng)新型政黨的塑造離不開智慧的聚集,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我黨應密切聯(lián)系群眾,發(fā)掘群眾的潛能,吸取群眾的智慧,與群眾攜手共創(chuàng)科學先進政黨。正如鄧小平同志談改革時說:我自己做了一點兒小事,但不能認為都是我發(fā)明的,“其實很多事是別人發(fā)明的,群眾發(fā)明的,我只不過把它們概括起來,提出了方針政策”,[11] 后來江澤民同志也指出,“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和進步的根本動力。”[12] 可見,人民群眾對塑造創(chuàng)新型政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政黨的建設中應該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黨的長期科學化發(fā)展輸送不竭動力。
2 人民群眾在黨的建設科學化中占核心地位
黨的建設科學化的內涵表明,我黨應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深刻認識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并使其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符合這三大規(guī)律的要求?;仡欬h9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總結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是我黨的立黨之根基,發(fā)展之動力,規(guī)律之體現(xiàn)??梢?,人民群眾在黨的建設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如今在實現(xiàn)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目標里,也應重視人民群眾的核心地位,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標準。人民群眾在黨的建設科學化中的核心地位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2.1 人民群眾是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領路人
人民群眾是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領路人,為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起指引作用。人民群眾是社會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了解歷史未來走向,代表人類發(fā)展方向。為順利推動歷史的發(fā)展,人民群眾可以向執(zhí)政黨提出全新的要求,指明發(fā)展的方向,提供建設的意見。所以,我黨的建設要以群眾為中心,始終與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始終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要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和創(chuàng)造精神,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盵13] 對待小崗村農民首創(chuàng)的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剛開始提出時,黨沒有立即將其否定,而是給它一定的發(fā)展空間,鼓勵它的發(fā)展,結果得到認可后,黨將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合法化,最后將它推向全國,造福人民。
在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選擇人民群眾所指引的方向,黨的建設就會遇到阻礙,就體現(xiàn)不出黨的先進性。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個例子。文革是以領導人的意志為核心而實施的黨建方針政策,忽略了人民群眾的核心地位,無視了人民群眾的指引作用,最后導致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耽誤了黨的建設,延誤了國家的發(fā)展。
2.2 人民群眾是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見證者
人民群眾是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見證者,為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起評價作用。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的陪伴下經歷了九十多個春秋,在這些年的見證下,無論黨章如何修改,黨的目標如何變化,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未變。這一宗旨也是評價黨的建設是否正確,是否合理,是否科學的標準。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我黨的性質、宗旨、指導思想和擔負的使命決定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執(zhí)政黨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只要不脫離群眾,只要一心為了群眾,黨的事業(yè)就一定會蓬勃發(fā)展,無往不勝。”[14]所以,黨的建設科學化也不能脫離人民群眾,需要人民群眾的參與與支持。
在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過程中,如果脫離了人民群眾,忽視了人民群眾的評價作用,黨的建設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出現(xiàn)倒退。歷史上的大躍進運動就是一個例證,此運動的目標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實際,又因沒有及時采取人民群眾的意見,最后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影響了經濟的發(fā)展。
2.3 人民群眾是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監(jiān)督者
人民群眾是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監(jiān)督者,為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起檢驗作用。群眾認同是一個政黨特別是執(zhí)政黨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所在,黨建科學化的目標就是通過滿足群眾要求,獲得廣泛社會認同,使人民群眾對黨的滿意度提升。毛澤東同志在《論聯(lián)合政府》文章中指出:二十四年的經驗教訓告誡我們,“凡是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的,都是聯(lián)系群眾的;凡屬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不相適合的,都是脫離群眾的。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命令主義、尾巴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驕傲自大的工作態(tài)度等項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如果什么人有了這類弊病一定要改正,就是因為它們脫離了群眾?!盵15] 因此,黨的科學化建設要以人民群眾為核心,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取得人民群眾的認可,通過人民群眾的檢驗。
在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過程中,如果輕視人民群眾作為監(jiān)督者的身份,蔑視人民群眾的檢驗作用,黨的建設就會困難重重,舉步維艱。1977年華國鋒為穩(wěn)定國家形勢而提出的“兩個凡是”的方針,因沒有通過人民群眾的檢驗,所以在提出后不久就夭折了。而之后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的政策卻被人民群眾所接受,順利通過了檢驗并延續(xù)至今。
3 結語
綜上所述,人民群眾在黨的建設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作用,是黨的建設科學化的基石。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塑造三型政黨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人民群眾在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中,作為領路人發(fā)揮指引作用,作為見證者發(fā)揮評價作用,作為監(jiān)督者發(fā)揮檢驗作用,為早日建成科學政黨作出了重大貢獻。此文章,分析群眾觀與黨的建設科學化的關系也尤為重要,它為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奠定理論基礎,為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指明發(fā)展方向,為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供推進方法。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新華網: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107/01/t20110701_22516565.shtml,2011-07-01.
[2] 鄒謹,姜淑蘭. 關于建設創(chuàng)新型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的思考[D]. 北京: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183).
[3] 胡錦濤.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7/c_123965681.htm,2012-12-17.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
[5] 毛澤東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2.
[6] 劉少奇選集,上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50.
[7] 毛澤東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7.
[8] 鄧小平文選,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8.
[9] 毛澤東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10] 鄧小平文選,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9.
[11] 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2.
[12] 江澤民文選,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0.
[13] 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0.
[14] 江澤民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0.
[15] 毛澤東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
作者簡介
高潔(1991-),女,山西洪洞人,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